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民:最早在报上披露“巴黎和会”上的败讯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r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近而事古的,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个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绍介了:‘纛!叽哩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名文 《骂杀与捧杀》,原署名阿法,发表在1934年11月23日的 《中华日报》 上,此时徐志摩、林长民均已去世。
  鲁迅与徐志摩素不睦,但他对林长民的不恭,出乎许多人预料。林长民是才女林徽因之父,《与妻书》 作者林觉民的堂兄,因最早在 《晨报》 上披露“巴黎和会”上的挫败,与梁启超并称为“五四运动的点火者”。林长民参与制定了首部民国宪法,曾力拒曹锟贿选,被赞为“一身傲骨”。对于这样一位“进步人物”,鲁迅下笔为何如此不敬?

鲁迅买过他编的杂志


  林长民生于1876年,字宗孟,福建福州人。
  林家是福州巨族,“戊戌六君子”中的林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与林尹民皆出于此。林长民的父亲林孝恂出身进士,与康有为同科,入翰林,后外派杭州知府等职。他为人颇开明,请著名翻译家林纾入私塾教国学,请著名报人林白水教新学,并请加拿大人华惠德和日人嵯峨峙教外语。
  21岁时,林长民考中秀才,从此抛弃举业。1899年下半年,林长民入杭州日文学堂学习。甲午之败后,学日语风靡一时,该学堂由日本东本愿寺主办。
  1901年,学堂师生共同创办 《译林》 月刊,每期30页,共出了13期。该刊后期办公地点就设在林氏家塾中,林长民应为主编。
  刊物主要赞助者之一是许豫生,他在浙江长期任要职,曾下发 《饬通省购阅〈译林〉札》,称:“《译林》 一书所列政学、史学、商学、法律等,俱深得东西各国富强之旨,可以大开民智,广导利源,洵非今日所行各报可比。”命令省内机关订购,并将其列为属员、学员的考成指标。
  蔡元培在日记中记:“豫才代购 《译林》 五册六角,又定 《壬寅》 一年一圆。”豫才即鲁迅,这是他与林长民最早的交集。
  《译林》 的译者多是年轻人,如林长民、林文潜、王兆枏、林白水、金保康、陈福民等,后来都去日本留学,且都加入了“激烈派”。
  1906年,林长民赴日,入早稻田大学经济科学习。

他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林长民在日学习3年,被推为留学工会会长。
  1949年第17期 《时事新闻》 上,俪白撰文《忆林长民先生》,称:“适值日政府取缔我国留学生事件发生,日本舆论界助桀为虐,力诋我国留学生淫荡无耻。”林长民回击说,留学生都是男生,想淫荡也只能找日本女性,这不等于承认日本是卖淫国吗?
  该记录有疑点,因 《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 是1905年出台的,此时林长民尚未到日。
  俪白继续写道,林长民后赴日考察,犬养毅在花月楼设宴招待,并对艺妓称:“是公姓霞也司(日语林字)。”艺妓说,10年前曾结交一中国留学生,也姓霞也司。林长民细看,竟是当年情人,忙题诗相赠。
  此说亦存疑,但林长民确婚姻不幸。他一妻二妾,发妻叶氏不能生育,续娶林徽因之母何雪媛,文化低,无男丁。林再娶程桂林,粗识文字而已,生了一女四子,何雪媛自觉受冷落,冲突不断。
  金岳霖说何雪媛:“她属于完全不同的一代人。”“她和自己的女儿之间除了争吵以外别无接触。她们彼此相爱,但又相互不喜欢。”
  在日经历对林长民产生两点影响。其一,成为坚定的爱国者。其二,坚持法政思想,回国后开设了私立法政学堂,并创办 《法政杂志》,他说:“国之中有一人明法政,则国之中多一劲旅……有千百人明法政,有亿万人明法政,则多千百亿万之劲旅;举全国之人尽明法政,则全国皆劲旅也。”

只当了四个半月司法部长


  留学归国后,名臣岑春煊想将林长民招至麾下,遭拒。當时留学生需经清廷专门考试,方能任官,林亦未参加,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曹汝霖、章宗祥以较佳成绩通过考试。
  林长民先在福建省咨议局任书记长,参与了国会请愿运动。辛亥革命后,林又当选为南京临时参议院的秘书长,参与制定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他又被选为首届国会议员兼秘书长,参与宪法草案的修订,因办公地在天坛,又称“天坛宪草”。“天坛宪草”诞生不久,便遭袁世凯废除。
  据1937年第1期 《人文》 杂志上沈恩齐撰写的 《袁世凯与林长民》,1914年林孝恂病重,林长民向袁世凯告假,袁立赠贵重物品,值两三千元。林孝恂不久病逝,袁又赠银三千元。林长民回京向袁世凯销假时,袁竟当场背诵林写的讣告,一句不落,“林长民惶悚,伏地叩颡不已”。这些传闻未必确凿,却对林长民的名声带来极大伤害。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二次上位,林长民成了司法部长。时军阀张镇芳因支持复辟,被判无期徒刑,他以10万银票为酬,请林放一马,被林峻拒。可没多久,张被释放,林长民愤而辞职,自治一闲章,上镌“三月司寇”。很多人误以为林只在任三个月,实际是四个半月。
  林长民能上位,因当时总统徐世昌为掣肘段祺瑞,重用研究系的人,梁启超也被提拔为财政部长。研究系无根基,对徐不构成威胁,但林、梁上任后,手无实权,遭皖系架空,很快便辞职了。

