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特征。数学基本思想统领数学和数学教育,数学核心素养更侧重数学学习的深层次目标,数学思想方法更强调学习数学过程中运用。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分数乘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郑毓信认为,数学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加智慧,一天比一天更加聪明,即应当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理性精神的养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是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曹培英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粗略地说,是指凸显学科本质,具有独特、重要育人价值的素养。分别论述了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从而得出结论,数学基本思想承载了独特的、鲜明的学科育人价值,可教、可学,是名副其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马云鹏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的10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
三位专家从不同的层次解读了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学会思维——数学基本思想——10个核心词,一层比一层更加具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不好操作,要实现数学思想一般要靠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思想方法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来,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并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由此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眼前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要不时抬头看看前方,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更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心中时刻有着育人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个数乘分数》是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窗口2的内容,通过创设织围巾的情境,根据“每小时织的米数×时间=织的总米数”这一数量关系来列式,由求15的2倍是多少过渡到求15的12是多少,说明“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引导学生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理解建立在“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基础上。忽视了分数和除法(平均分)的联系,弱化了与分数意义的沟通,影响了学生对单位“1”概念的建立和判断。学生的实际思维路径是这样的吗?
在班里进行了调研,调研题目是:
“有6個苹果,辰辰吃了苹果的23,吃了多少个苹果?”
生:6÷3×2,先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说明学生更容易联系分数的意义加以解释,而理解成“求6个苹果的23倍是多少”似乎不顺应学生的思考,有点牵强,为后面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埋下了隐患,不太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能顺应学生的思维,从分数和除法(平均分)的联系,以及分数意义这方面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吗?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过程设计为:
活动一:呈现问题,尝试解决
出示问题:有6个苹果,辰辰吃了苹果的23,吃了多少个苹果?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预设: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预设:
活动四:拓展应用
总结:根据分数的意义、乘法的意义、乘法结合律,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在有依据的转化之后,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模型,帮助我们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历学生的思维路径,陪学生有依据的思考问题,积累思考问题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加智慧,一天比一天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1.
[2]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
[3]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05) :3.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分数乘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郑毓信认为,数学教育的主要使命是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加智慧,一天比一天更加聪明,即应当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理性精神的养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涵义是我们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包括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
曹培英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粗略地说,是指凸显学科本质,具有独特、重要育人价值的素养。分别论述了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从而得出结论,数学基本思想承载了独特的、鲜明的学科育人价值,可教、可学,是名副其实的学科核心素养。
马云鹏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的10个核心词,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
三位专家从不同的层次解读了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学会思维——数学基本思想——10个核心词,一层比一层更加具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不好操作,要实现数学思想一般要靠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思想方法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来,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并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科的核心素养。由此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眼前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要不时抬头看看前方,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更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心中时刻有着育人的教学目标。
下面以《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个数乘分数》是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窗口2的内容,通过创设织围巾的情境,根据“每小时织的米数×时间=织的总米数”这一数量关系来列式,由求15的2倍是多少过渡到求15的12是多少,说明“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引导学生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理解建立在“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基础上。忽视了分数和除法(平均分)的联系,弱化了与分数意义的沟通,影响了学生对单位“1”概念的建立和判断。学生的实际思维路径是这样的吗?
在班里进行了调研,调研题目是:
“有6個苹果,辰辰吃了苹果的23,吃了多少个苹果?”
生:6÷3×2,先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说明学生更容易联系分数的意义加以解释,而理解成“求6个苹果的23倍是多少”似乎不顺应学生的思考,有点牵强,为后面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埋下了隐患,不太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能顺应学生的思维,从分数和除法(平均分)的联系,以及分数意义这方面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吗?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过程设计为:
活动一:呈现问题,尝试解决
出示问题:有6个苹果,辰辰吃了苹果的23,吃了多少个苹果?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预设: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预设:
活动四:拓展应用
总结:根据分数的意义、乘法的意义、乘法结合律,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在有依据的转化之后,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模型,帮助我们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历学生的思维路径,陪学生有依据的思考问题,积累思考问题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加智慧,一天比一天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1.
[2]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
[3]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