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词语多义现象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语多义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是成为了一个热点。在词语的多义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而对于“高/低”和“high/low”的多义现象研究并不多,本研究从原型范畴理论和认知隐喻角度,分析了这两组字词的语义发展特征,发现它们在语言使用中的特点和文化中的认知特征;另外,本研究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这组词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的词义。
【关键词】:“高/低”;“high/low”;多义现象;对比分析
一、研究背景
词语多义现象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高/低”和“high/low”作为两组意义接近的词,在翻译、书面话语及日常话语中都有着广泛的使用,且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使用者的认知特点。在时代发展中,这两组词的词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类认知的新发展。
本研究尝试从原型理论和认知角度对“高/低”和“high/low”这两组词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发展分析其新词义的使用。本研究采用的语料来源为 《牛津英汉词典》、《新华字典》、BNC语料库及BCC中文语料库。本研究旨在分析归纳“高/低”和“high/low”两组词的语义特点,发掘这两组词所体现的文化和认知特色。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和意义的形成建立在人类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不同国家和民族既有共同的经验,也有各自独特之处,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语言层次表现,因此可以通过语言分析他们认知中的异同。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对中英文的一些词汇的词义进行了分析比较,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思维的异同。陈国华(2008)从认知角度对“美”的个案进行研究,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对“美”的认知和使用的不同1;蓝纯(2008)对“up/down”和“上/下”的概念的隐喻延伸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了它们极高的相似性和使用的目标域2;贾冬梅和蓝纯(2010)对 “water” 和“水”的认知词义的对比分析3;黄兴运和覃修桂(2010)对“光明”的概念隐喻做的英汉对比研究等4。而对于“高/低”和“high/low”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语料为基础,对“高/低”和“high/low”进行比较分析。
二、原型对比分析
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中,范畴是以原型为核心、由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构成的辐射结构。而多义词则有着多个意义形成的词义范畴辐射网络,仍然以原型意义为核心。Driven和Verspoor(1998:33)以school为例说明过词义范畴辐射网5;Ungerer和Schmid(1996:264-266)指出,经历了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多义词才构成现有的语义范畴。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依赖语义演变和词义关系。虽然语言在不断变化,但词语的新意义必然与以前的意义有着一定的联系6。
2.1 “高/低”语义的原型范畴
根据《新华字典》,高的基本解释为: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与低相对;低的基本解释为:地势或位置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与“高”相对。这两个词的认知来源于人们对距离的感知。如: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2)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由此可见,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得出“高”和“低”的概念,因此他们的原型范畴主要围绕距离展开。
2.2 “high/low”语义的原型范畴
根据《牛津英汉词典》,high意思为高的,远离地面或海面的,;low的意思为低的、矮的,接近地平线的。可以看出,这两个词也是通过人对距离的感知来界定的概念。如:
(1)He takes out a coin, spins it high, catches it, and turns it over on to the back of his other hand. 在這个句子里,high描述了抛出硬币的高度和距离。
(2)ROS and GUIL, with their heads low, do not notice. 这个句子中的low则描述了头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和距离。
综上所述,“高/低”和“high/low”这组词原型意义较为接近,主要表示距离和高度的概念。
三、语义延伸对比分析
“高/低”和“high/low”在语言使用中存在延伸意义。本研究将字典中两组词的延伸意义进行分类归纳后,总结出两组词在语义延伸中的异同:
3.1 相同语义延伸
在描述和评价两种功能中,“高/低”和“high/low”具有相同的语义延伸。
3.1.1 在描述系统中
在描述系统中两组词都用于表示数量,如:
(1)他身高一米八。
(2)这条道路低昂不平,极不适于开车 。
(3)You are as high as a 10-storey building.
(4)Cover old glass in doors and low windows with safety film.
3.1.2 在评价系统中
在评价功能中,两组词都用于评价地位、等级和质量等。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低级公职人员。
(3)…high salary satisfies me, while…
(4)…must admit that this litter is of low quality.
3.2 不同語义延伸
在有些语境中,“高/低”和“high/low”的使用不能做到完全对等。在表示等级和程度时,“高级”表示级别或水平难度较高,既是一种描述也是评价。而“低级”多用于评价,我们不会说“低级”考试,而会使用“初级”和“中级”描述考试难度。英文里,也不能够简单用“high” 和 “low”来描述和评价级别。因此,在这个意义延伸中,它们有差异。 此外,描述时间和气味时,“高/低”和“high/low”差异较大。如在句子“…it was high time that the Government took steps to prevent further scandals.”中,high不表示“高”,而汉语中描述时间时,“高”则表示年龄大,如“高龄、高寿”。形容气味时英文有“It smells high.”但汉语形容气味不会说气味很“高”,而是用了形容词“刺鼻、浓重”等。
由此可知, “高/低”和“high/low”在以上使用范围中显示出差异,体现了这组词的民族和认知特色,是使用人群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这种差异。
四、流行新词义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 “高/低”和“high/low”也有了新的用法。比如:
(1)高大上。
(2)笑点低。
(3)High起来!
