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体合一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毋庸质疑,绝对是坚持正面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青少年儿童)都是生存在这个社会里的一份子,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都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父母,我们的成长总是在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启蒙下开始的。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形成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取决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取决于“家庭教育”。
近年来,媒体上有关学生犯罪、自杀、离家出走、甚至是弑父弑母的报道屡见不鲜。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儿童犯罪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孩子们与家长有对抗情绪也属普遍。究其根源:一是当前的社会风气潮流的影响。二是家长的自身素质不够,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惜钱财,以博孩子开心一刻,温室难育栋梁之材
独生子女是家里独一无二的独苗,父母把一切的爱和期望都倾注于唯一的孩子身上,自觉不自觉地围着他转,孩子因“独”而“娇贵”,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小霸王”“小皇帝”,父母是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愿亏待了孩子,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需要。
家长如此这般的极尽呵护,为了让高兴写在孩子的脸上,满足刻在父母心里,而让孩子从小就“养尊处优”,使孩子从小就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胸无大志,注定难成大器,最终将成为家庭“保护”的牺牲品。试问,我们只知一味给孩子铺设阳光大道,他们又怎知生活的苦难;孩子们一味生活在蜜罐里他们又怎知创业的艰辛,我们又何以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孩子们一味只知享受,不涉劳作,又何以明白“人若不苦练,焉得艺精深”之道理。正所谓,温室难育栋梁之材,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二、看似高标准、严要求、爱心无限,实则是无知、浅薄之举
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特别严,他们给孩子立下“军令状”,并“奖、罚”分明:榜上夺魁,一切都好说,并和平经济利益挂钩,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长极尽慷慨大方之能;一旦成绩下滑,家长往往是怒不可遏、百般挑剔、讽刺挖苦、甚至是棍棒加身,这难道不会使子女心灰意冷吗?这难道不会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吗?
其实不管咋样,父母之心从根本上说就是“恨铁不成钢”。父母关爱、培养子女的良苦用心就其出发点而言是无可指责的,但是,方法不当,则会与美好的初衷南辕北辙。
三、重智轻德、拔苗助长、终致得不偿失
重智轻德是一种普遍的错误教育倾向。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而对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内心情感世界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不闻不问。子女回到家,首先关心的是“作业做了吗?”“考了多少分?”从不关心子女参加了多少公益活动、做过多少好事、是否关心过别人、有什么想法等。在家长看来,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其实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他将会造成孩子人格品质方面的缺陷——在北京动物园把硫酸泼向黑熊的清华大学“高才生”刘海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也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过于急迫,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所以,他们往往是不顾孩子的喜好、意愿,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要求,甚至是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塞得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玩耍的余地。要知“贪玩好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们的这种急功近利行为最终将是导致孩子们厌倦学习进而逃避学习,甚至造成终身遗憾。
业余爱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是不是最优秀的孩子,答案是否定的。
四、居高临下、不重言传身教,培育阳奉阴违畸型儿
父母的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将对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些家长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不足,其行为不堪为范。比如:出口成脏,极端利己;不学无术,沉湎于麻将;势利至极,一身铜臭;道德败坏,男盗女娼;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蛮不讲理,粗鲁不堪;在子女面前居高临下,专横武断,多强迫,少尊重,粗鲁,不理智,吹毛求疵,唠叨多……凡此种种,他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又如何会高大威武,他们对子女提出的严格要求、教育话语又怎能有分量呢?恰恰相反,只能令孩子反感甚而反抗,抑或是阳奉阴违而已。
要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人,伟大人物都有明显的缺点,只不过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了自身优点,使得缺点不那么显眼而已。如果这些伟人,从小就被批评和指责包围,从小就被迫总是注意自己的缺点,一直小心翼翼地要做“乖孩子”,那他们的长处可能就会埋没,也就不会成为伟人了。挑出毛病不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而不停地唠叨必然造成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错误就必然会强化,优点也必然不会发展。
最能促使发展的,不是批评而是赏识。只有赏识才是培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赏识才是孩子创新的动力。而批评与赏识,实际上就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教育意识问题,也是家长语言艺术的体现,也就是“言传”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虽然“身教”重于“言传”,但“言传”可说是外在“身教 ”的内在补充,同样重要。“身教”为“行”,“言传”为“言”,只有做到“言行一致”,方可算真正完美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二者缺一不可!
