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妙“答”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ys75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则生疑,问能启智。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互动的一个桥梁,而追问是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深入研究,教师通常在与学生的问与答、问与思中把学生引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处,肤浅的要追根,不对的要追错,正确的要追因,从而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追问;问题意识;数学课堂;思维
  一、激发动因——在问题情境中追问
  问题是学生思维与知识沟通的大门,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沃土,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问题充满课堂,让问题启迪智慧。
  例如,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是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以“是2和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为导入,然后让学生说出几个多位数,再找出其中是2、5的倍数的数,并说明原因。接着教师追问:“从个位数可以看出2、5倍数的数的特征,那么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也是看个位吗?”这一追问,引起课堂一片喧哗,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一下子列举了好多个,学生进一步通过口算发现特征,它们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显然不是。这时学生无言对答,内心陷入自相矛盾与斗争之中。我适时点拨,全班学生导出3的倍数的若干数出来,然后总结其特征——不能简单用个位的方法来判断3的倍数。最后教师层层追问学生:“究竟什么数是3的倍数的特征呢?”课堂中,教师善用问题创设情境,不断追问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求知欲望,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启发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捕捉生成——在错误解答处追问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能力、思维水平与原有经验,对问题的解答往往会出现错误的情况。教师要善于选择时机,辨析错误的教学价值,及时捕捉学生意外亮点,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打破预设,捕捉动态生成资源,及时追问,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教学“求圆的周长”时,出示了这样的一道解决问题让学生练习:“一个半圆的直径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不少学生都错误地列式为“3.14×3÷2”。于是,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说理:“3.14×3÷2求的是什么?”接着,我继续追问:“半圆的周长包含了哪几部分?”通过这个错题的一再追问,学生明确了“3.14×3÷2”只是求圆周长的一半,而半圆的周长必须包括圆周长的一半和一条直径,深刻理解了“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的周长”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学生的思维在追问中不断碰撞、交锋、磨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生进入角色,让生成资源精彩极了,课堂成了学生智慧飞扬的舞台。
  三、突破难点——在模棱两可时追问
  清晰明了的问题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把握问题的要求、目的和内容,并积极思考,正确回答。相反,模糊不清的问题则使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思考。因此,教师要创设思维跳板,引导学生拓展思路,突破难点,转变思考方向,激发碰撞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求圆锥的体积”后,我引导学生弄清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清楚地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我继续追问:“圆锥体积与圆柱除了这种关系,还有其他的吗?”这时学生通过举例计算,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便有了:等高等积时,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在学生思考深度模棱两可时,教师要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将问题不仅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而且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异想天开——在意见不一时追问
  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强化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提出设想、假设,从不同角度去寻找思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到各种答案,让学生发散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例如,教学“12×25”的简便计算时,在学生基本想到了用“3×(4×25)”的方法计算后,我把握契机,适时追问:“刚才这种方法大家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那这道题同样是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还可以怎样简便计算?”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知识。学生纷纷想出了更多简便算法:①(12×5)×5;②6×(2×25);③(3×5)×(4×5);④(2×5)×(6×5)。这时我还不满足于现状,一再追问:“那还能运用乘法的其他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吗?”学生顿悟,还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計算。于是,学生又有了更多的收获:⑤(10 2)×25;⑥(4 4 4)×25;⑦12×(20 5);⑧12×(10 10 5);⑨12×(30-5)……这样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学科优势,促使学生们 “异想天开”,促进他们的思维求异性得到培养。
  五、开放思维——在缺乏思考处追问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必须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适时巧妙追问学生,点燃学生的质疑火花,促进学生思考,从而让他们追寻思维的根源[2]。例如,教学《方程》这一单元的例6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老师今年32岁,比肖畅(化名)同学大21岁,肖畅今年几岁?”学生很快就算出来了,而且不用方程解。这时,我就把其中的第二个条件改为:“比肖畅年龄的2倍还多10岁”。现在怎么求肖畅今年的年龄呢?学生未经思考脱口而出:
  32÷2 10=26(岁),全班哄堂大笑。学
  生试图从另一角度解决:(32 10)÷
  2=21(岁),同学们继续笑成一团。我追问:“你们笑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冷静下来,发现原来的思路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继而追问:“当用算术方法解决有困难时,可以选择什么方法呢?”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尝试用方程来解答。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发现仍然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我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求出正确年龄11岁时,成就感油然而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方程的“魅力”。立马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还可以把第二个条件改成‘比肖畅年龄的3倍少1岁’。”我由衷地对这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并让学生再次解决新问题。所以,我抓住学生“缺乏思考”的课堂生成,进行追问,追出了方程的本质,追出了解题的真正依据。教师整节课大胆放手,没有过多的语言,适时追问,留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追问,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追问,流露出了教学的智慧和情感;追问,化平淡为神奇,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巧妙地运用课堂追问为学生的思维插上双翼,演绎精彩的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数学味。
  参考文献:
  [1]邱秋波.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例谈[J].文理导航(中旬刊),2013(11):16.
