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透明”叙事风格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影片《功夫熊猫》,在动画喜剧类型片的幽默设计、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叙事方式、影片的造型设计以及影片的叙述视点转换等这几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好莱坞电影在娱乐至上的前提下,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结合和并置,创造出各种层次的观众都能共同欣赏的“透明”叙事风格,从而获得观众的普遍接受,获得票房的极大成功。
  【关键词】《功夫熊猫》 叙事风格 好莱坞电影 娱乐性
  
  从七十年代的李小龙到九十年代的成龙、李连杰,再到2005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国功夫这一主题一直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关注,源自汉语的kungfu(功夫)一词在西方人眼中成为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乘着2008年中国奥运年的东风,同年的一部关于中国功夫文化的动画片《功夫熊猫》获得了不错的票房,观众一方面出自于对中国文化好奇的心理期待(对中国观众而言同样期待着想知道与自己的传统心理预设有何差异):更重要的是这部随处都点缀着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在叙事上的“透明度”,从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认同。正如奥斯隆在他的著作《好莱坞星球》中提出:“美国在创新性和流行事务的全球性销售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它能够将一些可以创作出‘透明’作品的文化条件结合起来——这些透明作品内在的多义性,可以使各种层次的观众像观看本土电影那样来欣赏它们。”借助美国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地位,源自美国娱乐界的戏剧模式和类型创造出的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式——“透明”叙事,使得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将中国功夫和象征典型中国形象的国宝熊猫结合起来,集中呈现东方的异域特色,积极迎合世界想了解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心理期待。它通过动画片的表现方式,采用了美国戏剧中“灰姑娘”梦想成真的故事母题和经典的好莱坞“首尾呼应”的完整故事结构,明确的内在结构动机和人物因果关系在影片简单清晰的讲述中将中国文化的异质性消解于其中,而从题材、角色、场景、造型、色彩和音乐的呈现又无不深深烙着“中国印”,作品在轻松和诙谐的表象中把内在的多义性传递给不同的观众,这种兼收并蓄无疑讨好了来自中美两种文化的观众,当然也冒着遭到来自片中所表现的背景国文化质疑的危险,这在中国国内就引发了不同的声音。但作为娱乐的消费产品,这种全球文化结合策略正是好莱坞电影在内容和风格上获得大家普遍认同的成功之道。
  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影片《功夫熊猫》在动画喜剧类型片的幽默设计、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叙事方式、影片的造型设计以及影片的叙述视点转换等这几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好莱坞电影在娱乐至上的前提下,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结合和并置,在这里不同文化不是融合而是出于影片内容的需要结合或并置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层次的观众都能共同欣赏的“透明”叙事风格,从而获得普遍的接受。
  
  一、动画喜剧类型片的幽默设计
  
  影片在动画人物的喜剧表达方式上赋予了浓重的美国式的“实用主义”幽默——甚至针对武侠世界里女性角色的缺失,也没忘了用幽默来补全。影片中的动画人物的设置,即使是悍娇虎和灵蛇,其性别身份并不明显,可以说是个无性别的中性世界。当影片中熊猫模仿师傅的样子正得意时,知道师傅来了慌忙问将碗倒扣在胸前呈现女性特性。在这青山翠谷的庙宇里,这一典型好莱坞的幽默让中国观众心理有着某种不适应(中国庙宇的严肃与禁欲的象征性),却掩饰不住好莱坞影片里必不可少的笑料——涉及到性。另一幽默化的人物设计体现在熊猫的父亲身上:影片中即使是在“子承父业”传统的严肃中国家庭的构成模式里,也没忘人物设计的喜剧感——熊猫的爸爸是只鸭子,这让有熊猫情结的中国观众产生疑虑和不解。在中国人心中熊猫和善而友好、稳重而礼貌,从我们奥运吉祥物的设计可见一斑,它与身手敏捷而有对抗性的功夫很不相干,再加上熊猫的父亲却不是熊猫,这已然超出中国观众想象。但在观影的娱乐消费的前提下,并置的两种文化的差异被忽略和容忍。
  