(4)你这水平好low。
“高大上”是2013年开始流行的网络用语,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档次,也做反讽使用。“高端、大气、上档次”,简称“高大上”。这里的“高”既有等级的评价功能,又具有修辞中的讽刺意义。体现了人们对于意思邻近的词的整体认知。
“笑点低”用来描述一个人人非常容易发笑。“低”将发笑程度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用描述数量的方式形象地描述出来,反映出人们随着具体经验的加深自觉得将抽象的事物用词语将其具体化地使用在生活中。
high直接用在汉语话语中,表示一种号召,鼓励听话人精神振奋兴奋。既表达了情绪高涨、氛围热烈的含义,又在语音上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从语义和语音的双重层面上加强了表达效果,体现了人们认知在语言内部的跨越层次的进步。
low表达水平低的意思。但是与直接说“水平低”相比,语气既委婉又幽默,因此这句话多用于非正式的场合和口语话语中,体现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更多的考虑到听话者的感受,同时巧妙地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高/低”和“high/low”词语新意义的使用一方面与其原型意义有关,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形象域与抽象域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以及同一语言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都通过认知的进步更加熟练和巧妙地使用多义词。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字典及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中“高/低”和“high/low”的实例分析,对比了它们的原型意义和语义延伸意义,并分析了新时代中由它们衍生的流行词的使用及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1. “高/低”和“high/low”的原型意義十分接近,以距离的感知为主;2. 在描述和评价系统中,两组词具有相同的延伸意义;3. 在等级、时间和气味的表达中,两组词的延伸意义不能对等;4. 两组词的新词义反映出人们认知水平的系统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国华,从词语搭配看英语和汉语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对“美”的个案研究 [R]. 第六届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 北京,2008.
[2]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贾冬梅 蓝纯,“water” 与“水”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 外語教学理论与实践,(3): 28-35,2010.
[4]黄兴运 覃修桂,“光明”的概念隐喻[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 16-23, 2010.
[5]Driven, R. & M. Vers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guage and Linguis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6]Ungerer, F. & H.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1996.
作者简介:董革非(1974-),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对比语言学研究;
许丽桐(1991-),女,辽宁抚顺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高/低”;“high/low”;多义现象;对比分析
一、研究背景
词语多义现象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高/低”和“high/low”作为两组意义接近的词,在翻译、书面话语及日常话语中都有着广泛的使用,且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使用者的认知特点。在时代发展中,这两组词的词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类认知的新发展。
本研究尝试从原型理论和认知角度对“高/低”和“high/low”这两组词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发展分析其新词义的使用。本研究采用的语料来源为 《牛津英汉词典》、《新华字典》、BNC语料库及BCC中文语料库。本研究旨在分析归纳“高/低”和“high/low”两组词的语义特点,发掘这两组词所体现的文化和认知特色。
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和意义的形成建立在人类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不同国家和民族既有共同的经验,也有各自独特之处,在不同程度上通过语言层次表现,因此可以通过语言分析他们认知中的异同。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曾对中英文的一些词汇的词义进行了分析比较,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思维的异同。陈国华(2008)从认知角度对“美”的个案进行研究,总结了英汉两种语言对“美”的认知和使用的不同1;蓝纯(2008)对“up/down”和“上/下”的概念的隐喻延伸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了它们极高的相似性和使用的目标域2;贾冬梅和蓝纯(2010)对 “water” 和“水”的认知词义的对比分析3;黄兴运和覃修桂(2010)对“光明”的概念隐喻做的英汉对比研究等4。而对于“高/低”和“high/low”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将以语料为基础,对“高/低”和“high/low”进行比较分析。
二、原型对比分析
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中,范畴是以原型为核心、由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构成的辐射结构。而多义词则有着多个意义形成的词义范畴辐射网络,仍然以原型意义为核心。Driven和Verspoor(1998:33)以school为例说明过词义范畴辐射网5;Ungerer和Schmid(1996:264-266)指出,经历了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多义词才构成现有的语义范畴。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依赖语义演变和词义关系。虽然语言在不断变化,但词语的新意义必然与以前的意义有着一定的联系6。
2.1 “高/低”语义的原型范畴
根据《新华字典》,高的基本解释为: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与低相对;低的基本解释为:地势或位置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与“高”相对。这两个词的认知来源于人们对距离的感知。如: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2)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由此可见,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得出“高”和“低”的概念,因此他们的原型范畴主要围绕距离展开。
2.2 “high/low”语义的原型范畴
根据《牛津英汉词典》,high意思为高的,远离地面或海面的,;low的意思为低的、矮的,接近地平线的。可以看出,这两个词也是通过人对距离的感知来界定的概念。如:
(1)He takes out a coin, spins it high, catches it, and turns it over on to the back of his other hand. 在這个句子里,high描述了抛出硬币的高度和距离。
(2)ROS and GUIL, with their heads low, do not notice. 这个句子中的low则描述了头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和距离。
综上所述,“高/低”和“high/low”这组词原型意义较为接近,主要表示距离和高度的概念。
三、语义延伸对比分析
“高/低”和“high/low”在语言使用中存在延伸意义。本研究将字典中两组词的延伸意义进行分类归纳后,总结出两组词在语义延伸中的异同:
3.1 相同语义延伸
在描述和评价两种功能中,“高/低”和“high/low”具有相同的语义延伸。
3.1.1 在描述系统中
在描述系统中两组词都用于表示数量,如:
(1)他身高一米八。
(2)这条道路低昂不平,极不适于开车 。
(3)You are as high as a 10-storey building.
