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渚岭 瑶家情歌最美的地方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萌渚岭,是一条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20~50公里,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从地图上看,萌渚岭的北段主要蜿蜒在湖南江华县境内,南段则绵延至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等地,是由湘入桂的必经之道。
  除了主峰山马塘顶之外,萌渚岭中还有著名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桂东第一峰”马鞍山。这片茂密的森林,不仅峰高谷深,隐藏着旖旎的高山风光,而且十分适合徒步穿越。尤其是马鞍山(当地称为“天堂顶”),无论在哪个季节穿行于此,都能在山岭上遇到云雾缭绕中的朝霞晚霞、长虹云海。
  对于外人来说,萌渚岭是“徒步天堂”;但对于生活在岭中的瑶民来讲,这里却是祖先赐予的生存天堂。经常在萌渚岭一带进行穿越活动的驴友都知道:萌渚岭的深山老林中,几乎每一条“山冲”都有瑶民居住,他们着瑶服、讲瑶话、司瑶仪、行瑶礼、唱瑶歌、跳瑶舞,至今仍过着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
  徒步天堂千家峒的传奇
  萌渚岭一带聚居着大量的瑶人并非出于偶然。早在隋唐时期,在湘粤桂三省的交界处,就形成了最大的瑶族居住区,最有名的就是位于今天湖南江永县境内的瑶族部落遗址千家峒。
  关于江永县的千家峒,历来传说颇多。据瑶族人的重要文献史料《千家峒源流记》记载:千家峒是天下瑶族的发祥地,四周被都庞岭与萌渚岭环抱,仅有一个岩洞(即如今已被废置的穿岩)维系着与外界的沟通。千家峒四周高山环绕,森林茂密,怪石峥嵘,瀑布高悬;峒内田土宽广,土质肥沃,有一条大河贯穿而过。相传,曾经有12姓瑶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最后渐渐发展到一千多户人家,于是更名为“千家峒”。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戏剧性。时间进入宋、元之际,这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终于被官府发现了。于是,朝廷派出官差入峒征收粮饷。正是因为官差的到来,才引发了后来那场旷日持久的瑶民大迁徙。
  历史如是描写:由于千家峒瑶民的热情款待,有一个无名官差乐不思蜀,久留不归,但官府却误认为官差是被抗税的瑶民杀害了,便派出重兵进行围剿……这场战争留下的血腥结局是: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千家峒,瑶民伤亡数千人,首领自知不敌,吩咐各部落从一个通往道县的山洞里逃走。临行前,首领先是将一只牛角锯为12截,让每姓瑶族各保存一截;又将祖先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全体瑶族人立下盟约:500年后,以12截牛角拼合相认……
  一个民族的独特迁徙方式
  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瑶民心中,千家峒仍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古老情结,也是他们寻根问祖,日夜向往的圣地。实际上,在漫长的瑶民迁徙史里,千家峒只是起点,远非终点。
  和历史上其他遭受镇压、不得不迁徙的少数民族不同:数百年来,其他少数民族的迁徙大多是“一次性”完成,唯独瑶族的民族大迁徙一波三折——除了一部分定居在湘西南、黔东南、桂东北、滇西南以及东南亚国家之外,其他绝大部分的瑶族,都在五岭山脉地区和十万大山之间往复转游、旧徙新来。
  造成瑶族这种独特迁徙方式的原因,一方面和历史有关,但更关键的一方面也许还和这一带的地势地貌有关。众所周知,萌渚岭及其他四岭境内,不仅以山地为主,而且山势陡峭,适合藏匿。因此,当年从千家峒逃出来的瑶民,自然而然就将落脚点选在了以萌渚岭为主的五岭深山中。
  但是,背井离乡的瑶民,并没有一劳永逸地在某个落脚点定居下来。正如瑶歌里描述的那样:千里开田来就水,万里抛心来就山,吃了一山又一山,背起竹蒌把家搬……由于萌渚岭一带土地较为贫瘠,耕种数年之后,土壤的肥力会渐渐流失,刚刚安定下来的瑶民不得不再次进行迁徙,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格局。只不过,无论瑶民们怎样迁徙流动,萌渚岭始终都像一个圆心,是永远的“大本营”和“中转站”。
