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的审美文化探索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ll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极具生命力的东方艺术,它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桑,以不同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审美内涵反映着每个时代的特色,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沃土,透过这神奇的笔墨艺术,世人可以充分体会到华夏文化的美学精髓所在。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挖掘学生追寻美的潜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上,着重培养他们独到的见解和多方面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语言是书法教学传授的重要方式
  
  书法教学是属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虽然说书法的学习成效不是靠讲出来的,是靠练出来的,它在学习方式上可能会和其它的教学科目有所差别,但要想使学生获得实际的书写能力,还不能忽视了语言传授这一重要环节,良好的教学方式与效果还应该是语言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尽量把一些枯燥的专业术语加以润色,运用语言引起悬念、展现意境、抒发情感,把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比喻相结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穿插讲述一些历代名家学书的感人典故:如张芝学书“池水尽墨”、智永学书“退笔成冢”等同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优秀的教师应该像一名优秀的琵琶手,运用灵活的技巧、熟练的指法拨动每一个听者的心弦,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来源于充分的课下准备工作,力求做到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有根可寻,把握十足。
  
  二、书法是对汉字的一种加工和美化
  
  中国书法是依附于汉字的,也可以说是对汉字的一种加工和美化,使这一实用性的语言符号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因此,我们开始学习书法必须从写字入手,练习写字是学习书法的开端和基础。有些初学者急于求成,企求得到学书的“秘诀”和“铁则”,实际上,这种千古不变的“秘诀”和“铁则”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秘诀”都是前人在实践中辛勤磨练探索的结果,我们要想掌握它首先必须勤于实践,只有立足于“写”,通过“写”的实践,才能从前人或现代书家的间接经验中去体会、辨别、筛选和吸收适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书法艺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如执笔、运腕、用笔、使墨、间架、章法等,总结这些手法,从中寻找合理有效的基本规律,并在实践中具体掌握、斟酌损益,逐步吸收和融化,这对于学书者,尤其在开始阶段是非常必要的。
  
  三、以最小的面积集中最大量的思想
  
  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是书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幅书法作品在不同观众的眼中会产生不同的观感,这种差异性来自于欣赏者个人修养和审美观的不同,其他艺术门类的欣赏,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只不过在书法欣赏中更为明显。就书法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涵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就是书法创作者,这种欣赏差异相对的小了很多,因为在本身的创作实践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些许书法知识,多少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但是他们往往停留在作品“好”与“差”的感觉层面上,而且非常笼统和模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教师从构成书法美的条件和因素出发,以美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较高的考验,就像哲语所说“心中没有太阳,也就看不到太阳”,教师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以及其他艺术素养的积累,都是书法教学的重心。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面对的是书法形态美的欣赏。教师通过欣赏、示范、比较等方法讲解作品用笔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字型结构,感受虚实、长短、严密、疏朗、参差、错落的字型差异;带领学生平时多欣赏优秀作品,留心作品整体布局、章法……通过这一系列对书法外在形态美的学习感悟,来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此后是对欣赏作品内在美的挖掘和培养。真正的书法欣赏,绝非仅仅局限于书作的点、画、线条美,而是要深深地为其通体光辉和总体的氛围感动与陶醉,甚至进而通过作品传达出的精神气韵,与作者在无形的世界中对话交流,将自身融入作品意韵的一片灵境之中。
  书法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创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吸引力,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书法艺术是个大概念,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个大课题,书法教学因而愈发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它需要社会艺术文化领域充分重视,将书法教学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需要书法教育者勇于承担重任,不断探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更需要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者共同努力,使书法艺术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之目的,令书法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邢建玲,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正】 外国人学汉语,口语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很多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口语能力较强,但是一接触到实际仍感到很吃力,口语交际的应变能力不强。这与不甚明了汉语口语的表
【正】 广告作为促进企业市场繁荣的大众传播手段,它所面对的是广大消费者。为了达到促销这一终极目的,广告内容应明确: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什么,是给谁使用的,从而确定产品在消
采用配有氢焰检测器或催燃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对烟用香精进行了快速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烟用香精原料,产品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
考察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校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学生包写、教师包改,各司其职。每次作文老师都尽心尽职、精批细改,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尚不具备批改作文的能力,因而宁可苦了自己,也不愿让学生去尝试着批改作文,而这样做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许多老师的作文批改仍处在低效的层面上,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距甚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领悟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语文素养,而且对其它学科以至整个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而文化又有“广狭”之分,因此,语文就有“大语文”和“小语文”之分。“大语文”对应的是广义的文化,这与张孝纯先生早先提出的“大语文”概念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张先生及其后来者是着眼于语文的外延,主张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大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联系生活,即“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是着眼于语文的内涵,提出的“大语文”的内涵是广义的文化。高中阶段的语文教
在发现18种氨基酸特别是色氨酸在TOYOPEARLHW-40S树脂所填色谱柱上表现出非理想排阻行为的基础上,以色氨酸在HW柱上的保留时间为指标,探讨不同的流动相改良剂对HW凝胶与色氨酸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
我国的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级形式,以其卓越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许多名篇脍炙人口,现在读来仍能使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审美教育是语文
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制备原乙酸三乙酯反应产物中产品质量,使用热导检测器,柱温70℃时,在装填SE-30涂渍的101担体的不锈钢柱上,产品原乙酸三乙酯与其它组分得到分离。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利用脲衍生物型手性固定相正相直接拆分D,L-去甲麻黄碱对映异构体,优化的分离条件为正己烷-二氯乙烷-异丙醇(73.5251.5),异构体的出峰次序符合手性拆分的三点相互作用原理;同时探讨了不同的极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