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行一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不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近年来,我们把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提出了“至善”的德育理念,明确了以“向善养德、至善行动”为实施载体,着力打造“至善”德育特色,不断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自省,每日积累善言,坚持行善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让“至善”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从而使学校形成“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举”的良好文化氛围。
关键词:善;至善少年;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89-02
善良一词出自《礼记》,《礼记·学记》有云:“发虑
宪,求善良……”而用今日的思想来解读,善良便是宅心仁厚、心地纯洁、待人为善的意思。善良是一种高尚而无价的品格情操,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古今中外,不乏一些善良的人。无私奉献的雷锋、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在中国大山支教的德国青年卢安克……不论何时何地,不论是哪个种族,我们都能看到善良的影子。善良,从来都没有固定的界限,它可能诞生在亲情中,也可能诞生在友情中,甚至潜伏在陌生人中。善良的人总是那么令人温暖。
开展小学德育,打造日积小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争做善良少年,这对培养学生的善良品格与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小学德育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值得我们重视。
一、润物无声,唤醒心中的善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润物无声”,让我们在心田里种下“善”的种子,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善良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与生俱来,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挖掘出内心中的善。例如,新闻报道的那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善”的理解,缺乏对“善”的正视,以至于“善”被深埋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唤醒学生内心中的善良,这是开展主题活动的主要前提。不过,单纯的理论讲述还远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还需要以一些现实案例为诱因。
【案例一:家园小卫士】
小明(化名)只是一名普通的六年级小学生,但是他却有着其他人不具备的品质,那就是乐于助人、待人为善。在一次跟踪调查中,记者惊讶地发现小明总是会在空闲之余清理生活小区附近的垃圾,不论是废纸、饮料瓶,还是食物的包装袋,他都会细心地将其投放在垃圾桶里。而且,他还自发地制作了垃圾投放箱,以方便他人投放垃圾。当记者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的时候,小明只是单纯地说了一句:“我希望身边干干净净的,这样我看着开心,他人也开心!”虽然他的这个举动赢得了众多喝彩,但是小明却始终认为:“我生活在这里,所以这是我的分内之事!”
【案例二:做朋友的“腿”】
小东(化名)有一个独特的朋友,这位朋友天生残疾,腿脚不便。因此,小东总是自觉地担当朋友的“腿”,不但送朋友去上学,还会抽出很多的时间帮助朋友补课。殊不知,小东也仅仅是一名小学生,和这位所谓的朋友生活在同一个班级中。朋友的父母对小东表示感激,但是小东却认为“他是我的朋友,我有责任为他做这些。”
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为了身边的卫生环境,一个是为了朋友。不论出发点是什么,两位小主人翁都真实地展现了善良的光辉。当我们给学生展示了案例之后,可以带着学生思考“是什么精神促使他们如此去做?如果他们不曾有这样的善举,那么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表示:“小明身边的环境会变差,附近会多出许多的垃圾”“小东的朋友上学和放学要比之前困难许多,而且学习成绩还会落下”,由此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中逐渐明白善良所衍生出的美好结果,从而唤醒他们内心的善!
二、身体力行,展现心中的“善”
隔岸观火远远不如身临其境来得真实。“日行一善”就是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要充满爱心、拥有孝心、富有同情心、具有感恩之心等。 “日行一善”就是要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懂得“一句好话暖人心”的朴素道理,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祝福。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善”时,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体验情境,让他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了解何为善。同时,这也符合本次研究课题——“日积小善、日行一善”。
【活动一:我为园区增点绿】
活动地点:校园。
活动时间:周五下午。
活动内容:无差别扫除,关爱校园卫生,关爱绿化事业。
善良是一種行为,它包含多个方向。热爱生活、热爱卫生,懂得保护自己的家园,这也是一种善举。而且,往往是一些小的善举,更容易催发学生内心中的善。故此,活动初期,我安排学生巡视校园,观察校园中是否存在影响卫生环境的行为,例如甬路上的废纸、食品包装袋,又或者是树木和墙角下方的垃圾等。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大扫除活动,将这些垃圾进行一一清理,还给园区一片绿色。当然,活动也可从校园辐射到班级内部,引导学生自觉地维护班级卫生。
另外,我还制作了“善举记录册”,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学生可以自觉地准备垃圾袋,将垃圾存放在其中。有的学生可以自觉地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并帮忙丢放,这同样是一种善举。随着活动不断推进,学生的体验越来越深入。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撰写体验心得,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善的想法和理解,由此凸显他们内心的善。
【活动二:我为生活伸把手】 活动地点:不限。
活动时间:不限。
活动内容:任何与善举有关的小行动,可以是扶老人过马路,也可以是给环卫工人送水,又或者是帮助生活小区的保洁人员打扫卫生。
在开展活动初期,我要求每一位学生给自己准备一个记录册,详细地记录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地点和时间。例如,东东(化名)在校门口保安繁忙的时候,给对方买了矿泉水,并亲自送到了保安叔叔的手中;小红(化名)在看到小区保洁阿姨擦洗楼道的时候,自觉地为阿姨递了毛巾,同时还帮助阿姨擦拭了某个楼层的楼道。起初,我发现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活动,但时间一久,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从被动地完成活动逐渐变成了主动去做。于是,我试探性地询问他们原因,以下为学生的回答。
学生1:因为每次我幫助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说谢谢。当然,我并不是为了要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却让我觉得很开心、很温暖。
学生2:如果我帮助了他,他也会帮助别人的,别人也会帮助我。这样的社会多么和谐,多么温暖呢!
