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意义的生物教学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实现课程价值整合的使命,就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生物学科设置和教学的总体要求上。具体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获得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虽然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可以通过对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教育、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和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出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完美的、和谐的统一。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惟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e]
  
  (山东省曹县曹城镇中学 274400)
其他文献
数学情境是“问题解决”的载体,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架设的“桥梁”,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使学生在情境的暗示作用下唤起自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使自己的情感移入所学内容
例(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86页例2)如图1,⊙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有关梯形的问题往往条件比较分散,直接解答无从下手.如果另辟蹊径,以梯形的特征为切入点,巧添辅助线,把已知条件集中到三角形或特殊的四边形中,便可柳暗花明,妙解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显重要。在数学课上,成功的课堂引入,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为整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关于课堂引入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入新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
据统计,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考查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其命题特点是:(1)试题在题型设计、内容安排、分值分布、难易程度上体现出稳中求新的特点, 以填空题、选择题、图表信息题等题型出现;(2)试题注重从知识立意转为以能力立意;  (3)试题选材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篇扣人心弦的序言,读者就会手不释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观众定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精彩的导入是分不开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还有利于师生双向的
数学填空题因其叙述简单、概念性强、知识容量大、覆盖面广、考查目标集中、形式灵活,且答案简短、明确、具体,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特点,使得测验信度较高,有利于考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面以中考试卷中的填空题为例加以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教学经验表明,“启发式”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教学原则。然而,究竟怎样理解和应用这一原则,目前在认识和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对“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掌握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认识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美好家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话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激增,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为此,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科学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谋求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道路。中国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