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因为具有抽象、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对于未知问题探索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既是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好的教学情境既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又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精彩绝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通过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每种图形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他们周围的环境,鼓励他们从中找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使他们对这些图形有更为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想他们生活中所用到的、遇到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图形,让学生知道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口、眼、耳等感官,让多种感官相互配合、协同运作,将感官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到大脑,大脑经过思考又去支配这些感官的工作。研究表明,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的效率远比教师口授、学生听课的传统课堂效率高得多,而且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形的纸板,在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图形的前提下,向学生提问:“从正方形中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会有各种回答,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剪纸板并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动手与讨论后,发现剩下的是什么图形与剪的部位有关系:如果剪去的部位不超过正方形对角线,则剩下的是五边形;如果剪去的部位恰巧在对角线上,则剩下的图形是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即使问题相同但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促使他们形成探索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天生爱玩、好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中来,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所学新知。教师在游戏中可设置各种问题,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学“认数”一课,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时,教师提前将几组数字写在卡片上,告诉学生要进行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宣布在规定时间内首先排队成功的队伍获胜。教师先将卡片打乱,让学生每人抽取一张卡片,计时开始后让学生在队内进行比较,按数字从小到大排队。试想,如果是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学习,教学效率必定大打折扣,而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同样的知识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是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这样教学既突显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又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然而静止的图片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赋予这些图片以“灵魂”,将图片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动画的兴趣远远大于单一、静止的图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动画相结合,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除法”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草丛中有3只兔子,地上有6个蘑菇,每只兔子可以采到多少蘑菇呢?”然后多媒体呈现3只兔子同时采蘑菇的情景,学生边采边数数,答案很快就揭晓了。通过画面与声音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动画的同时完成新知的学习。
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泥于固有的方法,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扬创造性精神,创设出趣味性高且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
一、通过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每种图形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他们周围的环境,鼓励他们从中找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使他们对这些图形有更为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想他们生活中所用到的、遇到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图形,让学生知道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口、眼、耳等感官,让多种感官相互配合、协同运作,将感官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到大脑,大脑经过思考又去支配这些感官的工作。研究表明,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的效率远比教师口授、学生听课的传统课堂效率高得多,而且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形的纸板,在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图形的前提下,向学生提问:“从正方形中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会有各种回答,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剪纸板并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动手与讨论后,发现剩下的是什么图形与剪的部位有关系:如果剪去的部位不超过正方形对角线,则剩下的是五边形;如果剪去的部位恰巧在对角线上,则剩下的图形是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即使问题相同但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促使他们形成探索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天生爱玩、好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中来,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所学新知。教师在游戏中可设置各种问题,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学“认数”一课,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时,教师提前将几组数字写在卡片上,告诉学生要进行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宣布在规定时间内首先排队成功的队伍获胜。教师先将卡片打乱,让学生每人抽取一张卡片,计时开始后让学生在队内进行比较,按数字从小到大排队。试想,如果是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学习,教学效率必定大打折扣,而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同样的知识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是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这样教学既突显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又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然而静止的图片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赋予这些图片以“灵魂”,将图片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动画的兴趣远远大于单一、静止的图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动画相结合,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除法”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草丛中有3只兔子,地上有6个蘑菇,每只兔子可以采到多少蘑菇呢?”然后多媒体呈现3只兔子同时采蘑菇的情景,学生边采边数数,答案很快就揭晓了。通过画面与声音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动画的同时完成新知的学习。
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泥于固有的方法,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扬创造性精神,创设出趣味性高且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