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夜蝶舞 诗意飞翔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谈论讲授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后的心得。透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及海子其他的一些诗,从宏观上解读海子其人,也在心中缅怀海子。
  【关键词】海子 幸福 孤独 转身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曾获得“人民文学诗歌奖”的当代诗人海子的抒情短诗的代表作,语言朴素清新,情感纯净真诚。收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我在讲授之后,感触颇深,下面谈谈自己的体悟。
  
  幸 福
  
  海子,是诗的王者,他想要的幸福却简单至极:自己幸福,亲人幸福,众生幸福。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突兀而发,以“从明天起”开头,高唱要做个幸福的人,描绘了一幅明天的美丽画卷: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开放而温暖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与我们所理解的“幸福”不同,我们要的幸福是物质的丰富与奢华,是感官的满足,是政治和文化观念上“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而在海子那里,幸福就是粗朴的凡人生活。
  海子的幸福还是对亲人的幸福的关注,对众生的幸福的关注。“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多好啊,把自己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的图景告诉每一个亲人,与他们共享快乐。他也眷顾山川河流,要给它们取温暖而美好的名字;他也祝福陌生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把尘世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他的胸怀像大海,他的祝福像暖春的花朵。而他却像个纯洁的孩子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海子想要的幸福,犹如清甜的草莓,显现在我们面前。
  
  孤 独
  
  可是在这草莓色的基调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海子的孤独。诗中有一些特别的“音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带有后验性质的感觉,不可能刻意去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且“从明天起”意味着昨天、今天、以及更加遥远的逝去的日子里的不如意、不幸福。
  回顾海子的经历:从小在贫穷而又封闭的安徽农村长大,白菜是他上中学时的佳肴,拥有足够的粮食几乎是他上大学前常做的美梦。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他曾经为走出封闭的环境而兴奋得在井边手舞足蹈。成年之后,也没有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诗歌的发表也不顺畅,还经历过四次不成功的恋爱。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没有喧哗与热闹,没有世俗所认同的绚烂与辉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诗人苦行僧般的生活。而诗人的心却是热烈的、燃烧的,想与尘世沟通的,只可惜没有人理解他。在尘世间,海子注定只能独饮“孤独”。这就使得他向自我的内心开掘,沉醉于诗歌,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充满了理想主义,具有双重性格,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沦为俗人。
  所以,在第一诗节中,他憧憬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明朗而温暖的生活,追求着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在二三诗节中,他肯定俗世的幸福,并为陌生人祝福,却没有勇气为自己祝福,“我只愿面朝大海”,任我背后“春暖花开”。海子可以虚构自己的世俗明天,可以闭上眼睛去设想一下尘世中幸福的自己,但随即他就被这些设想灼伤,海子认为自己的幸福不应该也不可以来自庸常的生活,任何来自身体感官的快乐都是对自己心灵的背离,对生命意义的亵渎。
  有人说,海子在诗歌中超越了尘世,超越了所生活的时代,只在诗意中飞翔。这成全了海子幻梦的圣洁,但也限制了海子的世俗生活,使他的生命走向了“支离破碎”。海子的诗歌具有极强烈的自传性质,灯红酒绿,尘世喧嚣诱惑着海子,搅扰着他孤寂的生活,诗的王者终于正面遭遇了生活的苦行者。正如他在《春天十个海子》中所写的那样,“十个海子”是困扰着海子的各种世俗欲望的象征,这与海子的生活理想有着尖锐冲突,与海子的生活实际相隔太远,但是尽管他们“扯乱你的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却并没有征服海子,他终未成为世俗欲望的俘虏。不过,当海子把这些欲望推开后,他离俗世就更远了,更孤独了。海子,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在生活的路上渐行渐远。
  海子,一个孤独的泥娃娃。
  