学生3:……
虽然在这些善举中,大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回报,但是学生却感受到了快乐。其实,这正是善良的神奇之处!自大家奉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后,很多学生表示“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原来被他人需要是这么快乐的一件事情”,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善良不仅是一份情感,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三省吾身,感悟心中的善
“日行一善”就是要求全校学生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每天力所能及地坚持做一件好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展开“日行一善”小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他们在思索和总结中“三省吾身”,懂得何为真正的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和某个同学关系非常好,所以就应该把作业借给他抄。如果反对,则是不善良。然而,这种所谓的善恰恰是一种恶。善良的同学反而会提醒他,要用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哪怕是得出错误的答案,也证明自己努力过了。只有了解自己的短处才能真正地成长。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中,我们同样要给学生呈现一些情境,以此让他们在戏剧般的冲突中逐渐深入地感悟心中的善。
【情境:我很善良!】
小刚(化名)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什么事都帮助对方。比如,帮助同学写作业,帮助同学买东西,甚至是帮助同学打扫卫生……然而,大家并未因此感激他,相反,都觉得他是一个“小傻子”。
看完情境,我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真正的善,并让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1:上述情境看似是在帮助同学,实则是在害同学。帮助同学写作业,这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作业是每一位学生的分内之事。案例中的行为只能说是“作弊”!
学生2:为什么要帮助同学买东西,就因为对方懒惰不愿意出门吗?每个人都应该自立,如果真的想帮助对方的话,应该告诉对方“自己动手”,而不是没底线地任何事都帮助!
亲力亲为的实践、耳濡目染的熏陶和相互之间的感染,学生在心中将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做人标准,养成乐于做好事,常想做善事,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好事,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闪光点和求真向善的美德,诠释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善的真谛。
总之,“日行一善”的目的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在积累善举的过程中体会到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一名善良的人。另外,善良品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离不开家人的帮扶与教育,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动家长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其中,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善良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石 义.培养幼儿善良的情感[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86.
[2]北辰冰冰.善良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柔[J].做人与处世,2019(9).
作者简介:汪小美(1979—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关键词:善;至善少年;主题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9-0089-02
善良一词出自《礼记》,《礼记·学记》有云:“发虑
宪,求善良……”而用今日的思想来解读,善良便是宅心仁厚、心地纯洁、待人为善的意思。善良是一种高尚而无价的品格情操,一个人必须具备的高尚品质。古今中外,不乏一些善良的人。无私奉献的雷锋、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在中国大山支教的德国青年卢安克……不论何时何地,不论是哪个种族,我们都能看到善良的影子。善良,从来都没有固定的界限,它可能诞生在亲情中,也可能诞生在友情中,甚至潜伏在陌生人中。善良的人总是那么令人温暖。
开展小学德育,打造日积小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争做善良少年,这对培养学生的善良品格与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开展小学德育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值得我们重视。
一、润物无声,唤醒心中的善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润物无声”,让我们在心田里种下“善”的种子,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善良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与生俱来,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挖掘出内心中的善。例如,新闻报道的那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正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善”的理解,缺乏对“善”的正视,以至于“善”被深埋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唤醒学生内心中的善良,这是开展主题活动的主要前提。不过,单纯的理论讲述还远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还需要以一些现实案例为诱因。
【案例一:家园小卫士】
小明(化名)只是一名普通的六年级小学生,但是他却有着其他人不具备的品质,那就是乐于助人、待人为善。在一次跟踪调查中,记者惊讶地发现小明总是会在空闲之余清理生活小区附近的垃圾,不论是废纸、饮料瓶,还是食物的包装袋,他都会细心地将其投放在垃圾桶里。而且,他还自发地制作了垃圾投放箱,以方便他人投放垃圾。当记者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的时候,小明只是单纯地说了一句:“我希望身边干干净净的,这样我看着开心,他人也开心!”虽然他的这个举动赢得了众多喝彩,但是小明却始终认为:“我生活在这里,所以这是我的分内之事!”
【案例二:做朋友的“腿”】
小东(化名)有一个独特的朋友,这位朋友天生残疾,腿脚不便。因此,小东总是自觉地担当朋友的“腿”,不但送朋友去上学,还会抽出很多的时间帮助朋友补课。殊不知,小东也仅仅是一名小学生,和这位所谓的朋友生活在同一个班级中。朋友的父母对小东表示感激,但是小东却认为“他是我的朋友,我有责任为他做这些。”
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为了身边的卫生环境,一个是为了朋友。不论出发点是什么,两位小主人翁都真实地展现了善良的光辉。当我们给学生展示了案例之后,可以带着学生思考“是什么精神促使他们如此去做?如果他们不曾有这样的善举,那么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表示:“小明身边的环境会变差,附近会多出许多的垃圾”“小东的朋友上学和放学要比之前困难许多,而且学习成绩还会落下”,由此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中逐渐明白善良所衍生出的美好结果,从而唤醒他们内心的善!
