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语院系在科研上缺乏重量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缺少创造性,这缘于研究方向偏陈旧,研究力量分散。外语院系组建科研团队可以深入挖掘和整合科研力量,凝练科研特色。科研团队的建设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方向的学科性;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团队建设的稳定性和开放性。基于以上原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创建了10个科研团队,其中既有常规的研究方向,也有服务于地质、能源行业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研究团队。在科研团队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高层次团队负责人缺乏,考核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科研团队 团队建设 学术带头人 学术造诣 组织协调能力
随着语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方面会不断遇到挑战。外语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然而,由于“教学负担重,时间和资源有限,缺少专业指导和培训,更谈不上有力度的科研资助”以及教师对科研与教学关系认识上有误区,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方法欠缺等因素,目前外语教师的科研不容乐观,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普遍不高。学者们一致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外语科研成果呈增长趋势,但总体而言,科研成果中真正创新的成分不多。
一、外语教师科研状况分析
诸多学者通过对国内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发现,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在科研方面存在外语教师参与科研人数比例偏低、科研方法单一或欠规范(工具不准、抽样不够、统计方法欠妥等)、缺乏与科研相关理论知识、欠缺适当学术研究背景、科研动力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的确,随着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经费投入力度的增大,教师自身晋升职称的需求,外语院系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增长。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2011年以来年均科研经费近40万元,科研项目的数量达到年均15项以上。然而,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在科研成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1.缺乏重量级科研项目。外语院系的科研项目往往为校级项目,也有一些学院有市级社科项目或为数极少的省部级、国家级项目,而且科研项目的前瞻性不够,学术含量比较低。
2.科研成果缺乏创新性。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总结,缺少创造性。很多年轻教师的科研方向不明确,研究成果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还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大部分文章缺少影响力。
相对于学校其他人文学科而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成果比较贫乏,科研成果人均数在全校一直是最低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研究方向偏陈旧。我院教师的研究与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有一定脱节,研究方法单一落后,许多成果既没有深入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也没有收集各种数据来进行分析。
第二,研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优势。虽然有些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但是科研力量分散,优势互补性差,教师基本上是单枪匹马独自钻研,受到研究时间、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基本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第三,研究团队往往临时组建,没有长远的研究规划。研究团队往往是为了申报项目临时拼凑而成,团队成员挂名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研究选题是项目负责人制定的,团队成员不仅对项目的参与度低,而且对项目的未来前景也不是很明了,项目是否有深远的研究意义,是否有延展性等等都没有很好的规划。
由此可见,外语院系的科研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需要提高。我们认为,组建外语院系级的科研团队是改变目前科研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办法。陈琪(2012)对民族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也表明,相对于科研方法、科研带头人、科研信息而言,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在科研中最需要的是团队精神。
二、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搞科研一定要有团队意识。在科研团队中,专家带队,同伴协作,取长补短,紧密配合,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育环境。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年轻的团队成员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并掌握中外文献检索、科研选题、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相关科研技能。科研团队的建设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院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打破科研力量分散的局面,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教师个人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在学科不断融合的今天,科研团队可以改变外语教师“单兵作战”的薄弱状况,团队成员间共享智力、语料、数据等资源,形成一个科研智囊团,共同探讨外语科学研究的前沿,这样既可以推出高水平,又具有开拓性的外语研究成果,还可以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实现调研数据和实验数据共享,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研究成果的推出必然会促进教师的职称晋升及个人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学科融合,提高科研水平。
外语科研正处在从对象是外语内部结构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微观研究到跨语言、跨学科的宏观研究、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时期。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将不同学术背景、学科优势的高层次人才整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科研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研究目的、适度的研究任务,在科研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协作,有利于学科资源的优化。
再次,形成科研优势,促进学院的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与科研团队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承。学科建设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机遇与平台,科研团队为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要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好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可以深入挖掘和整合外语学院的科研力量,凝练科研特色,形成科研优势,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促进学院的学科发展。