  二、影片的情节设计和叙事方式
  
  影片主人公熊猫与它父亲的关系交织在西方文化中的“弑父”与东方文化的孝道里,片中即有高喊着“我爱功夫!”抛弃面摊与父亲决裂凌空飞起的壮志满怀的熊猫;也有壮志未酬苦恼回家重拾面馆,得到父亲为挽留儿子道出“神秘配方”后恍然大悟的熊猫。同时父亲一番关于“神秘面汤的神秘配方其实是什么佐料都不放”,最本真的东西才是最具神秘力量的,正契合着中国食文化中的“大味必淡”:而西方文化中追求个性的强烈自信心也让熊猫从传说中拥有神奇力量的“神龙手卷”的空白镜像里看到了自己。这两者的文化共通性不仅让困惑中的熊猫豁然开朗,也让不同背景的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共鸣。
  另一情节设计体现在师傅对“神龙武士”熊猫的调教中,师傅成功运用了中国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根据熊猫的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它的好吃的特点,用包子做诱饵,激发起它的潜能,而熊猫学习武功能如此刻苦的直接动机源自吃的本能,动机论与儒家教学论在此碰撞,两种不同的文化解释了熊猫的成功。不同文化呈现出多义的认同。
  在这个“灰姑娘”式的故事里,这只肥头大耳又贪吃的熊猫完全没有了中国人心理定式的形象,它在追求成为功夫大侠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华丽”的转身,只不过这一蜕变依旧保留着美国式的现实主义——不是头戴斗笠身披大氅的英雄侠客而是与围兜和汤锅为伍的面馆伙计,它制胜的绝招乃独一无二的“吴氏神指”却是源于内在的自我顿悟,在影片中由于文化差异显得有些突兀,感觉中华武侠功夫几十年的修炼才得的精髓顷刻间就悟到有些不合常理,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对熊猫获胜的支持,中国儒家追求仁义的境界与西方神勇的个人英雄主义再次达成共识,正义终将获得成功,何况是在虚拟的动画世界里。
  
  三、影片的造型设计
  
  在影片中重要的场景——桃树下:有乌龟大师与郁闷狂吃的熊猫关于不要退缩的对话:也有乌龟大师语重心长地指导浣熊师傅树立对熊猫的信心;这也正是乌龟大师最后羽化而去之地。在这里乌龟大师“字字珠玑”,充满了全片最智慧的精神,而作为智慧化身的桃树在中国文化中却不是对等的,它更多是体现西方文化的圣经故事里伊甸园中智慧树——苹果树的变体。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仙桃寿桃代表着健康长寿:桃花源乃出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仙境:桃园谱写了三国时代刘关张生死与共的侠义: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也是黄药师习武修炼之地。当然此处桃树的设计依然有中国文化的影子,不过它已经淹没在西方格言式的解读中。
  影片中另一重要的道具——乌龟的手杖也隐现着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武侠小说里各帮派都会有一件象征权力的信物如宝剑等,而影片中这根手杖有着同样的作用,但它更像出自圣经故事中的《出埃及记》,摩西在红河边手中高举一根木棍,在神的指引下顿时红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犹太人安全地度过红河到达约旦河西岸,由此木棍转化为西方国家象征权力的权杖。当乌龟大师将手杖传给师傅时,他们完成了这个重要的权力移交仪式。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在这里结合,电影画面的多义性使得不同的观众都有着自己文化内涵的理解,创造出“透明”叙事的普遍认可。
  