  转 身
  
  因为孤独,海子极力想向世俗生活靠拢:想孝顺父母,想恋爱结婚生子,想与朋友猜拳行酒令,想看电影……可真正面对时又无法说服自己投入其中。
  当尘世幸福与高蹈出世的心灵发生矛盾、灵魂没有出口时,海子只好选择牺牲可以实现尘世幸福的肉身,来获得理想的纯粹与崇高。诗歌的末尾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抛弃了温馨的幸福图景,以一个凄美的转身远离众生。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海子静静地躺在铁轨上,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一代天才诗人从此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如果说张国荣是以坠楼的悲伤弧线谢幕,海子则是以手捧《圣经》的宁静姿态告别,这两颗本无交汇点的高傲心灵在天堂相遇了。海子,你还孤独吗?愿你在天国获得幸福。
  作者简介:蒲雪咪,四川省阆中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的指导下,全美州外语督学协会(NCSSFL)和全美外语教学学会(ACTFL)根据新世纪外语语言能力要求的发展趋势,联合发布了《“能做”声明》(NCSSFL-ACTFL Can-Do Statements)。该标准以交际能力中人际沟通模式、
【摘要】语言交际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笔者多年教学农村生源高中生,针对他们的情况,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套创设敢说之境、营造可说之境、酝酿善说之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口语交际 交际能力 农村生源 高中生    我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农村生源学生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认识不足
【摘 要】在实践中,学生的议论文不能得高分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第一个因素就应是“准确”。考试大纲对观点的要求“准确、鲜明”,同样也十分重要地体现在其他方面,“不准确”也是困扰学生作文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议论文 准确    考试大纲中对观点要求的表述是“准确、鲜明”,其实“准确”不仅表现在对观点的要求上,还同时体现在其他的方面。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做到准确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琵琶行》一文中白居易描写音乐的各种艺术手法:比喻、烘托和拟声,将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有形有色。《琵琶行》一诗是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音乐描写;比喻;烘托;拟声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该诗历来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
【摘 要】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实践 工具性 人文性 人文精神    语文是什么?顾名思义,语言文字。由语言文字进而语言文学,进而是蕴涵着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语文教学教什么?教人读书写字,由读书写字进而为进入生活继续学习
【摘 要】如果说《诗经》是文字绽放的一幅画,爱情婚姻的章节应该是最娇艳最生动最典雅最诗意的一笔。《关雎》中那百转千回的爱情,《静女》中那个少女的俏皮与纯真,《击鼓》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与坚守,尤其是《氓》中那个女子的痴情决绝敢爱敢恨,无不牵动人心,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关键词】《诗经》 爱情观 决绝之美    喜欢《诗经》,喜欢《关雎》中那百转千回的爱情,喜欢《静女》中那个
为保障文理中学从八年学制改成九年学制这一教育体制改革所需要的巨额费用,德国北威州政府于2019年1月15日通过了相关法案,计划在2022-2026年为地方政府提供5.18亿欧元,用于建成并完善更多的教室。  2018年7月,通過基民盟(CDU)和自民党(FDP)的党团投票,北威州议会取消了八年制的文理中学学制,将于2019-2020年开始实施九年制的文理中学学制,首批九年制毕业的学生将于2027年
【摘 要】要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时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学一点“一材多用”的本领,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之一。  【关键词】善用课本 巧换视角 一材多用 议论文 论据选择    我们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都知道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材料,但我们常常把能够证明论点的材料,狭隘地理解为倾向跟观点完全一致的材料,其实,由于客观事物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特征,任何材料传达的
【摘 要】鲁迅,一个关注“病态社会”精神“病苦”的人,一个善于心理剖析的人,他笔下的人物性格突出,情感丰富,作品中细节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中副词、连词的运用尤为有个性。  【关键词】文学评论;鲁迅;心理描写;副词;连词    鲁迅小说,关注“病态社会”中人的精神“病苦”,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深入开掘,因而显示出一种灵魂的深。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小说,就是鲁迅的《祝福》,并且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鲁
【摘 要】纵观近年的高考语言表达题,不难发现,题目的设计往往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言综合修养。为备战新一轮的复习,突破语用难点,本文对今年高考的语言表达题及评分细则进行了梳理解读,希望在评分细则中发现一些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语言表达题 评分细则 备考策略     【试题通感】  2011年全国卷Ⅰ的语言表达题紧扣考纲,更加强化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又关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