三、外语院系科研团队建设的原则
创建符合外语学院自身发展的科研团队,对提高外语学院的科研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于2012年开始着手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研究方向的学科性
科研团队建设目的之一是促进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科研团队能否形成,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的进程。如果一个学科中没有建成与教学和科研相对应的科研团队,没有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没有建立明确的研究目标,那么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外语院系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着眼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基于外语语言的学科特征及发展要求,确定自己的研究团队及研究方向,各个科研团队在学院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本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根据与语言界同行的差异性,制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
2.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科研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代表和核心,其学术造诣和团队管理能力决定了团队的水平和团队的兴衰。
首先,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应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丰厚的学术成果,成为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为团队找到研究课题及研究方向的突破点。
其次,团队负责人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超越学科界限,不断拓展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团队负责人要有发现科学问题的敏锐眼光,有对学术权威质疑的勇气,有对问题求证到底的毅力,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研究的前瞻性。
再者,团队负责人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较强的凝聚力。如果一个研究群体的领导者缺乏对其成员的协调和组织能力,不能使每个成员在其适合的岗位上有效发挥作用,不能合理地调节成员之间的矛盾,那就会使研究群体内部矛盾重重,缺乏活力,很难形成真正的科研团队。
3.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和互补性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除了具有学术带头人之外,还要有相应数量的研究骨干以及研究成员,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科研能力、研究经验应实现优势互补。
科研团队的设岗原则应具有层次性。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把握好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博士、硕士的比例,形成一定的职称、学历和年龄梯度。科研团队应以中年教师为主导,以年轻教师为后备力量来组建。科研团队的规模要适当,一般以1名团队负责人,3~5名科研骨干,以及2~3名年轻成员组成。
4.团队建设的稳定性和开放性
有时由于科研考核的压力,科研团队可能会去做与本团队研究方向有一定距离的课题,有些成员可能因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等的需求,更换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团队,即便如此,研究团队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团队成员研究方向应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应该呈现阶段性的稳定性,这是保证研究能有厚实的积累,保证蓄势待发的良好状态。
四、我院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从2011年9月年起,我院就开始酝酿科研团队的创建,并于2012年年初开始启动。按照我院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学科发展特征,在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组建适合我校特色的科研团队。经过近半年的研讨,初步确定了10个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
首先,发挥我院一级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优势,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及文学研究为基础研究方向,组建了七个研究团队,即语言学句法、语义研究;科技英语的语言学研究;外国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流派研究;翻译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跨文化研究。
其次,结合我校地质、能源等强势学科,结合我校“特色 精品”的办学理念,创建服务于地质、能源行业的“地质英语”研究团队,与地学院、能源学院及地矿油等单位合作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服务于我院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
再次,结合我院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设立相关的团队研究方向,如“语言哲学”“教育学”等跨学科团队。这些在读的博士可以担任团队负责人,充分将自己的学习和我院的科研结合起来,并带动团队成员进行相关研究。
十个科研团队分别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年资助经费为3万元,资助周期为3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所创建的十个团队对自己研究方向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北京市社科项目等近五年来的申报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进一步找准自己的研究重心,并撰写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学院在此期间召开两次科研研讨会,每个团队对自己的研究目标定位,研究成果等进行汇报,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目前各个研究团队进展顺利,不仅取得了预期研究目标,而且都在近两年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是以前的3倍。
五、结语
科研团队的建设为教师们创建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了学院的学科发展。虽然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高层次团队负责人,团队考核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但是目前我院外语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逐渐树立起科研创新精神。我们坚信,教师们一定能克服课时量繁重的不利科研环境,在科研团队模式下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研究,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2]陈麦池,戴俊霞.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1).
[3]陈琪.民族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发展实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
[4]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谢力宁.传统文化与高校科研团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科研管理研究,2009,(12).
[6]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2003.
[7]王瑞永.高校高素质学术团队培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
[8]毛浩然.融合·团队·实证·创新——中国外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反思[J].中国外语,2010,(1).