  [2]汤秋棉.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数学空间[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2.
其他文献
唐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永隆元年 (680年) 立为太子,弘道元年 (683年),顺顺当当做上皇帝。不料,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元嗣圣。次年,更被母亲夺去帝位。  十四年后,圣历元年 (698年),再立為太子。足足过了二十年,神龙元年 (705年),才复帝位,复国号唐。  或许这个皇帝当得不顺当,难免心里有点郁闷,他也乐于开店做买卖。史载,景龙三年 (709年) 二月,唐中宗在玄武门开设市肆,叫宫
摘 要:在后考纲时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等方面都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为此,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简要探析后考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后考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123-02  2
到今年12月19日,钱锺书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十七年了。钱先生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而他以文言文写就的读书笔记 《管锥编》,贯通文、史、哲等领域,引经据典,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对历代典籍进行了考证。本文为 《管锥编》 英译者、汉学家艾朗诺五年前所写,他说:“我们了解钱先生作 《管锥编》 时候的心情,便知道他此处是有的放矢的,这些话是带着伤痛写的。”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镇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随着城镇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增多、经济繁荣,房价也大幅度增高。一些得势权贵和豪门富户广置房产用于自住或出租,而普通百姓乃至清廉自守的官员却买不起像样的房子,尽管宋代官员的俸禄在历史上绝不算低。  宋代初期,政府不向官员提供住房,如南宋大学者朱熹所说:“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宋神宗即位后,宰相级别的官员才有官方府邸,而其他大宋朝众多官员们
近年来,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古代中国,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同样层出不穷,有的医生甚至被病人家属灌粪水。  古代医生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字,认为“医乃仁术”,应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这是古代医生的一种职业操守。  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就是强调家传和临床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
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房里,东西从不嫌多,许多还能成规模。《水浒传》 一开篇,当时还没成为宋徽宗的端王,在小王都太尉家看见个镇纸,说好,小王都太尉就派高俅送去府上,高太尉就此发迹。一个小镇纸都能成就一个人呢。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古代文人书房里千奇百怪,最后都为四样东西服务的,曰: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有趣的是,大文人一般不喜欢普通版,非得限量版,甚至自制的,才好。  中国励志传说里,多有大贤人少时穷困,
“上当上当,本埠阎瑞生谋毙妓女莲英一案系沪上最近惨无人道之事,大为一般人士注意,近有某游戏场编莲英劫一剧,遍登广告于初三初四二夜开演。余友是夜亦往一饱眼福,讵至京戏收锣,而所谓莲英劫新剧竟不出现。后即续演影戏,然喜观此剧者仍纷纷至该剧场,以致人山人海几无容足之地,闻因捕房干涉故不开演。观者莫不谓上当上当云。”  1920年9月18日,《申报》 第14版 《自由谈》 专栏中发出此新闻,提及当时上海有
今日的北京东街盔甲厂6号,即昔日的盔甲厂13号,是斯诺夫妇1935年10月至1937年11月的居住之处的遗址。  盔甲厂,不仅是著名的“—二·九”运动的策源地之一,也不仅是斯诺夫妇把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介绍给欧美各国人民的地方,而且,还是他们和中国友人姚克、萧乾、杨刚等一起,让世界人民知道鲁迅的地方—— 在这里,他们完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运动—— 左翼作家文学作
公元前702年,也就是鲁桓公在位的第十年,齐国、卫国和郑国突然勾搭成奸,攻打鲁国。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比较富裕的郑国,原因还得上溯到四年以前。  话说四年前,有个少数民族政权,叫北戎的,突然攻打齐国,齐僖公二话不说,决定向各诸侯国求救:“不是我自己搞不定侵略者。但我们既然是‘北方华夏公约诸侯联盟组织’的一员,就应该互相协助,共同防御野蛮人,才能保证我们齐国即使碰到天灾人祸,也不会降低生活水平。
1971年4月25日,宋子文卒于旧金山,而宋氏姐妹并没有出现在宋子文的葬礼上,她们失去了晚年最后一次相聚的机会。  对宋氏姐妹而言,时间没有冲淡她们昔日的恩怨,即使到了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之时,她们依然没有跨过横亘在她们之间的政治鸿沟,这是一场为政治而牺牲亲情的悲剧,这场悲剧甚至还连累了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包括宋子文。革命战败,宋子文逃到美国当寓公  对于那些曾经为蒋介石集团誓死效力的人而言,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