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提出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要关注教法的继承与发展、学法的改进与转变、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思维的自主与创新、能力的循序与渐进、情感的体验与丰富等方面,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 以问促学 讲练适度 民主高效
新课程的实施与推广,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改进。铺天盖地的新式教法让人目不暇接,形形色色的应试材料使人无所适从,锋芒毕露的百家争鸣让人欢喜让人忧。直面天真可爱的学生,我常常想:现在的中学语文到底该怎么教?我就语文教学改革的时效和经验谈谈体会。
一、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风格
素质教育的观念之一是把学生当“人”看,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人自身的作用。既然学生是“人”,师生之间就应该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我国哲学博士杨之玲、林冰应邀访美回国后,谈及美国教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时,不约而同地感慨:“一是鼓励学生提问,二是老师敢说‘我不知道’。”对此,山东农大的简方老师也有一段感人的肺腑之言:“不知别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被学生问倒过,我做教师以来却让学生问倒过好几次,好不尴尬!答不上来怎么办?只好讲不知道。可是我第一次忐忑不安地说出这三个字时,却出乎意料地赢得了学生赞许和信任的目光,仿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感情上的距离,使我深受感动。”可以说教师敢说“不知道”就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一种体现。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不仅希望老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宫殿的引路人,更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真诚、坦率、无话不说的挚友,他们喜欢这种敢于把自己真实地、毫不掩饰地放在别人面前的人。简方老师的学生说得好:“在学校里,您也许算不上第一流的老师,却能算得上一位诚挚的老师,我们对敢说‘不知道’的老师更信任、更喜欢。”那些习惯用牵强附会的话搪塞学生,用转移话题、异议留存的话回避问题的做法,是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格格不入的。
二、以问促学,坚持推陈出新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批判和改进的过程。吸收传统教学的优良因子,改革其中的不合理成分,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语文教师要以问促教:清楚目前语文教育的优势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需要改进什么,或能够改进什么。力求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才能把语文教学向前推进一步,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对学生要以问促学:学生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是学习的起点,是认知的钥匙,是增长智慧的阶梯。“问一”可以“反三”,因为“问”的后面藏着真理,当问题找到答案时,令学生困惑的问号就会变成使学生惊喜的叹号。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鼓励、点拨、纠正,这是促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原动力。一位语文教师这样问:“给你成绩评为A,你有意见吗?”“你应该有意见,因为从卷面上看你完全该得A (全优);可你又不该有意见,因为在课堂上你没有提出过问题,也没有发表过见解,这样,我怎么知道你弄懂了难点没有?你看了参考答案没有?你的思路是否对头?我讲的程度深了,还是浅了?”
三、讲练适度,坚持高效运用的训练尺度
强化训练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讲得或练得太多,都会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掌握一些无价值的“假知识”,并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因为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其掌握的知识的特点有密切联系。对知识本质的思考可使教师正确取舍教学目标,深度关注基本能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模式,有助于学生关注知识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不等于训练。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持久变化是由经验带来的,是长期而非短暂的过程,涉及认知变化,其变化是通过行为的变化反映出来的,依赖于学习者的经验。训练是经过一定的程序进行重复行为而获得的行为改进或优化过程。某个具体知识点的训练往往需要重复;整体行为的训练由一些程序性的训练组合而成;训练的过程具有外显性。用大量的、重复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组织的题目操练学生是典型的“题海战术”,会让学生苦不堪言。“题海战”浪费学生时间,使学生渐失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也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一些题目由于多次重复操练,学生只记住了答案,而对问题的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却一无所知。因为训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训练可以巩固已学知识,但不能替代学习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握好训练的制度,才能高效掌握知识。
四、民主高效,坚持思维互动的师生关系
课堂民主化是教育民主化的需要。教师因为要主导课堂的组织与活动方向的发展,调控课堂并主持目标达成的过程,所以要成为课堂的精神主导;学生因为是课堂活动的执行者,是课堂的受益主体,所以要成为学习的行为主体。因此,优秀的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中心”的成分,又要有“学生中心”的成分,灵活机动,互相转化,才能使课堂学习的材料、教育教学的思想、知识能力的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得到高效率地实现。因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隐性组织与实施的、由学生积极探究的、由一定程序构成的知识学习的组织结构,要具备以下特征:民主的学习氛围,高效的组织程序,活跃的思维互动,最大的目标达成度。学生发展程度最高的课堂,确定了教师与学生应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争论课堂以谁为中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某校长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多于25分,显然是一种对新课程的机械理解。事实上,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
在人类知识飞速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的现代社会,大众化的知识媒体日益普及,学生的知识面宽、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问,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说“不知道”,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失望,对学习失去信心。“要想给人水一滴,自己需有水一桶”。这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要有精深渊博的知识内容,要有与时俱进的学科理论,要能够运用知识于语文实践中,要通晓语文学科的发展史和发展现状,要广泛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见解,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杂家,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高效地把注意力投放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困难上,才能启迪学生明白错误,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在争论中擦出思想火花,才能使学生感受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师需要急中生“智”,更需要节外生“枝”。因为,语文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程的具体进行状态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而且每一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就要求教师反应敏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有练达的教学机智。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能“急”中生智,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进行恰当的处理,使其“节外”能生出“新枝”,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或许这才是对教师的真正考验,抑或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思考解决。改革是创新,创新需要智慧。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新的创造人才。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切合信息时代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追求教学实效,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与任务,必须从管理层到教师层达成立体共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钰林,管然荣.“扬长避短”与教育创新:兼谈中外教育之差异[J].人民教育,2003(12).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 以问促学 讲练适度 民主高效