[9]张伟刚.科研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GYB-201120),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GYB-201219)以及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科研团队 团队建设 学术带头人 学术造诣 组织协调能力
随着语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等方面会不断遇到挑战。外语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然而,由于“教学负担重,时间和资源有限,缺少专业指导和培训,更谈不上有力度的科研资助”以及教师对科研与教学关系认识上有误区,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方法欠缺等因素,目前外语教师的科研不容乐观,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普遍不高。学者们一致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外语科研成果呈增长趋势,但总体而言,科研成果中真正创新的成分不多。
一、外语教师科研状况分析
诸多学者通过对国内普通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发现,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在科研方面存在外语教师参与科研人数比例偏低、科研方法单一或欠规范(工具不准、抽样不够、统计方法欠妥等)、缺乏与科研相关理论知识、欠缺适当学术研究背景、科研动力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的确,随着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经费投入力度的增大,教师自身晋升职称的需求,外语院系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数量上有了一定的增长。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2011年以来年均科研经费近40万元,科研项目的数量达到年均15项以上。然而,由于受到学科的限制,在科研成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1.缺乏重量级科研项目。外语院系的科研项目往往为校级项目,也有一些学院有市级社科项目或为数极少的省部级、国家级项目,而且科研项目的前瞻性不够,学术含量比较低。
2.科研成果缺乏创新性。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是对实际教学工作的总结,缺少创造性。很多年轻教师的科研方向不明确,研究成果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还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大部分文章缺少影响力。
相对于学校其他人文学科而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成果比较贫乏,科研成果人均数在全校一直是最低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研究方向偏陈旧。我院教师的研究与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有一定脱节,研究方法单一落后,许多成果既没有深入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也没有收集各种数据来进行分析。
第二,研究力量分散,难以形成优势。虽然有些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但是科研力量分散,优势互补性差,教师基本上是单枪匹马独自钻研,受到研究时间、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基本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第三,研究团队往往临时组建,没有长远的研究规划。研究团队往往是为了申报项目临时拼凑而成,团队成员挂名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研究选题是项目负责人制定的,团队成员不仅对项目的参与度低,而且对项目的未来前景也不是很明了,项目是否有深远的研究意义,是否有延展性等等都没有很好的规划。
由此可见,外语院系的科研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需要提高。我们认为,组建外语院系级的科研团队是改变目前科研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办法。陈琪(2012)对民族高校外语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也表明,相对于科研方法、科研带头人、科研信息而言,有近一半的教师认为在科研中最需要的是团队精神。
二、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搞科研一定要有团队意识。在科研团队中,专家带队,同伴协作,取长补短,紧密配合,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培育环境。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年轻的团队成员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科研意识并掌握中外文献检索、科研选题、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相关科研技能。科研团队的建设无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院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打破科研力量分散的局面,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中,教师个人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在学科不断融合的今天,科研团队可以改变外语教师“单兵作战”的薄弱状况,团队成员间共享智力、语料、数据等资源,形成一个科研智囊团,共同探讨外语科学研究的前沿,这样既可以推出高水平,又具有开拓性的外语研究成果,还可以避免科研资源的浪费,实现调研数据和实验数据共享,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研究成果的推出必然会促进教师的职称晋升及个人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学科融合,提高科研水平。
外语科研正处在从对象是外语内部结构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微观研究到跨语言、跨学科的宏观研究、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时期。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将不同学术背景、学科优势的高层次人才整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科研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研究目的、适度的研究任务,在科研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共同协作,有利于学科资源的优化。
再次,形成科研优势,促进学院的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与科研团队的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承。学科建设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机遇与平台,科研团队为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要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好科研团队。科研团队可以深入挖掘和整合外语学院的科研力量,凝练科研特色,形成科研优势,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促进学院的学科发展。
三、外语院系科研团队建设的原则
创建符合外语学院自身发展的科研团队,对提高外语学院的科研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于2012年开始着手科研团队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1.研究方向的学科性
科研团队建设目的之一是促进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科研团队能否形成,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的进程。如果一个学科中没有建成与教学和科研相对应的科研团队,没有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没有建立明确的研究目标,那么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