二、身体力行,展现心中的“善”
隔岸观火远远不如身临其境来得真实。“日行一善”就是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要充满爱心、拥有孝心、富有同情心、具有感恩之心等。 “日行一善”就是要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懂得“一句好话暖人心”的朴素道理,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祝福。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善”时,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体验情境,让他们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了解何为善。同时,这也符合本次研究课题——“日积小善、日行一善”。
【活动一:我为园区增点绿】
活动地点:校园。
活动时间:周五下午。
活动内容:无差别扫除,关爱校园卫生,关爱绿化事业。
善良是一種行为,它包含多个方向。热爱生活、热爱卫生,懂得保护自己的家园,这也是一种善举。而且,往往是一些小的善举,更容易催发学生内心中的善。故此,活动初期,我安排学生巡视校园,观察校园中是否存在影响卫生环境的行为,例如甬路上的废纸、食品包装袋,又或者是树木和墙角下方的垃圾等。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大扫除活动,将这些垃圾进行一一清理,还给园区一片绿色。当然,活动也可从校园辐射到班级内部,引导学生自觉地维护班级卫生。
另外,我还制作了“善举记录册”,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例如,有的学生可以自觉地准备垃圾袋,将垃圾存放在其中。有的学生可以自觉地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并帮忙丢放,这同样是一种善举。随着活动不断推进,学生的体验越来越深入。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撰写体验心得,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善的想法和理解,由此凸显他们内心的善。
【活动二:我为生活伸把手】 活动地点:不限。
活动时间:不限。
活动内容:任何与善举有关的小行动,可以是扶老人过马路,也可以是给环卫工人送水,又或者是帮助生活小区的保洁人员打扫卫生。
在开展活动初期,我要求每一位学生给自己准备一个记录册,详细地记录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地点和时间。例如,东东(化名)在校门口保安繁忙的时候,给对方买了矿泉水,并亲自送到了保安叔叔的手中;小红(化名)在看到小区保洁阿姨擦洗楼道的时候,自觉地为阿姨递了毛巾,同时还帮助阿姨擦拭了某个楼层的楼道。起初,我发现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活动,但时间一久,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从被动地完成活动逐渐变成了主动去做。于是,我试探性地询问他们原因,以下为学生的回答。
学生1:因为每次我幫助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说谢谢。当然,我并不是为了要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却让我觉得很开心、很温暖。
学生2:如果我帮助了他,他也会帮助别人的,别人也会帮助我。这样的社会多么和谐,多么温暖呢!
学生3:……
虽然在这些善举中,大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回报,但是学生却感受到了快乐。其实,这正是善良的神奇之处!自大家奉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后,很多学生表示“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原来被他人需要是这么快乐的一件事情”,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善良不仅是一份情感,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三省吾身,感悟心中的善
“日行一善”就是要求全校学生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每天力所能及地坚持做一件好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展开“日行一善”小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他们在思索和总结中“三省吾身”,懂得何为真正的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和某个同学关系非常好,所以就应该把作业借给他抄。如果反对,则是不善良。然而,这种所谓的善恰恰是一种恶。善良的同学反而会提醒他,要用自己的能力完成作业,哪怕是得出错误的答案,也证明自己努力过了。只有了解自己的短处才能真正地成长。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中,我们同样要给学生呈现一些情境,以此让他们在戏剧般的冲突中逐渐深入地感悟心中的善。
【情境:我很善良!】
小刚(化名)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什么事都帮助对方。比如,帮助同学写作业,帮助同学买东西,甚至是帮助同学打扫卫生……然而,大家并未因此感激他,相反,都觉得他是一个“小傻子”。
看完情境,我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真正的善,并让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1:上述情境看似是在帮助同学,实则是在害同学。帮助同学写作业,这本来就是错误的,因为作业是每一位学生的分内之事。案例中的行为只能说是“作弊”!
学生2:为什么要帮助同学买东西,就因为对方懒惰不愿意出门吗?每个人都应该自立,如果真的想帮助对方的话,应该告诉对方“自己动手”,而不是没底线地任何事都帮助!
亲力亲为的实践、耳濡目染的熏陶和相互之间的感染,学生在心中将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做人标准,养成乐于做好事,常想做善事,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过这些微不足道的好事,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闪光点和求真向善的美德,诠释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善的真谛。
总之,“日行一善”的目的并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在积累善举的过程中体会到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一名善良的人。另外,善良品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离不开家人的帮扶与教育,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动家长的力量,让他们参与其中,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善良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石 义.培养幼儿善良的情感[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86.
[2]北辰冰冰.善良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柔[J].做人与处世,2019(9).
作者简介:汪小美(1979—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