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眼21世纪,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必须有更新、更科学的教学手段与之相适应。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也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德国的民俗风情。为了消除学生对德国的陌生感,激起他们了解德国的欲望,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德国游玩,你们准备好了吗?希望同学们旅行愉快,也希望同学们在旅行的过程中能用心去欣赏,用心去感受,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是啊!德国的街道真美!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德国人的美好心灵!现在就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然后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很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更新教法,拓宽视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乐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东西和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动静结合的图画,可以把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发现学生通过读课文虽然知道了田忌是因为运用孙膑的策略赢了齐威王,但他们根本不能理解用同样的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为此,我给学生播放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flash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再让他们亲自运用手头的学具模拟比赛。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不仅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学生没有亲自去看这场比赛,也真正理解了孙膑策略的高超,学生的知识面也自然而然地拓宽了。
三、模拟课文,启迪思维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
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句话:“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跳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小孩子来说,要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因此,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该句子,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我又让阳光照射到我事先准备好的有无数小孔的纸片上,并且叫了几个学生来观察。如我所料,他们发现纸片下面的绿叶上有无数闪烁的光点。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抢着说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新见解。运用这样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体会“每一片绿叶都有新的生命在跳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而且使文章的重、难点得以突破,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四、穿针引线,化难为易
教学中的所有内容并不是都能用口头语言表达清楚的,再加上学生知识容量有限,生活体验不够,把握其主旨更是难上加难。此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文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教学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然后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自然茅塞顿开,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内容也变得一目了然了。
五、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文本的教学重点在于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日常教学中,我不仅范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还让学生跟读、赛读、玩花样读……使学生对课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
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文字优美,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朗读中,我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便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已能将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对课文内容虽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但学生还是理解得很透彻。
总之,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课堂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
(责编 刘宇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也会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德国的民俗风情。为了消除学生对德国的陌生感,激起他们了解德国的欲望,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德国游玩,你们准备好了吗?希望同学们旅行愉快,也希望同学们在旅行的过程中能用心去欣赏,用心去感受,然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是啊!德国的街道真美!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于德国人的美好心灵!现在就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然后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很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更新教法,拓宽视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乐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东西和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动静结合的图画,可以把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发现学生通过读课文虽然知道了田忌是因为运用孙膑的策略赢了齐威王,但他们根本不能理解用同样的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为此,我给学生播放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flash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再让他们亲自运用手头的学具模拟比赛。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不仅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学生没有亲自去看这场比赛,也真正理解了孙膑策略的高超,学生的知识面也自然而然地拓宽了。
三、模拟课文,启迪思维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
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一句话:“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跳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小孩子来说,要理解这句话有一定的难度,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因此,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该句子,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我又让阳光照射到我事先准备好的有无数小孔的纸片上,并且叫了几个学生来观察。如我所料,他们发现纸片下面的绿叶上有无数闪烁的光点。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抢着说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新见解。运用这样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体会“每一片绿叶都有新的生命在跳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而且使文章的重、难点得以突破,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四、穿针引线,化难为易
教学中的所有内容并不是都能用口头语言表达清楚的,再加上学生知识容量有限,生活体验不够,把握其主旨更是难上加难。此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把文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教学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然后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自然茅塞顿开,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内容也变得一目了然了。
五、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文本的教学重点在于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日常教学中,我不仅范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还让学生跟读、赛读、玩花样读……使学生对课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
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文字优美,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朗读中,我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便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已能将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对课文内容虽然没有做过多的讲解,但学生还是理解得很透彻。
总之,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课堂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手段。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