外语院系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着眼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基于外语语言的学科特征及发展要求,确定自己的研究团队及研究方向,各个科研团队在学院确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本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根据与语言界同行的差异性,制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建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
2.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科研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代表和核心,其学术造诣和团队管理能力决定了团队的水平和团队的兴衰。
首先,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应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在相关领域已经取得丰厚的学术成果,成为该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为团队找到研究课题及研究方向的突破点。
其次,团队负责人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超越学科界限,不断拓展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团队负责人要有发现科学问题的敏锐眼光,有对学术权威质疑的勇气,有对问题求证到底的毅力,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研究的前瞻性。
再者,团队负责人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较强的凝聚力。如果一个研究群体的领导者缺乏对其成员的协调和组织能力,不能使每个成员在其适合的岗位上有效发挥作用,不能合理地调节成员之间的矛盾,那就会使研究群体内部矛盾重重,缺乏活力,很难形成真正的科研团队。
3.团队成员的异质性和互补性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除了具有学术带头人之外,还要有相应数量的研究骨干以及研究成员,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科研能力、研究经验应实现优势互补。
科研团队的设岗原则应具有层次性。团队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把握好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博士、硕士的比例,形成一定的职称、学历和年龄梯度。科研团队应以中年教师为主导,以年轻教师为后备力量来组建。科研团队的规模要适当,一般以1名团队负责人,3~5名科研骨干,以及2~3名年轻成员组成。
4.团队建设的稳定性和开放性
有时由于科研考核的压力,科研团队可能会去做与本团队研究方向有一定距离的课题,有些成员可能因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等的需求,更换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团队,即便如此,研究团队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团队成员研究方向应保持相对稳定,至少应该呈现阶段性的稳定性,这是保证研究能有厚实的积累,保证蓄势待发的良好状态。
四、我院科研团队建设情况
从2011年9月年起,我院就开始酝酿科研团队的创建,并于2012年年初开始启动。按照我院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学科发展特征,在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的基础上,组建适合我校特色的科研团队。经过近半年的研讨,初步确定了10个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
首先,发挥我院一级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的学科优势,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及文学研究为基础研究方向,组建了七个研究团队,即语言学句法、语义研究;科技英语的语言学研究;外国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流派研究;翻译基本理论与方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跨文化研究。
其次,结合我校地质、能源等强势学科,结合我校“特色 精品”的办学理念,创建服务于地质、能源行业的“地质英语”研究团队,与地学院、能源学院及地矿油等单位合作从事科学研究,同时服务于我院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
再次,结合我院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设立相关的团队研究方向,如“语言哲学”“教育学”等跨学科团队。这些在读的博士可以担任团队负责人,充分将自己的学习和我院的科研结合起来,并带动团队成员进行相关研究。
十个科研团队分别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年资助经费为3万元,资助周期为3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所创建的十个团队对自己研究方向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北京市社科项目等近五年来的申报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进一步找准自己的研究重心,并撰写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学院在此期间召开两次科研研讨会,每个团队对自己的研究目标定位,研究成果等进行汇报,把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目前各个研究团队进展顺利,不仅取得了预期研究目标,而且都在近两年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是以前的3倍。
五、结语
科研团队的建设为教师们创建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促进了学院的学科发展。虽然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高层次团队负责人,团队考核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但是目前我院外语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逐渐树立起科研创新精神。我们坚信,教师们一定能克服课时量繁重的不利科研环境,在科研团队模式下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研究,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2]陈麦池,戴俊霞.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1).
[3]陈琪.民族高校外语教师科研发展实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
[4]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谢力宁.传统文化与高校科研团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科研管理研究,2009,(12).
[6]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研究出版社,2003.
[7]王瑞永.高校高素质学术团队培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
[8]毛浩然.融合·团队·实证·创新——中国外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反思[J].中国外语,2010,(1).
[9]张伟刚.科研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康旭东,王前,郭东明.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2).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GYB-201120),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GYB-201219)以及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