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略与叶向高三山论学及其时地考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NJONE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儒略在福州与相国叶向高的三山论学,是明末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次重要的耶儒对话。关于三山论学的时间和地点,叶向高于1627年两次抵三山。第一次在初夏,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在榕交游活动,瞻仰闽王王审知墓,在曹学俭的石仓园避暑度假,会见昔日的好友,并在自己故居芙蓉园接待艾儒略,以生死大事为主题向艾儒略请教,即著名的三山论学。其时间在1627年6月17日至6月29日期间,地点在福州朱紫坊。第二次在盛夏8月,叶向高病危之时赴榕求医,最后无治而返,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其他文献
现代民间大儒段正元以道德作为核心价值来构建新的国民信仰体系,对古今中外的上帝观进行了新的整合,超越了历代儒者的思想,试图重建儒家的上帝信仰,提出三教同源,万教归儒,神道设教,尊师重道,救世渡人。近代以来国人信仰危机,段正元办道德学社,回归上帝,对于我们今天重整伦理秩序,重建民族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40年代,在德意志境内,主张改革的犹太拉比召集了不伦瑞克宗教会议、法兰克福宗教会议和布莱斯劳宗教会议,这三大宗教会议围绕着犹太教改革的原则、律法和礼仪改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做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些重要决议。三大宗教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改革运动的基本观念及其与宗教正统派、实证-历史学派的差异,促使带有宗派倾向的犹太教改革派初步形成。
2016年11月4日至7日,由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上海江村市隐文化专修学院协办的“第二届昆仑高峰论坛暨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2016年年会”在陕西楼观台隆重召开。
当代西方互文性理论倡导的双重语境下的“非线形阅读”,对文学接受意义重大。资料表明,钱锺书不仅具有足以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相互对话的思想,而且其文学批评也体现出“非线形阅读”所具有的语境的广博性与多重性;此外,钱锺书还注意到过于强调双重语境所带来的阅读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天万福君”系早期天师道正式设立的“财神”。首先,“三天万福君”的神格职能,被明确规定为“招财致利”、“却祸来福”。其次,“三天万福君”的神格品次应属“官君”,并非陶弘景所说的“官将”;“三天万福君”作为“财神”,并非只是单一的职能神灵,而是领属有万福吏、官将等若干神灵而组成的“财神”部门。最后,“三天万福君”的人物原型,极可能渊源于“黄帝”。研究表明,“三天万福君”很可能是道教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位专职“财神”;通过对“三天万福君”的考察,可以一窥早期天师道的财神信仰及其文化面貌。
陆机《文赋》首次探讨了文学构思活动,而学界对这一思想的来源研究尚不充分。西晋浓厚的道教文化与陆机本人精通书法和文学创作的因素,是他能成功把书法艺术构思理论运用于文学构思理论的原因。书法艺术构思活动的提出,实则又与早期道教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刘国钧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他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图书馆学的研究和教学中,早年曾做过的中国道教史方面的研究,却逐渐被世人淡忘。20世纪30—40年代,刘国钧先生利用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选择当时比较冷门的道教史研究,发表了《两汉时期道教概说》、《老子神化考略》和《老子王弼注校记》三篇文章,对两汉时期道教的发展概况以及古代老子神化历程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在《老子》的校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梳理上海中国济生会的社会慈善事业和济公扶乩信仰活动,以及主流佛教界批判扶乩和对济生会的接纳,认为近代绅商居士信仰扶乩化与佛教自身现代化的张力在人间化的慈善功用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绅商居士逐渐独立于僧团,以佛教慈悲理念开展人间救助和教化,势必要融摄传统民间信仰,树立自己的宗教权威,进而网罗更多慈善资源;主流僧界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竭力摆脱“迷信”标签、与民间信仰划清界限的同时,又必须依赖这些绅商居士力行善举来塑造佛教关怀人间的形象。
民国之初太虚大师成立“维持佛教同盟会”,这个佛教组织仅存一年余。但它的成立却很好地反映出太虚的佛教改革思想,即整顿宿弊,加强僧伽教育,提高修养,倡导佛教慈悲博爱精神,担起社会责任。它的消亡也是当时教界沉疾的必然结果。
作为藏传佛教的一个新兴宗教派别,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新噶当派的发展势头就非常迅猛,至今在海外拥有十多万信徒。新噶当派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政治背景。在追溯新噶当派的历史渊源和教义思想的基础上,本文就新噶当派的历史发展特点及其在西方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