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乡下孩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乡下孩子》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89个字,构思精巧,语言纯朴,浑然天成,妙手偶得。诗歌散发着乡村的田野气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散发着生活的甜蜜幸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整首诗洋溢着乡间缕缕香风,飘逸着孩子阵阵欢笑。
  
  一、 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对于久居城市的孩子来说,乡村生活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无拘无束、健康快乐地成长,多么令人羡慕呀!乡下孩子踏着轻盈的脚步,哼着欢快的曲调,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捉一只蝴蝶,含一片草叶,挖一篮野菜,逮一串小鱼……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乡村生活自由自在,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所有的自由,所有的快乐,所有的羡慕,都浓缩在这一个感叹词“哦”里了,其间的韵味只有乡下孩子才能真正读懂。
  
  二、 环境如此美妙自在
  
  乡村孩子勤劳健康、快乐自由,他们生长的环境如此自在,他们的成长符合大自然的规律。透过文字,我们能看到孩子甜蜜的笑脸,听到孩子梦中的欢笑,闻到孩子身上泥土的气息,感受孩子生命拔节的气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给予孩子无尽的自由和真爱。
  乡村孩子母亲疼父亲爱,“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在母亲的怀抱里,听她娓娓讲故事,听她絮絮叨叨,乡下孩子开心地欢笑着、欢唱着;在父亲的背上,伴随着父亲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脚步,摇晃的惬意如摇篮般舒适,高兴地说着、哼着、唱着,调皮地捶着背,像一朵野菊花盛开在父亲宽阔结实的背上。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亲情画卷呀!
  
  三、 快乐如此唾手可得
  
  乡下孩子自有他们的乐事,他们的幸福,乡村生活简单,但不缺少快乐的降临。乡下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犹如躺在母亲温馨无比的臂弯里。乡下孩子就是这幅乡村生活画卷中最亮丽、最灵动的一笔。
  “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丰富的想象在飞扬;“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心中的快乐在传递;捉一只螃蟹,能演绎激烈的战斗,深刻的体验在增加;采一朵野花,能飘出迷人的香味,生活的乐趣在回味……
  “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挖一篮野菜,自己快乐,也让小猪快乐,快乐在传递;逮一串小鱼,自己乐坏,也让小猫咪乐坏,快乐在传递。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成果的分享更是快乐无比的。
  孩子的生活需要快乐,孩子的生长需要空间。乡村生活的快乐多得不需要找寻,唾手可得,乡村生活自有独特的迷人魅力。
  
  四、 意境如此美好隽永
  
  这首诗歌结构巧妙,它像一部微型电影,既有欢唱黄鹂、盛开野菊的特写镜头,又有乡下孩子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的近镜头,也有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的广镜头。诗歌场景优美,极富审美特质。诗歌虽然只有4个自然段,但是意味隽永,回味无穷。它是乡村生活的缩影,它是乡下孩子的写真,它是自然纯朴的写照。诗歌的意境贴近自然,回归自然,所以,我们能感受大自然原生态的味道。笑声如此清脆,意境如此深邃。
  看着鲜艳的幅幅画卷,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读着芳香的行行诗句,更给人以清新的心灵栖息……这是一首好诗,一首难能可贵的好诗。
  (作者单位:太仓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我们努力求新求变,让写字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一、 改变常规训练形式    每次写字之前,我们都安排5分钟的常规训练时间,为学生写字做好充分的准备:如① 变“无声”为“有声”,每天写字课伊始,教室里就响起了古朴典雅的古筝曲,学生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练字前的准备活动;② 变“三个一”定位为“身体器官定位”,即“拳头定位、小臂定位、二指定位、右耳定位”,更加符合少年儿童
对话,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体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如何有效的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四个方面,让有效对话真正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 生本对话    既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
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到让方法与兴趣互为助力,策略性地引导学生识字,他们将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一、 用好拼音“拐杖”,激发识字愿望    学生进入小学时,有的已经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因此,在入学初,我组织他们开展“我能认字啦!”的活动,让已经有一定识字量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以“孩子教孩子”的方式提高全班同学的识字量,使得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并充当了“小老师”的学生识字热情更加高涨,识
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教师对“读写结合”理解不透,忽视课文特点,对现有经验生搬硬套,未能在最佳生长点燃起学生写作的热情,“读”不到位,只“写”出皮毛,这样的结合导致“读”“写”不但不合,反而成为死结。以下先就众多教学实践谈谈读写结合常见的失误,再谈谈我们对读写结合的认识,以求教于大家。    一、 例文复制泯创意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到现在还在对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结合课文中的某一句式(片段)随机安排学生练笔,并借此培养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习作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家常便饭”式的“读写训练”机动灵活,针对性强,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话可写。    一、 在仿写中训练谋篇布局能力    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引导学生仿写,帮助学生掌握构句方式及其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1. 句式仿
小学语文“习作”单独成块,是苏教版教材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创举。纵观低、中、高三个学段,从写话到习作,教材编者立足孩子们的视角,精心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在愉快中习作,在轻松中历练的平台。  激励 即激发习作欲望。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材编者想孩子之所想,为他们做了精心安排:  1.轻松踏门槛。什么是习作,对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孩子来说,难免有神秘感或畏难情绪。三年级(上册)《习作1》开
小学生习作的评改,是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习作评改,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劳动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对每个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从字、词、句的个别修改,到眉批、总批都细致周到,看起来“满堂红”,当作文批改后发还学生,学生往往更关注的是成绩定级。至于文句修改、眉批、总批等这些工作量大,消耗教师的精力的,却是学生最忽视的地方。要改变以往习作评改“劳而少功”的现状,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到习作评
一、 关注“处处留心”的价值    苏教版小语三、四年级教材中的每个练习都安排了“处处留心”这个板块的内容。“处处留心”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保持了该系列板块最明显的综合性特色,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做相互渗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融合,将语文与人的发展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于“处处留心”的教学,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以生活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遵循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
作文批改一直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精批细改”如“一江春水”付诸东流。难怪叶老曾说:“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有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尽快地改革作文批改的现状,让学生批改自己的作文,还学生作文批改的权力。    一、 学生作文自己改好处多多    1.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