  笔者在当地看到:时过境迁的今天,生活在萌渚岭中的瑶民依旧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瑶族风貌。也许是地广人稀,江华县内的48个瑶寨,每个寨子都只有三、五户人家,即便是大的寨子也不过十来户人家。这些寨子星星点点地散布在青山绿水之中,周围竹木参天,云雾缭绕,溪泉潺潺。而一支猎枪、一把柴刀、一个背篓就可以承载瑶民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
  情歌唱遍每座山岭
  在瑶乡,除了吊脚楼,无处不在的就是瑶歌。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时间、地点、场合,只要有人,就有歌。
  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依着山、傍着水,瑶民们随便一张口,唱出的就是风味独特的田园牧歌,比如《嘞嘞嘿》、《盘王之女》或者《蝴蝶歌》。瑶民们不仅在山歌中宣泄人生的喜、怒、哀、乐;也通过“信歌”、“贺歌”、“礼节歌”等传递着信息。此外,年轻人还借着优美的情歌来委婉传情,例如阿郎试探性地唱:哥在高山砍劈柴,妹在平地绣花鞋,哥想下去陪妹绣,妹不开口哥不来……而阿妹若有意,就会接道:高山高岭雾茵茵,不见阿哥在哪边,喊声阿哥哥不应,亏了阿妹到处寻……如此歌来歌往,唱得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瑶歌中最有趣的,应该是瑶族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唱的“坐歌堂”。这是一种由新娘和伴嫁姑娘为一方,新娘的嫂嫂、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为另一方,互相对歌的传统婚俗。按照习俗,在这天晚上,新娘家要张灯结彩,摆满丰盛的糖果吃食,伴娘和亲友陪着新娘,围着篝火,奏起唢呐芦笙,通宵达旦地尽情歌唱。
  和其他瑶歌有别的是,这种对歌主要分为“说郎”、“道情”、“盘歌”3个部分。与现代人闹新婚要新人公开恋爱经过相类似,“说郎”是由婶、嫂一方提问,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恋爱经过。“道情”则是对歌双方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的环节。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会一一作答。这实际上是新娘离家前,长辈对她进行的文明礼貌教育。
  “盘歌”则是用猜谜等方式逗引新娘,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如一方唱:妹莫愁,彩云要飘水要流,云飘美了花容貌,水流才有鸳鸯游;或者:什么生根最像娘,连弓带箭土里藏?哪是弓来哪是箭,千弓万箭射何方?新娘则要回唱:竹子生根最像娘,连弓带箭土里藏,竹鞭似弓笋似箭,三月笋箭满竹山……这样的对歌一直要唱到雄鸡报晓,接新娘的人到来为止。
其他文献
在神奇的大自然,常有昆虫背着一张“人脸”到处招摇撞骗,红显蝽是其中的佼佼者——背部看起来酷似脸谱:红润的脸蛋,炯炯有神的眼睛,开阔的大鼻,还有造型独特的发型。  红显蝽属昆虫纲半翅目蝽科,成长一般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红显蝽的卵期一般为6~12天,整个若虫期约为50~60天,在若虫期内,红显蝽将面临5次异常痛苦的蜕皮过程。初次破卵而出的若虫,还会停留在卵壳附近
麻扎村居民根据吐峪沟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以黄黏土筑造房屋,营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家园,形成了独特的“黄黏土文化”。  围绕着葡萄,麻扎村人造就了一场葡萄盛宴——葡萄长廊、葡萄花纹、葡萄晾房、采葡萄的姑娘,还有葡萄酒,以及葡萄架下的欢歌劲舞……  “七圣人墓”是中国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被称为“中国的麦加”。按当地穆斯林的说法,到麦加朝圣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沟麻扎朝圣。  水在土中穿行,绿色村庄在烈日下
