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弹”琵琶 精妙世无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79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琵琶行》一文中白居易描写音乐的各种艺术手法:比喻、烘托和拟声,将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有形有色。《琵琶行》一诗是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音乐描写;比喻;烘托;拟声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该诗历来被誉为“摹写声音至文”(方扶南《李长古诗集批注》),是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全诗以乐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写乐曲的生动美妙,写演奏技巧之高超。诗人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卓越的文学技巧,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描写音乐,逼真地再现完美的音乐形象,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细究文章,诗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艺术手法。
  
  一、采用比喻的艺术手法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无论是唱腔还是乐曲都是无形的。要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有亲耳聆听,身临其境地感觉,就要调动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其中比喻手法是最适合将抽象变形象的艺术手法,而白居易则成功的运用比喻来描写音乐艺术:如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急;以少女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和清脆悦耳;以“花低”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的流动和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破水浆迸比喻乐声的激越奔涌;“铁骑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高昂雄奇;以“裂帛”比喻四弦流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作者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采用烘托的艺术手法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描写对象的表现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绘音乐的精妙的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通过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在秋月浸江,主客分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喑问”,这不正烘托出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弹完第一支曲子之后,诗人紧接着描绘出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情景:主客沉默无言,江心月白风清。有力地烘托出听者如醉如痴,如梦初醒的恍惚情怀,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琵琶女二弹琵琶时已“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婉痛切,让人为之动容,满座为此“掩泣”,一曲琵琶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强烈地烘托出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美。
  
  三、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的手法
  
  诗人重在从听觉效果上,借助语言的声音来直接摹拟声音,主要是巧用了叠词,双声叠韵词。例如,叠词“嘈嘈”、“切切”、“弦弦”等;双声词“掩抑”、“幽咽”、“间关”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绘声拟音,增强了韵律节奏和音乐效果,加深了人们听觉的实感。同时也增加了诗歌评议的音乐感。
  《琵琶行》通过音乐,将弹者与听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两个出身和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的艺术家成为萍水相逢的知音。总之琵琶女把琵琶弹得鬼斧神工,而白居易却把琵琶音乐写得妙笔生花,他以前所未有的高超艺术和出神入化的描写手法创设了神奇的音乐境界,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所以《琵琶行》无论是在音乐领域还是文学领域都堪称千古绝唱。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课文《三块钱国币》为例,从教学内容的机械、刻板,教学设计的适度创新和教学内涵的深刻挖掘等三个方面,着重来谈语文阅读教学该如何提升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语文学习能力,以期对突破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魅力提升 技能培养     我曾在高中生中做过一个关于语文学习情况的调查,得出的数据令人深思。其中认为语文“很重要”的占60.3%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2016年6月8日报道,日前,“统一俄罗斯”党举办了以“教育和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论坛,俄罗斯教科部部长利瓦诺夫在论坛上建议对优质中小学实行3或4年免于检查制度。  教科部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小学开展的各项检查中,约2/3的检查工作与教育无关。此外,教科部部长在对中小学和中小企业进行比较后指出,根据俄罗斯法律规定,新建中小企业3年内免于任何形式的督导和检查。但教育法律中缺少针对中小
【摘 要】“也”、“矣”、“哉”这三个文言虚词在翻译上均可不译,即便是将其译出在意义上也无很大差别,但是在表达语气和情感上却大有乾坤。了解“也”、“矣”、“哉”三字字中乾坤,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大意,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文言作品的思想情感、领悟文言经典的华章魅力。  【关键词】“也” “矣” “哉” 语气 情感    “也”、“矣”、“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三个均可用于句尾的语气词,这三个文言虚词在
【摘 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好课堂,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人文素质教育的轨道。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课堂教学 审美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语文之美,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途径很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
【摘 要】在中学的以往的新闻教学中,我们过于强调其实用类文本的特点,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情感体验。本文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探讨了新闻文体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课前进行了旁征博引的准备,课堂上学生探究本文主旨,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文体 课前准备 教学重点 主旨探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新闻模块
【摘要】于开阔处见凄然,在杜甫晚年的“登高”诗中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本文结合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对他晚年典型诗作的风格和情感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登高”诗;开阔;凄然    登高望远,境界开阔,往往能引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开阔的境界却能逗引或加强诗人的飘零孤独之感、渺小无依之情、壮志难酬之绪,正如清人查慎行所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这一点在杜甫晚年的
【摘 要】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姓名,看起来毫不起眼,可细究起来却大有深意,本文就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对其中的女性人物姓名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中学教材 人物形象 女性 姓名    人名即人,言其名可以想到其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作为一个符号的姓名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诸先贤都道出了姓名对人的重要性。无数文人学者的姓名字
摘 要:在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的指导下,全美州外语督学协会(NCSSFL)和全美外语教学学会(ACTFL)根据新世纪外语语言能力要求的发展趋势,联合发布了《“能做”声明》(NCSSFL-ACTFL Can-Do Statements)。该标准以交际能力中人际沟通模式、
【摘要】语言交际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笔者多年教学农村生源高中生,针对他们的情况,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套创设敢说之境、营造可说之境、酝酿善说之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口语交际 交际能力 农村生源 高中生    我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农村生源学生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认识不足
【摘 要】在实践中,学生的议论文不能得高分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第一个因素就应是“准确”。考试大纲对观点的要求“准确、鲜明”,同样也十分重要地体现在其他方面,“不准确”也是困扰学生作文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议论文 准确    考试大纲中对观点要求的表述是“准确、鲜明”,其实“准确”不仅表现在对观点的要求上,还同时体现在其他的方面。那么,如何在作文中做到准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