新课程的实施与推广,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改进。铺天盖地的新式教法让人目不暇接,形形色色的应试材料使人无所适从,锋芒毕露的百家争鸣让人欢喜让人忧。直面天真可爱的学生,我常常想:现在的中学语文到底该怎么教?我就语文教学改革的时效和经验谈谈体会。
一、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的教学风格
素质教育的观念之一是把学生当“人”看,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人自身的作用。既然学生是“人”,师生之间就应该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我国哲学博士杨之玲、林冰应邀访美回国后,谈及美国教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时,不约而同地感慨:“一是鼓励学生提问,二是老师敢说‘我不知道’。”对此,山东农大的简方老师也有一段感人的肺腑之言:“不知别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被学生问倒过,我做教师以来却让学生问倒过好几次,好不尴尬!答不上来怎么办?只好讲不知道。可是我第一次忐忑不安地说出这三个字时,却出乎意料地赢得了学生赞许和信任的目光,仿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感情上的距离,使我深受感动。”可以说教师敢说“不知道”就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一种体现。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不仅希望老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宫殿的引路人,更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真诚、坦率、无话不说的挚友,他们喜欢这种敢于把自己真实地、毫不掩饰地放在别人面前的人。简方老师的学生说得好:“在学校里,您也许算不上第一流的老师,却能算得上一位诚挚的老师,我们对敢说‘不知道’的老师更信任、更喜欢。”那些习惯用牵强附会的话搪塞学生,用转移话题、异议留存的话回避问题的做法,是和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格格不入的。
二、以问促学,坚持推陈出新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批判和改进的过程。吸收传统教学的优良因子,改革其中的不合理成分,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语文教师要以问促教:清楚目前语文教育的优势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需要改进什么,或能够改进什么。力求推陈出新,破旧立新,才能把语文教学向前推进一步,才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向更广、更深、更精、更神的方向迈出一步。对学生要以问促学:学生不学不成,不问不知。问,是学习的起点,是认知的钥匙,是增长智慧的阶梯。“问一”可以“反三”,因为“问”的后面藏着真理,当问题找到答案时,令学生困惑的问号就会变成使学生惊喜的叹号。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及时地有针对性地给予肯定、鼓励、点拨、纠正,这是促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原动力。一位语文教师这样问:“给你成绩评为A,你有意见吗?”“你应该有意见,因为从卷面上看你完全该得A (全优);可你又不该有意见,因为在课堂上你没有提出过问题,也没有发表过见解,这样,我怎么知道你弄懂了难点没有?你看了参考答案没有?你的思路是否对头?我讲的程度深了,还是浅了?”
三、讲练适度,坚持高效运用的训练尺度
强化训练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讲得或练得太多,都会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掌握一些无价值的“假知识”,并不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因为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其掌握的知识的特点有密切联系。对知识本质的思考可使教师正确取舍教学目标,深度关注基本能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模式,有助于学生关注知识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不等于训练。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持久变化是由经验带来的,是长期而非短暂的过程,涉及认知变化,其变化是通过行为的变化反映出来的,依赖于学习者的经验。训练是经过一定的程序进行重复行为而获得的行为改进或优化过程。某个具体知识点的训练往往需要重复;整体行为的训练由一些程序性的训练组合而成;训练的过程具有外显性。用大量的、重复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组织的题目操练学生是典型的“题海战术”,会让学生苦不堪言。“题海战”浪费学生时间,使学生渐失学习兴趣,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也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一些题目由于多次重复操练,学生只记住了答案,而对问题的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却一无所知。因为训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训练可以巩固已学知识,但不能替代学习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把握好训练的制度,才能高效掌握知识。
四、民主高效,坚持思维互动的师生关系
课堂民主化是教育民主化的需要。教师因为要主导课堂的组织与活动方向的发展,调控课堂并主持目标达成的过程,所以要成为课堂的精神主导;学生因为是课堂活动的执行者,是课堂的受益主体,所以要成为学习的行为主体。因此,优秀的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中心”的成分,又要有“学生中心”的成分,灵活机动,互相转化,才能使课堂学习的材料、教育教学的思想、知识能力的提高、课堂目标的达成得到高效率地实现。因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隐性组织与实施的、由学生积极探究的、由一定程序构成的知识学习的组织结构,要具备以下特征:民主的学习氛围,高效的组织程序,活跃的思维互动,最大的目标达成度。学生发展程度最高的课堂,确定了教师与学生应是一个和谐的共同体。争论课堂以谁为中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某校长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不得多于25分,显然是一种对新课程的机械理解。事实上,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
在人类知识飞速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的现代社会,大众化的知识媒体日益普及,学生的知识面宽、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问,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说“不知道”,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学生对老师失望,对学习失去信心。“要想给人水一滴,自己需有水一桶”。这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要有精深渊博的知识内容,要有与时俱进的学科理论,要能够运用知识于语文实践中,要通晓语文学科的发展史和发展现状,要广泛吸取新知识、新信息、新见解,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杂家,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高效地把注意力投放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困难上,才能启迪学生明白错误,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才能让学生在争论中擦出思想火花,才能使学生感受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师需要急中生“智”,更需要节外生“枝”。因为,语文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是由课程的具体进行状态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而且每一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就要求教师反应敏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有练达的教学机智。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能“急”中生智,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进行恰当的处理,使其“节外”能生出“新枝”,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或许这才是对教师的真正考验,抑或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思考解决。改革是创新,创新需要智慧。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念、新的创造人才。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心理,切合信息时代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追求教学实效,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与任务,必须从管理层到教师层达成立体共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钰林,管然荣.“扬长避短”与教育创新:兼谈中外教育之差异[J].人民教育,2003(12).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