被胡适讽为“政客”


  辞职后,梁启超在大学任教,胡适认为彼此都是“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对他很尊敬。可对林长民,胡适却一直有戒心。
  1921年,李大钊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现在我们大学一班人,好像一个处女的地位,交通、研究、政学各系都想勾引我们,勾引不动就给我们造谣。”这个比喻林长民也用过。   1924年,胡适等人在 《努力周报》发表了“好政府主义宣言”。胡适在日记中写道:“罗钧任来谈了四点钟。他说,今早林宗孟 (林长民) 打电话请他和亮畴 (王宠惠) 吃饭,说有要事相商。他到时任公 (梁启超)、百里(蒋百里) 都在。宗孟、任公看报先知道我们发宣言事,他们大不高兴,说我们有意排挤他们研究系的人。任公说,‘我一个人也可以发表宣言!’宗孟说,‘适之我们不怪他,他是个处女,不愿意同我们做过妓女的人往来。但蔡先生素来是兼收并蓄的,何以也排挤我们?’”
  林长民称胡适是“处女”,胡适则称林长民是“政客”。有趣的是,旧版 《鲁迅全集》 中,《骂杀与捧杀》 文末对林长民的注释也是“政客”。
  但在1919年,研究系却得到北京大学师生接纳。一方面,“研究系”基本被排斥在圈外;另一方面,北洋政府黯弱无能,罗家伦说:“一般卖国贼,宅门口站满了卫兵,出来坐着飞也似的汽车,车旁边也站着卫兵。市民见了,敢怒不敢言,反觉得他们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人们只好将希望寄托在“研究系”上。

林长民的作用被夸大了


  在“巴黎和会”上,民国政府未达成预想目的,时梁启超正在欧游中,将消息发给林长民,林撰写了名文 《外交警报敬告国人》,高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文章发表在5月2日的 《晨报》上,两天后即为5月4日,正好赶上星期日,爱国学生“火烧赵家楼”,并痛殴了章宗祥,以致“天灵盖上露出了骨头”。
  曹汝霖晚年写成 《九十老人自述》,不点名地指责林长民引发“五四运动”,称林曾向他借三千元钱过年,曹新年才送去,林竟然大怒。原来,福建人认为借钱是穷,新年送穷,属最忌之事。曹汝霖说:“其人 (指林长民) 写作俱佳,惟器量太小。大凡小器之人,必多猜疑。”
  从“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们的回忆看,无人认为受过林长民影响。
  罗家伦说学生的行动几乎都是临时动议。许德珩认为学生受 《国民》 杂志社影响而行动。罗章龙认为:“1917年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东方,引起北京青年和学术、思想界的震动。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经过了一年半时间。这个思想在中国汹涌澎湃,不可抵抗,犹如江河决口,沛然莫御!因此爆发五四运动是不难理解的。”
  林长民、梁启超成了“五四运动点火人”,因日本媒体坚持此说。其实,当时 《民国日报》 已提出质疑:“大学生之知识学问,岂汪大燮、熊希龄、林长民所能及,何至反无自动能力,无爱国的观念,必待彼等运动?”
  可见,没有林长民,依然会有“五四运动”。

