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单元学习r——以“大数的认识”为例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john6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时代”已悄然走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关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单元学习要求教学设计从“如何教”转变到“如何学”,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整体学习观、教学观,以结构化、情境化的知识和实践性、主体性、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及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学科大概念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实现教学设计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其他文献
Tau蛋白是和神经元纤维状缠结相关的一个本质无序蛋白,对Tau蛋白片段的结构特征研究有助于诠释纤维状缠结中Tau蛋白的聚集机理.文章从Tau蛋白R1-R4中选取了包含完整R2和R3的Tau74片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Tau74与端基保护的Tau74c的结构特征,揭示各端基环境对Tau蛋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端基环境显著影响着Tau片段的二级结构特征,其差异性集中表现在D19-Q24和T55-L61两个区域.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Tau74和Tau74c都趋向非集中结构特征,其N端和C端区域易发生结构变
镉(Cd)胁迫后植物通过诱导体内H2S的生成来抵抗胁迫,但是Cd胁迫下体内H2S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文章检测了Cd处理后拟南芥幼苗中H2S含量,H2S主要生成酶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LCD)的活性,以及LCD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12 h和24 h Cd处理后,拟南芥体内的H2S含量,LCD活性及LCD的转录水平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蛋白水平增加不显著.体外实验表明,2.5 mmol·L-1 CdCl2处理组的重组LCD蛋白的活性显著升高.Cd胁迫下内源H2S的合成增加,主要是由于LCD活性的升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由Andy Z.Fire和Craig C.Mello所发明,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NA干扰技术在众多生物的基因功能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植物保护领域病虫害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重点围绕RNA干扰技术的原理、外源dsRNA进入虫体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RNA干扰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途径及制约因素与对策进行综述.
防灾减灾救灾思想中蕴含着人民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整体部分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丰富的哲学内涵,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形成的,其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实践.当前,防灾减灾救灾思想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国情而发展来的,在筑牢风险防治的人民防线、综合减灾、实现全灾种大应急目标中具有指导意义,对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细菌是淡水生态系统中大多数元素循环的驱动者,也是水生食物网重要组分.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西宁武县公海湖冰封期和消融期水体中细菌群落进行了研究,探究季节性冻融对山地湖泊细菌群落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显著改变了水体环境,除了硫酸盐(SO2-4)和磷酸盐(PO3-4)外,其余理化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优势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在湖冰消融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α多样性(OTUs和Simpson指数)在消融期显著增高(P<0.05),主要与温度(T)、pH、溶解氧(DO)等理化因子
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葡萄科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并计算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加权特有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特有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和空间自回归方法分析多样性空间格局的环境驱动因子,并通过对实际树系统发育特有性、比较树系统发育特有性进行显著性检验,从而对系统发育树上长枝或短枝聚集的区域进行区分.结果表明多样性格局指数热点地区分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部分山区,并且与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热点区域有较大重合.在生物多样性格局指数的驱动因子中,年降水量和与气温稳定性相关的因子显示出较强的解释能
为了解太原汾河景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方法分析太原汾河景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检测各采样点的水质状况,探讨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结果显示:太原汾河景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24属,属类组成以蓝藻、绿藻、硅藻为主;在春季和冬季,绿藻和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在夏季和秋季,绿藻、蓝藻和硅藻门均占优势.浮游动物4门70属,其中以轮虫为主,线形动物次之,桡足类和原生动物最少;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不同区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物种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太原汾河景区浮游生
儿童的“学力生长”需要探寻可行的技术路径.一组具有启发性、 逻辑性、层次性的问题链,能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和意义建构,是促进儿童“学力生长”的问题型学力支架.本研究构建了具有通用普适性的问题链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模型,并基于不同类型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把基本模型细化成六种主要课型的问题链变式,如解决问题教学、概念教学、计算教学等,为教师的教学问题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工具;探索出“问题链→学法链”“问题链→思维活动链”的转化策略,为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提升学力找到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借助“主题式学习单”以若干个有关联的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经历充足的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从单纯地掌握学科知识到综合性地探究学习,从单一的工具性知识获得高阶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通过mtDNA COI、COII和Cytb基因序列分析,对来自北美五倍子蚜(Melaphis rhois)3个种群32个个体和中国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5个种群44个个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结构进行比较.三个基因联合序列数据集长为1522 bp,数据分析显示北美五倍子蚜基因的核苷酸变异较大,变异位点有165个(约10.6%),其中155个为简约信息位点,而来自中国的角倍蚜种群核苷酸变异位点仅25个,其中20个为简约信息位点,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来自北美的五倍子蚜种群所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