相传2000多年前,徐福来到象山蓬莱山,为秦始皇炼制仙丹,留下了一个丹城的不老传说,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长生文化。  在明代,倭寇数次入侵均以象山为登陆点,半岛军民则奋起反抗,决不许倭寇践踏自己的土地,而抗倭英雄戚继光也在这里取得了胜利。  象山半岛拥有极为丰富的海鲜资源,当地渔民烹调时遵循最原始的鲜味,自然天成,而其中最著名的大餐,当属石浦的“海鲜十六碗”。图为石浦老街雪景。纯净的白色世界中,昏黄的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成为高校提升教学水平的主要内容。只有不断地提高英语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对外合作,推广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对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张小薇(1981-),汉族,内蒙古通辽人, 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
千百年来,由于饱受台风、海浪的侵袭,兰屿东、南两岸断崖陡立、浪涛拍岩,形成了独特的海蚀地形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情人洞”。  建造一艘拼板舟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种树、取材、组装、雕刻、上色……各类船板用材之栽培须数十年,因此往往是祖父栽树、儿孙取材。  每年春季,当飞鱼族群随着黑潮来到兰屿附近的海域时,达悟族人便开始举行盛大的“招鱼祭”,意在招请飞鱼、祈求丰收。  每到三月,在中国台湾,就
王族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在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只能狭隘地想象,或许国王是用金锄头锄地,而王后的衣服上则缀满了金线。即使是在今天,王室的生活依然带着几许神秘色彩——迪拜王族就是世界众多王族中最神秘的王族之一。那么,这个拥有数不清的财富的王族,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估计很难记住现任迪拜酋长那绕口令一样长的名字: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在历史记载中,他的家族对迪拜的统治可以
美国西海岸的101公路和加州一号公路素有“景观大道”之称,几乎一直在风景中穿行,令无数自驾者向往。春节期间,本文作者从加拿大温哥华驾车一路南下,经俄勒冈海岸、红杉国家公园、十七英里美景、大瑟尔、赫斯特城堡、海滩沙丘公园、风情小镇索尔文和圣巴巴拉、棕榈泉……在画出一个圆满的大圈后,完成了一次奇妙之旅。  初到北美时,我就常听朋友提到太平洋海岸的“景观大道”,心中一直向往有朝一日能驾车在这条海岸公路上
在2015年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会削弱人权,人类必须改变现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保护每公顷能够提供粮食或淡水的土地。”  如何防止土地沙漠化是全球性议题。纵观中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最集中的西北地区,人们与风沙抗争多年,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治沙技术,也恢复了不少绿洲,但是,西北总体的荒漠化形势却不容乐观……  中国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
龙珠果的花果如其名字一样奇特:其花朵秀丽、外形讨喜;果实香甜、药用价值高,尽管它对于农作物具有一定危害性,但人类和鸟儿却充分利用了其有益价值。  在热带地区的灌木丛中,有一种名字充满童趣的水果——龙珠果。龙珠果原产于西印度群岛,学名为“毛西番莲”,因其油亮的果实上包裹着一层分裂的丝状苞片,所以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龙珠果”。 龙珠果属草质藤本植物,花最初生长时就带有叶脉状苞片,远看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刺
传说石丈空是“诸葛亮十连败之地”——诸葛亮南征攻此险关,遇“南人”顽强抵抗,十仗不克,无功而返,因此得名。  玛瑙村苗家新寨地处海拔1300余米的陡峭山峰缓坡地带,因为常年有云雾从山下升起,因此被称为“云上苗岭”。  早在三国时代,古蜀文化就开始渗透进马边的山山水水。  在21世纪的今天,这片土地上古老的遗址遗迹星罗棋布——悬崖上的石丈空,“诸葛亮十连败之地”让人叹息;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叙马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