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课文,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以及不懂的地方,结合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学生自学《桂林山水》的时候,勾画了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之后,再看看课题,便会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桂林的山的特点和桂林的水的特点,这是对课文的整体认识。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是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如果把文中重点词句读懂了,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词句包括重点词语和句子。首先我们要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重点词句,然后再去理解。理解重点词时可以借助字典了解词义,还可以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时,一般来说,先要弄懂句子中重点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或课前查找到的资料理解句子。比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猫》一文的开头写道:“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理解这个句子,我让学生先找出句中的重点词“古怪”,查查字典,理解“古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体现猫性格特点的词“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出、胆小、勇猛”;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相关段落,找出体现猫这些特点的语句进行品读,通过对比去感悟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的古怪性格。如:“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学生通过朗读,抓住猫“贪玩”和“尽职”这两个事例来对比理解,很快就体会到了猫既贪玩又尽职的古怪性格。
三、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一定的写作顺序。我们经常接触的文章有两大类:一类以事情发展来写的文章,一类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说明的问题来写的文章。如果我们弄懂了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个叙述顺序,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我们回忆一下《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先写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接着写五位战士有目的地引诱敌人上山,利用险要的地形痛击敌人;然后写五位战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再写五位战士在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最后写五位战士宁死不屈,英勇跳下悬崖。全文围绕着“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这一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四、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读课文时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读《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我们只要把每部分内容认真读一读,用加小标题的方法概括出每部分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不难了。学生依次认真读了“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河沿上的枪声、雨来没有死”这六部分内容,知道每部分的大意后,再把每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
五、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在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教给方法。一般的说,可从紧扣题目、串联各段大意、抓中心句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想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除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读懂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读,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如《猫》这一课,学生们读完课文后都知道老舍先生笔下的大猫性格古怪,小猫淘气可爱。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多读几次,读出感情,透过内容去想想: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为什么能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淘气写得这么具体、生动?这是源于他对猫的喜爱及长期的仔细观察。然后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总之,要想让学生读懂、读透一篇课文,必须经过初读、精读、细读、复读,通过反复的阅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
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
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以及不懂的地方,结合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学生自学《桂林山水》的时候,勾画了生字、生词、不懂的地方之后,再看看课题,便会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桂林的山的特点和桂林的水的特点,这是对课文的整体认识。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是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如果把文中重点词句读懂了,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词句包括重点词语和句子。首先我们要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重点词句,然后再去理解。理解重点词时可以借助字典了解词义,还可以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时,一般来说,先要弄懂句子中重点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或课前查找到的资料理解句子。比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猫》一文的开头写道:“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是文中的一个重点句。理解这个句子,我让学生先找出句中的重点词“古怪”,查查字典,理解“古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体现猫性格特点的词“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出、胆小、勇猛”;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相关段落,找出体现猫这些特点的语句进行品读,通过对比去感悟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的古怪性格。如:“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学生通过朗读,抓住猫“贪玩”和“尽职”这两个事例来对比理解,很快就体会到了猫既贪玩又尽职的古怪性格。
三、细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一定的写作顺序。我们经常接触的文章有两大类:一类以事情发展来写的文章,一类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说明的问题来写的文章。如果我们弄懂了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个叙述顺序,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让我们回忆一下《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先写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接着写五位战士有目的地引诱敌人上山,利用险要的地形痛击敌人;然后写五位战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再写五位战士在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最后写五位战士宁死不屈,英勇跳下悬崖。全文围绕着“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这一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四、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读课文时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这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读《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比较长,但我们只要把每部分内容认真读一读,用加小标题的方法概括出每部分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不难了。学生依次认真读了“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河沿上的枪声、雨来没有死”这六部分内容,知道每部分的大意后,再把每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
五、领会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在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教给方法。一般的说,可从紧扣题目、串联各段大意、抓中心句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想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除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读懂一篇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读,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如《猫》这一课,学生们读完课文后都知道老舍先生笔下的大猫性格古怪,小猫淘气可爱。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多读几次,读出感情,透过内容去想想: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为什么能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淘气写得这么具体、生动?这是源于他对猫的喜爱及长期的仔细观察。然后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总之,要想让学生读懂、读透一篇课文,必须经过初读、精读、细读、复读,通过反复的阅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