此生虽短却活得精彩


  “五四运动”后,林长民长期被冷落,胡适在日记中说他“终日除了写对联条屏之外,别无一事”。
  1920年,林长民带着16岁女儿林徽因赴欧考察。林长民一直将林徽因视为“长子”,致其性格男性化。
  在英國时,林长民常在其他国家开会,将林徽因单独留在伦敦。据林徽因堂弟林宣回忆:“林徽因学建筑是在英国受了房东影响。林在英国一时没有上学,林长民给她买了一台手摇缝纫机。林徽因除了外出,就在家摇缝纫机。女房东没有出嫁,是上了年纪的处女,一个建筑师。她很喜欢林徽因。林徽因常常替她描图,就喜爱上建筑,当时竟想留在英国不肯回国。林长民答应将来再送她出国学建筑,才回来的。”
  在欧洲,林长民与徐志摩互通情书,林称徐为“仲昭”,顾颉刚怀疑这个“仲昭”有原型,即才女徐自华,林长民则说:“事情是有的,但对方是一个不通文墨的有夫之妇;我当时在难中想着她也是有的,但交情却没有我信上写的那样深。”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林长民写信婉谢,因女儿14岁时,他已打算将她嫁给梁思成。
  1925年,东北军将领郭松龄反叛,寂寞多年的林长民加入军中,被流弹击中身亡,年仅49岁。家人未找到尸体,只将现场捡到的大衣葬于墓中。
  徐志摩在 《晨报副刊》上,撰文哀悼说:“再没有第二人,除了你,能给我这样脆爽的清谈的愉快。再没有第二人在我的前辈中,除了你,能使我感受这样无‘执’无‘我’精神。”
  (选自《北京晚报》2019年4月18日)
其他文献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镇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随着城镇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增多、经济繁荣,房价也大幅度增高。一些得势权贵和豪门富户广置房产用于自住或出租,而普通百姓乃至清廉自守的官员却买不起像样的房子,尽管宋代官员的俸禄在历史上绝不算低。  宋代初期,政府不向官员提供住房,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宋神宗即位后,宰相级别的官员才有官方府邸,而其他大宋朝众多官员们
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古代中国,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同样层出不穷,有的医生甚至被病人家属灌粪水。  古代医生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字,认为“医乃仁术”,应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这是古代医生的一种职业操守。  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就是强调家传和临床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房里,东西从不嫌多,许多还能成规模。《水浒传》 一开篇,当时还没成为宋徽宗的端王,在小王都太尉家看见个镇纸,说好,小王都太尉就派高俅送去府上,高太尉就此发迹。一个小镇纸都能成就一个人呢。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古代文人书房里千奇百怪,最后都为四样东西服务的,曰: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有趣的是,大文人一般不喜欢普通版,非得限量版,甚至自制的,才好。  中国励志传说里,多有大贤人少时穷困,
“上当上当,本埠阎瑞生谋毙妓女莲英一案系沪上最近惨无人道之事,大为一般人士注意,近有某游戏场编莲英劫一剧,遍登广告于初三初四二夜开演。余友是夜亦往一饱眼福,讵至京戏收锣,而所谓莲英劫新剧竟不出现。后即续演影戏,然喜观此剧者仍纷纷至该剧场,以致人山人海几无容足之地,闻因捕房干涉故不开演。观者莫不谓上当上当云。”  1920年9月18日,《申报》 第14版 《自由谈》 专栏中发出此新闻,提及当时上海有
今日的北京东街盔甲厂6号,即昔日的盔甲厂13号,是斯诺夫妇1935年10月至1937年11月的居住之处的遗址。  盔甲厂,不仅是著名的“—二·九”运动的策源地之一,也不仅是斯诺夫妇把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介绍给欧美各国人民的地方,而且,还是他们和中国友人姚克、萧乾、杨刚等一起,让世界人民知道鲁迅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完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 左翼作家文学作
公元前702年,也就是鲁桓公在位的第十年,齐国、卫国和郑国突然勾搭成奸,攻打鲁国。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比较富裕的郑国,原因还得上溯到四年以前。  话说四年前,有个少数民族政权,叫北戎的,突然攻打齐国,齐僖公二话不说,决定向各诸侯国求救:“不是我自己搞不定侵略者。但我们既然是‘北方华夏公约诸侯联盟组织’的一员,就应该互相协助,共同防御野蛮人,才能保证我们齐国即使碰到天灾人祸,也不会降低生活水平。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卒于旧金山,而宋氏姐妹并没有出现在宋子文的葬礼上,她们失去了晚年最后一次相聚的机会。  对宋氏姐妹而言,时间没有冲淡她们昔日的恩怨,即使到了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她们依然没有跨过横亘在她们之间的政治鸿沟,这是一场为政治而牺牲亲情的悲剧,这场悲剧甚至还连累了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包括宋子文。革命战败,宋子文逃到美国当寓公  对于那些曾经为蒋介石集团誓死效力的人而言,1949
摘 要:问则生疑,问能启智。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互动的一个桥梁,而追问是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深入研究,教师通常在与学生的问与答、问与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肤浅的要追根,不对的要追错,正确的要追因,从而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追问;问题意识;数学课堂;思维  一、激发动因——在问题情境中追问  问题是学生思维与知识沟通的大门,好的数学问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日军战机轰炸位于上海宝山路上的商务印书馆,导致商务印书馆办公大楼、总厂房、机器设备以及出版物和东方图书馆收藏的几十万册中外图书 (其中不少是珍本和孤本) 全部化为灰烬。  在这场浩劫中,一些留存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和印刷所的名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文艺评论、随笔、访谈录和译稿等,也一并葬身火海。“一·二八”以后,这些作品命运多舛,有的重见天日;有的杳无声
因兴趣爱好得名的。陆游 《老学庵笔记》 中记载,范仲淹“喜弹琴,然平日止弹 《履霜》 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履霜”一词源自《周易》“坤”卦:“履霜坚冰至”,本意是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了,引申為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警戒自己看到当下的迹象而对未来有所警惕。范仲淹对 《履霜》 曲情有独钟,无疑可以反映出其性格的某些侧面。  因创作方式而得名的。贾岛作诗耽于苦吟,曾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