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的四种途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spi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因为具有抽象、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对于未知问题探索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既是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确,好的教学情境既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又能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变得富有诗意、精彩绝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通过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每种图形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他们周围的环境,鼓励他们从中找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使他们对这些图形有更为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回想他们生活中所用到的、遇到的物品分别是什么图形,让学生知道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口、眼、耳等感官,让多种感官相互配合、协同运作,将感官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到大脑,大脑经过思考又去支配这些感官的工作。研究表明,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知识的效率远比教师口授、学生听课的传统课堂效率高得多,而且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形的纸板,在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图形的前提下,向学生提问:“从正方形中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会有各种回答,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剪纸板并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动手与讨论后,发现剩下的是什么图形与剪的部位有关系:如果剪去的部位不超过正方形对角线,则剩下的是五边形;如果剪去的部位恰巧在对角线上,则剩下的图形是三角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即使问题相同但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促使他们形成探索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天生爱玩、好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游戏引入数学课堂中来,通过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所学新知。教师在游戏中可设置各种问题,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帮助。例如,教学“认数”一课,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时,教师提前将几组数字写在卡片上,告诉学生要进行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宣布在规定时间内首先排队成功的队伍获胜。教师先将卡片打乱,让学生每人抽取一张卡片,计时开始后让学生在队内进行比较,按数字从小到大排队。试想,如果是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学习,教学效率必定大打折扣,而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同样的知识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是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这样教学既突显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又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然而静止的图片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赋予这些图片以“灵魂”,将图片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动画的兴趣远远大于单一、静止的图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动画相结合,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除法”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草丛中有3只兔子,地上有6个蘑菇,每只兔子可以采到多少蘑菇呢?”然后多媒体呈现3只兔子同时采蘑菇的情景,学生边采边数数,答案很快就揭晓了。通过画面与声音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在看动画的同时完成新知的学习。
  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拘泥于固有的方法,要充分考虑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扬创造性精神,创设出趣味性高且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快乐学习,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扬。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发挥创设教学空间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使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教学空间 和谐愉快 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60  只有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益、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的课堂。但在现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退不出课堂的主宰地位,虽不在台前包办,却躲在幕后压制、代替;学生在课堂上察言观色、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畏首畏尾,时不时看教师脸色行事。理想中的高效果、高效率的课堂没有真正降临。因此,如何形成和构建高效课堂便成为
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已经结束,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提高,我首先想到的是针对本班学生拼读能力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A类:对拼音学习很有兴趣且拼读较好,拼读方面在班级中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学生;B类:对拼音拼读较有兴趣,平时拼读能力和速度一般的学生;C类:因为拼读能力弱或不会拼读而对拼音没有兴趣的学生。  其实,不论哪一类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识往往在不经意间掌握得更快、更好。那么,我们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数学教学要从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现实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既要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能够进行有效对话,与学生分享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需要有与学生的对话意识,并在尊重和理解学生认知特点与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对话互动,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知识。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有效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6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话式教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简述如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对学生的喜爱之情,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的良好情绪,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高尚的师德又能起“移情”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染,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当前,某些学校还存在着罚抄作业、罚抄考卷的现象。如学生数学作业做错了,就罚他把改正
近几年,我校进行了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与探索。这过程反映出了一些问题。老师们时常教导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有的还规定学生人手一册课外书,鼓励其闲时多看,这足以见老师们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但在学生看什么、怎么看等实际问题上,老师们往往忽略不谈。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会产生多少实效。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呢?  一、急功近利不可取  一些老师、家长的阅读
[摘 要]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审美基础。因此,如果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开拓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关键词]美术课堂 信息技术 有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课文,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以及不懂的地方,结合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
放眼21世纪,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必须有更新、更科学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