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是历史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际上我们又做得如何呢?调查显示:只有27%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对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有帮助,49%的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只是有一点提高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75%的学生认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挫折教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挫折教育;必要性;可行性
目前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真正实施挫折教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零散性,挫折教育的渗透只是作为教学“点缀”一带而过,很难落到实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影响所造成的。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导致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一些学校、地方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核心,“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老师的根本标准,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课题,它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素质,有些教师还陷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只知教书不知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完备的知识还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中学生虽然还没有走进社会,面的压力都考验着中学生。但是竞争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学业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但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意志力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如果他们没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能力,往往很难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因此,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社会和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了。挫折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育的要求。
2,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形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改变了以往思想上比较侧重人的政治素质方面,它更为关注人的修养,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从而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不再流于形式和空洞的说教。在当前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与态度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内心体验,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样要求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所提倡的健全人格、積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等能力都与挫折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能否实现历史新课程目标有着很大的关系。
3,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学生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健全中学生心理素质和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完善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要使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就应该发挥课堂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充分抓住历史教学这一渠道。通过长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达到21世纪人才的规格要求,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时期,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这一时期在人生发展中极为关键,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阶段。这种过渡性决定了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青少年要面对四种矛盾冲突: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面对着这些矛盾,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还不是十分成熟,情感丰富、热烈但又常常缺乏控制,个性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仍不够稳定,他们就更容易受到挫折,因此需要教师对其多加关怀与指导,以促使他们顺利通过各方面的过渡,走向真正的成熟。
二,挫折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历史学科本身包含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其具有在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优势。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情感。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鼓励学生战胜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学生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者的斗争中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过程,能够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能力。历史上曾有许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领袖人物、科学家以他们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挫折和失败,最终获得了成功而名垂青史。这些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案例,可以鼓起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纵横千年,内容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包括许多挫折教育的资源。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生动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上课时能结合这些生动的具体的知识,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不容质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炼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指导现实人生,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现代信息技术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领域,其功能和作用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传递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具有虚拟情境的特点,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为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中学生的挫折应对力属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这种内化提供了外在条件。在讲述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时,教师可以播放历史纪录片,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在讲述历史人物坚忍不拔的精神时,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史料的展现,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育人。
参考文献:
[1]踪训东.谈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2]胡正好,陈建华.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1(03)
[3]陈静.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边和平著.挫折教育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艳(1983-),女,汉族,现工作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学二级,硕士。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挫折教育;必要性;可行性
目前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真正实施挫折教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零散性,挫折教育的渗透只是作为教学“点缀”一带而过,很难落到实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影响所造成的。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导致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一些学校、地方仍以“分数”作为其教育教学的核心,“分数”不仅成为评价学生的根本标准,也成为评价老师的根本标准,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标准。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课题,它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素质,有些教师还陷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只知教书不知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完备的知识还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中学生虽然还没有走进社会,面的压力都考验着中学生。但是竞争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学业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等各方面。但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大的波折,意志力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如果他们没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能力,往往很难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因此,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就成为社会和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了。挫折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育的要求。
2,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形成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改变了以往思想上比较侧重人的政治素质方面,它更为关注人的修养,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从而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使思想教育不再流于形式和空洞的说教。在当前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情感与态度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内心体验,进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样要求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所提倡的健全人格、積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等能力都与挫折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能否实现历史新课程目标有着很大的关系。
3,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学生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健全中学生心理素质和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挫折教育,锻炼学生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树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完善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要使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就应该发挥课堂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充分抓住历史教学这一渠道。通过长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达到21世纪人才的规格要求,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4,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时期,相当于中学教育阶段。这一时期在人生发展中极为关键,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阶段。这种过渡性决定了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青少年要面对四种矛盾冲突: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面对着这些矛盾,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还不是十分成熟,情感丰富、热烈但又常常缺乏控制,个性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仍不够稳定,他们就更容易受到挫折,因此需要教师对其多加关怀与指导,以促使他们顺利通过各方面的过渡,走向真正的成熟。
二,挫折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历史学科本身包含丰富的挫折教育资源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其具有在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的优势。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情感。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鼓励学生战胜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学生通过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动统治者的斗争中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过程,能够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能力。历史上曾有许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领袖人物、科学家以他们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挫折和失败,最终获得了成功而名垂青史。这些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案例,可以鼓起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纵横千年,内容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也包括许多挫折教育的资源。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生动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上课时能结合这些生动的具体的知识,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不容质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炼这些内容,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指导现实人生,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现代信息技术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领域,其功能和作用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教学是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传递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具有虚拟情境的特点,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为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挫折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中学生的挫折应对力属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内化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现代教育技术为实现这种内化提供了外在条件。在讲述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时,教师可以播放历史纪录片,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情、景、理”的相互交融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在讲述历史人物坚忍不拔的精神时,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史料的展现,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育人。
参考文献:
[1]踪训东.谈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2]胡正好,陈建华.加强青少年挫折教育必要性及其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1(03)
[3]陈静.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实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边和平著.挫折教育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艳(1983-),女,汉族,现工作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学二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