教育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一个整体社会化行为,培养的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家庭的命运。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教育者(家长、教师、亦或说全社会的人)的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新的人才观,树立新的育人意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
近年来,媒体上有关学生犯罪、自杀、离家出走、甚至是弑父弑母的报道屡见不鲜。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儿童犯罪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孩子们与家长有对抗情绪也属普遍。究其根源:一是当前的社会风气潮流的影响。二是家长的自身素质不够,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惜钱财,以博孩子开心一刻,温室难育栋梁之材
独生子女是家里独一无二的独苗,父母把一切的爱和期望都倾注于唯一的孩子身上,自觉不自觉地围着他转,孩子因“独”而“娇贵”,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小霸王”“小皇帝”,父母是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愿亏待了孩子,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需要。
家长如此这般的极尽呵护,为了让高兴写在孩子的脸上,满足刻在父母心里,而让孩子从小就“养尊处优”,使孩子从小就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胸无大志,注定难成大器,最终将成为家庭“保护”的牺牲品。试问,我们只知一味给孩子铺设阳光大道,他们又怎知生活的苦难;孩子们一味生活在蜜罐里他们又怎知创业的艰辛,我们又何以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孩子们一味只知享受,不涉劳作,又何以明白“人若不苦练,焉得艺精深”之道理。正所谓,温室难育栋梁之材,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二、看似高标准、严要求、爱心无限,实则是无知、浅薄之举
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特别严,他们给孩子立下“军令状”,并“奖、罚”分明:榜上夺魁,一切都好说,并和平经济利益挂钩,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长极尽慷慨大方之能;一旦成绩下滑,家长往往是怒不可遏、百般挑剔、讽刺挖苦、甚至是棍棒加身,这难道不会使子女心灰意冷吗?这难道不会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吗?
其实不管咋样,父母之心从根本上说就是“恨铁不成钢”。父母关爱、培养子女的良苦用心就其出发点而言是无可指责的,但是,方法不当,则会与美好的初衷南辕北辙。
三、重智轻德、拔苗助长、终致得不偿失
重智轻德是一种普遍的错误教育倾向。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而对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内心情感世界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不闻不问。子女回到家,首先关心的是“作业做了吗?”“考了多少分?”从不关心子女参加了多少公益活动、做过多少好事、是否关心过别人、有什么想法等。在家长看来,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其实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他将会造成孩子人格品质方面的缺陷——在北京动物园把硫酸泼向黑熊的清华大学“高才生”刘海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也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过于急迫,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所以,他们往往是不顾孩子的喜好、意愿,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要求,甚至是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塞得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玩耍的余地。要知“贪玩好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们的这种急功近利行为最终将是导致孩子们厌倦学习进而逃避学习,甚至造成终身遗憾。
业余爱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是不是最优秀的孩子,答案是否定的。
四、居高临下、不重言传身教,培育阳奉阴违畸型儿
父母的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将对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些家长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不足,其行为不堪为范。比如:出口成脏,极端利己;不学无术,沉湎于麻将;势利至极,一身铜臭;道德败坏,男盗女娼;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蛮不讲理,粗鲁不堪;在子女面前居高临下,专横武断,多强迫,少尊重,粗鲁,不理智,吹毛求疵,唠叨多……凡此种种,他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又如何会高大威武,他们对子女提出的严格要求、教育话语又怎能有分量呢?恰恰相反,只能令孩子反感甚而反抗,抑或是阳奉阴违而已。
要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人,伟大人物都有明显的缺点,只不过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了自身优点,使得缺点不那么显眼而已。如果这些伟人,从小就被批评和指责包围,从小就被迫总是注意自己的缺点,一直小心翼翼地要做“乖孩子”,那他们的长处可能就会埋没,也就不会成为伟人了。挑出毛病不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而不停地唠叨必然造成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错误就必然会强化,优点也必然不会发展。
最能促使发展的,不是批评而是赏识。只有赏识才是培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赏识才是孩子创新的动力。而批评与赏识,实际上就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教育意识问题,也是家长语言艺术的体现,也就是“言传”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虽然“身教”重于“言传”,但“言传”可说是外在“身教 ”的内在补充,同样重要。“身教”为“行”,“言传”为“言”,只有做到“言行一致”,方可算真正完美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二者缺一不可!
教育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一个整体社会化行为,培养的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家庭的命运。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教育者(家长、教师、亦或说全社会的人)的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新的人才观,树立新的育人意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