  四、影片的叙述视点转换
  
  影片整体运用了全知叙述的视点,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获得一个广阔的视角,同时,全片以动画片的形式也简化了文化的深层阐述,在对白的设计上采用格言式的方式直接道出中国文化中深邃的精神内涵。全片唯一一次让观众感觉到的不流畅的刻意剪辑就在影片中切入的这个主观视点:熊猫乘着焰火坠入翡翠宫的“神龙武士”的选拔现场,它眼前一片漆黑,而电影也实时地切入到熊猫的主观的黑暗情景,让观众暂时失去影片信息,以为电影放映出了差错,在狐疑间重新获得的画面是与熊猫共同感受到的——朦胧睁开眼睛所见的功夫鼻祖乌龟的神指正指向它,“一切都是必然,你就是神龙武士”的中国道家哲学在这一视点的转换中凸显了出来。影片将中国文化放置在娱乐化设计的情节安排中,使文化差异在“透明”叙事风格中消弱,同时满足了来自东西方不同背景的观众的欣赏要求,被大家所接受。
  总之,影片《功夫熊猫》虽是取材于中国文化,但处处无不渗透着深深的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诠释。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好莱坞影片创造出各种层次的观众都能共同欣赏的“透明”叙事风格,来获得最大化观众群的接受,获得全球票房的成功,从而进一步巩固好菜坞作为全球电影帝国的地位。
其他文献
[摘要]高晓松的电影《那时花开》秉承了青春年少的懵懂与成长,同他的音乐一样,一起带我们长大成人。高晓松在《那时花开》中将上世纪末的关注重点放在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暴露的虚荣、自私、不负责任、欲望膨胀上,不得不说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我。  [关键词]成长 友情和爱情 记忆 被关注    高晓松说:“其实我特喜欢电影,我对电影比音乐更钟情。”于是处女作《那时花开》诞生了。作为80后,校园民谣是那个青葱
【摘要】 电影《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影片结构,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青涩懵懂的恋爱梦、无奈悲伤的自由梦、醉生梦死的青春梦,导演截取了三个时代的光影片段,呈现出三种有着清晰时代烙印的爱情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纯洁 悲伤 醉生梦死 欲望 记忆    从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到2007年《红气球》二十七年光阴,候孝贤一共创作出18部电
[摘要]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本文通过论述光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效应,光在摄影艺术造型和摄影构图中的作用以及光对摄影艺术作品质感的整体影响,阐述了光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光的认识并全面有效地了解和利用光线来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水平。  [关键词]摄影 用光 效应 质感 造型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
【摘要】电影《三轮车夫》是著名越南导演陈英雄“越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是一部导演的转型之作,有一点血腥,有一点暴力,但却也不乏美的表现。导演在许多地方没有做出完整的交代,许多事情的发生如生活本身一样,没有结果和原因就戛然而止。电影中让人似懂非懂的陈述,导演丰富多样的镜头表达,都是此片独一无二的特色。  【关键词】《三轮车夫》 黑社会 父亲    1993年,以《青木瓜飘香》荣获戛纳最佳处女作奖的
【摘要】 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它迎合了最时尚的反战的宏大命题,也加入了导演马楚成最拿手的感情戏来作为轴线,但由表剖里,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暗合了近年来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国家的某些观点。  【关键词】 《花木兰》 国家 女性主义    《花木兰》的导演马楚成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周此我找到一些女编剧让她们纯粹从女性角度出发去看待花木兰,比如说女人眼中的兄弟情”,而这正是我们理解这部电影
[摘要]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与影视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流行音乐畸形繁荣的20世纪30、40年代,复苏的8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期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影视艺术都以不同的形式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流行音乐 电影 电视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奠基人黎锦晖(1891—1967)先生从事流行音乐创作活动算起,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流行音乐现已成为当代音乐文化
【摘要】都市女性主义电影给奋进中的中国乃至世界影坛带来了一阵清风,其多元化的视角,蕴含情感与人性的尺度的把握,对都市女性快节奏生活的塑造定位,必然在“她世纪”突破啁啾自哀的樊笼,在破茧的喜悦与救赎之路上向前迈进。  【关键词】女性主义 电影理论 电影 都市女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01    进入21世纪,“她世纪”(herstory)逐
摘要:动画的创作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还需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相指导。  关键词:民族文化 民族特色 商业运作模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已是许多行业的座右铭。回眸我国的影视动画。从第一部《铁扇公主》.到五六十年代的《九色鹿》、《哪吒闹海》、《大闹天宫》、80年代的《葫芦娃》,这些获得成功的动画片,在艺术语言上获得突破的同时,无一不是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中汲取的灵感。在动漫被重新得到肯定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严格使用反映等级尊卑及交往礼仪的谦词。谦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与文化传承的载体的一个方面,能够深切地反映并影响社会人文。谦词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一种“象”与“镜”的关系。探究谦词的文化涵义,是探究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一个视角。  [关键词]汉语谦词 语言文化 《孔子》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仪讲究的表现之一是礼貌语言的使用。汉语谦词是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谦词与社会文化的
[摘要]2008年的北京奥运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大演练,形成了以非剧情的奥运宣传片、国家官方机构制作的奥运纪录电影与奥运电视纪录片以及民间独立制作的奥运影片的创作格局。民族文化的表这是奥运纪录片的共同的文化气质和艺术特色;平民视点的叙事方式是中国纪录片话语方式的一次集体转向;对于北京奥运的集体想象是中国奥运纪录片关于民族身份演进和自我认同的一致表达。  [关键词]北京奥运  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