(4)Cover old glass in doors and low windows with safety film.
3.1.2 在评价系统中
在评价功能中,两组词都用于评价地位、等级和质量等。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2)低级公职人员。
(3)…high salary satisfies me, while…
(4)…must admit that this litter is of low quality.
3.2 不同語义延伸
在有些语境中,“高/低”和“high/low”的使用不能做到完全对等。在表示等级和程度时,“高级”表示级别或水平难度较高,既是一种描述也是评价。而“低级”多用于评价,我们不会说“低级”考试,而会使用“初级”和“中级”描述考试难度。英文里,也不能够简单用“high” 和 “low”来描述和评价级别。因此,在这个意义延伸中,它们有差异。 此外,描述时间和气味时,“高/低”和“high/low”差异较大。如在句子“…it was high time that the Government took steps to prevent further scandals.”中,high不表示“高”,而汉语中描述时间时,“高”则表示年龄大,如“高龄、高寿”。形容气味时英文有“It smells high.”但汉语形容气味不会说气味很“高”,而是用了形容词“刺鼻、浓重”等。
由此可知, “高/低”和“high/low”在以上使用范围中显示出差异,体现了这组词的民族和认知特色,是使用人群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这种差异。
四、流行新词义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 “高/低”和“high/low”也有了新的用法。比如:
(1)高大上。
(2)笑点低。
(3)High起来!
(4)你这水平好low。
“高大上”是2013年开始流行的网络用语,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档次,也做反讽使用。“高端、大气、上档次”,简称“高大上”。这里的“高”既有等级的评价功能,又具有修辞中的讽刺意义。体现了人们对于意思邻近的词的整体认知。
“笑点低”用来描述一个人人非常容易发笑。“低”将发笑程度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用描述数量的方式形象地描述出来,反映出人们随着具体经验的加深自觉得将抽象的事物用词语将其具体化地使用在生活中。
high直接用在汉语话语中,表示一种号召,鼓励听话人精神振奋兴奋。既表达了情绪高涨、氛围热烈的含义,又在语音上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从语义和语音的双重层面上加强了表达效果,体现了人们认知在语言内部的跨越层次的进步。
low表达水平低的意思。但是与直接说“水平低”相比,语气既委婉又幽默,因此这句话多用于非正式的场合和口语话语中,体现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更多的考虑到听话者的感受,同时巧妙地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
由此可以看出,“高/低”和“high/low”词语新意义的使用一方面与其原型意义有关,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形象域与抽象域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以及同一语言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都通过认知的进步更加熟练和巧妙地使用多义词。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字典及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中“高/低”和“high/low”的实例分析,对比了它们的原型意义和语义延伸意义,并分析了新时代中由它们衍生的流行词的使用及出现的原因,研究发现:1. “高/低”和“high/low”的原型意義十分接近,以距离的感知为主;2. 在描述和评价系统中,两组词具有相同的延伸意义;3. 在等级、时间和气味的表达中,两组词的延伸意义不能对等;4. 两组词的新词义反映出人们认知水平的系统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国华,从词语搭配看英语和汉语在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对“美”的个案研究 [R]. 第六届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 北京,2008.
[2]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贾冬梅 蓝纯,“water” 与“水”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 外語教学理论与实践,(3): 28-35,2010.
[4]黄兴运 覃修桂,“光明”的概念隐喻[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 16-23, 2010.
[5]Driven, R. & M. Verspoor,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guage and Linguis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6]Ungerer, F. & H.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1996.
作者简介:董革非(1974-),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对比语言学研究;
许丽桐(1991-),女,辽宁抚顺人,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