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现象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体合一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毋庸质疑,绝对是坚持正面思想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青少年儿童)都是生存在这个社会里的一份子,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都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父母,我们的成长总是在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启蒙下开始的。所以,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形成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取决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取决于“家庭教育”。
  近年来,媒体上有关学生犯罪、自杀、离家出走、甚至是弑父弑母的报道屡见不鲜。据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儿童犯罪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孩子们与家长有对抗情绪也属普遍。究其根源:一是当前的社会风气潮流的影响。二是家长的自身素质不够,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惜钱财,以博孩子开心一刻,温室难育栋梁之材
  独生子女是家里独一无二的独苗,父母把一切的爱和期望都倾注于唯一的孩子身上,自觉不自觉地围着他转,孩子因“独”而“娇贵”,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小霸王”“小皇帝”,父母是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愿亏待了孩子,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需要。
  家长如此这般的极尽呵护,为了让高兴写在孩子的脸上,满足刻在父母心里,而让孩子从小就“养尊处优”,使孩子从小就怕苦怕累,意志薄弱,胸无大志,注定难成大器,最终将成为家庭“保护”的牺牲品。试问,我们只知一味给孩子铺设阳光大道,他们又怎知生活的苦难;孩子们一味生活在蜜罐里他们又怎知创业的艰辛,我们又何以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孩子们一味只知享受,不涉劳作,又何以明白“人若不苦练,焉得艺精深”之道理。正所谓,温室难育栋梁之材,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二、看似高标准、严要求、爱心无限,实则是无知、浅薄之举
  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特别严,他们给孩子立下“军令状”,并“奖、罚”分明:榜上夺魁,一切都好说,并和平经济利益挂钩,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家长极尽慷慨大方之能;一旦成绩下滑,家长往往是怒不可遏、百般挑剔、讽刺挖苦、甚至是棍棒加身,这难道不会使子女心灰意冷吗?这难道不会激起子女的逆反心理吗?
  其实不管咋样,父母之心从根本上说就是“恨铁不成钢”。父母关爱、培养子女的良苦用心就其出发点而言是无可指责的,但是,方法不当,则会与美好的初衷南辕北辙。
  三、重智轻德、拔苗助长、终致得不偿失
  重智轻德是一种普遍的错误教育倾向。许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而对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内心情感世界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则不闻不问。子女回到家,首先关心的是“作业做了吗?”“考了多少分?”从不关心子女参加了多少公益活动、做过多少好事、是否关心过别人、有什么想法等。在家长看来,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其实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他将会造成孩子人格品质方面的缺陷——在北京动物园把硫酸泼向黑熊的清华大学“高才生”刘海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也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过于急迫,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所以,他们往往是不顾孩子的喜好、意愿,一味地按自己的意愿要求,甚至是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塞得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玩耍的余地。要知“贪玩好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们的这种急功近利行为最终将是导致孩子们厌倦学习进而逃避学习,甚至造成终身遗憾。
  业余爱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是不是最优秀的孩子,答案是否定的。
  四、居高临下、不重言传身教,培育阳奉阴违畸型儿
  父母的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将对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些家长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不足,其行为不堪为范。比如:出口成脏,极端利己;不学无术,沉湎于麻将;势利至极,一身铜臭;道德败坏,男盗女娼;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蛮不讲理,粗鲁不堪;在子女面前居高临下,专横武断,多强迫,少尊重,粗鲁,不理智,吹毛求疵,唠叨多……凡此种种,他们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又如何会高大威武,他们对子女提出的严格要求、教育话语又怎能有分量呢?恰恰相反,只能令孩子反感甚而反抗,抑或是阳奉阴违而已。
  要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人,伟大人物都有明显的缺点,只不过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了自身优点,使得缺点不那么显眼而已。如果这些伟人,从小就被批评和指责包围,从小就被迫总是注意自己的缺点,一直小心翼翼地要做“乖孩子”,那他们的长处可能就会埋没,也就不会成为伟人了。挑出毛病不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点,而不停地唠叨必然造成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错误就必然会强化,优点也必然不会发展。
  最能促使发展的,不是批评而是赏识。只有赏识才是培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赏识才是孩子创新的动力。而批评与赏识,实际上就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教育意识问题,也是家长语言艺术的体现,也就是“言传”的方式方法。由此可见,虽然“身教”重于“言传”,但“言传”可说是外在“身教 ”的内在补充,同样重要。“身教”为“行”,“言传”为“言”,只有做到“言行一致”,方可算真正完美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二者缺一不可!
  教育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一个整体社会化行为,培养的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家庭的命运。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以更新教育者(家长、教师、亦或说全社会的人)的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新的人才观,树立新的育人意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无疑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是个体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基本生存能力,也是综合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时下农村初中师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有效提升农村师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师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增加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尽快提高现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信息技术水平、规范管理学生的实践学习、加大对农村学校信息技术
摘 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学生除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外,还必须掌握“活”的识记方法,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时要重视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一、二年级要教给识字方法,掌握音序和部首查字典的方法,尤其要掌握利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加
摘 要:在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要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识字教学变成快乐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识字 兴趣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提高识字教学能力,不仅能为学生以后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实践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一门重要课程。上好这门
历史是一门学科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历史学习中有很多事件,需要学生清晰地记忆年代、名称、原因、意义和影响,这就使得历史课堂上好多趣味被这惨重的记忆压力湮没的无影无踪,促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极度地下降。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来改变这种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学课堂便成了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多媒体教学的形象化、真实化和具体化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兴趣盎然,更
众所周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础。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却是很多教师普遍漠视的。绝大多数教师在备课中所关注的往
小学音乐教学在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音乐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学科,也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二是学校教育中特长生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家长和学校都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尽管如此,小学音乐教学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受重视程度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考查或考试方面。小学音乐教学考查不全面、不到位、不科学、不符
现在的语文界流行着很多的模式,比如魏书生老师的“自学六步法”、到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杜郎口教学模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有一定的影响,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学习模仿的人越来越多,我感觉已经走上了形式化的道路。其实这些模式都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几代教育者的思想而慢慢积淀而成的,如果学习者不考虑自己本地的教学实际和物质基础,盲目地上模式,只能是丢
摘 要:学校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也是最根本的教育工作之一。本文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很好地发挥数学德育的功能。  关键词:德育 数学课堂 渗透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支撑着整个生命的成长进程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那么人生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
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我们大多数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是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赏识教育,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下面先来谈一谈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通过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