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利用古诗进行环境教育的尝试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而文化又有“广狭”之分,因此,语文就有“大语文”和“小语文”之分。“大语文”对应的是广义的文化,这与张孝纯先生早先提出的“大语文”概念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张先生及其后来者是着眼于语文的外延,主张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大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联系生活,即“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笔者是着眼于语文的内涵,提出的“大语文”的内涵是广义的文化。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其核心是意识形态教育。此意识当包含民族意识,亦包含世界意识、人类意识。
  
  一、充分认识古代诗歌的丰厚人文精神和科学意识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积淀着古人对于自然的观察、体验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古代诗歌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理当成为中学语文课的宝贵资源。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赖于课程观的转变。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单纯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新课程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教育应注重社会生活和儿童经验,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智力和能力的多元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古诗与环境教育相关,我们尝试课堂中借助古诗进行环保意识教育,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注重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以贯彻落实语文学科的课程具体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利用古代诗歌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
  
  语文教学中以古诗为媒介和载体,在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环境意识的教育和渗透。为了取得这种整合的最佳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描绘的优美意境
  在教学中,通过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透明,那样的可爱。还有奔腾不息的长江,烟波浩渺的湖泊,无边无垠的草原……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自然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古诗朗诵、课件展播等直观教学,尽可能让学生置身优美的环境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积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油然而生。
  (二)引导学生体悟诗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歌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什么“角色”?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中,大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没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情趣,就不能表达词人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瑟景致,就不能抒发天涯游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生活哲理的启迪。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比照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荣辱皆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跃然纸上。“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古诗对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感受古诗优美的意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与人、自然与诗的关系,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照现在所处的大自然状况,进行讨论和思考。例如可以提出这样的开放式思考题: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居所,你选择诗中的环境还是现在的城市?请说明理由。下一次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他们有的喜欢古诗中的田园风光,说它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民风淳朴;有的喜欢城市生活,说它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更多的则希望能把两者合而为一。
  
  三、利用古代诗歌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作用及思考
  
  语文教学借助古诗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命珍贵意识的教育,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人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科学知识,通过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在情感上渐渐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通过优美的古诗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其三,由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认识人际关系的和谐、自然,心境的豁达、平和、宁静的重要性,让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面。随着环境的恶化,“春梅春山绿葱葱,夏至菰生点点红。秋日当连山野黑,冬临柿挂雪霜中”的山川景色已难得见到;空气污染使“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没了影踪;河水污染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那样的美景难得一见;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也逐渐离我们而去了。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躁了,心境变得狭隘了。今天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古诗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不仅可能,而是必要的。引导学生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关注世间万物变化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最终让学生明白——人类离不开环境,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
  (石艳玲 熊纪涛,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将自己由知识的讲授者和文本的解析者转变为能力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的反馈者和矫正者,真正使阅读教学化繁为简、化知为能、化
石鲈科属鲈形目,中国沿海有4属19种,饶平县主要养殖花尾胡椒鲷、斜带髭鲷、断斑石鲈三个品种。石鲈科鱼类由于体色艳丽,肉质鲜美,价值适中,较易为消费者接受,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94例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
【正】 《我的吊唁》写于宋庆龄同志逝世后的第三天,载《人民日报》1981年5月31日。作者廖承志是我国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与宋庆龄同志有着不寻常的亲密关系
采用非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ODS柱上比较了不同流动相系统对枸杞子中类胡萝卜素的分离效果,探索了枸杞子中类胡萝卜素的最佳分离条件。
【正】 外国人学汉语,口语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很多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口语能力较强,但是一接触到实际仍感到很吃力,口语交际的应变能力不强。这与不甚明了汉语口语的表
【正】 广告作为促进企业市场繁荣的大众传播手段,它所面对的是广大消费者。为了达到促销这一终极目的,广告内容应明确: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什么,是给谁使用的,从而确定产品在消
采用配有氢焰检测器或催燃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对烟用香精进行了快速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烟用香精原料,产品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
考察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校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学生包写、教师包改,各司其职。每次作文老师都尽心尽职、精批细改,许多老师认为学生尚不具备批改作文的能力,因而宁可苦了自己,也不愿让学生去尝试着批改作文,而这样做无形中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许多老师的作文批改仍处在低效的层面上,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距甚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领悟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语文素养,而且对其它学科以至整个文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