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遵循认知规律,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于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的现象。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纵观世界教育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在已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创造型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段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前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开展好实验探究教学。但个别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味地上新课,占用学生实验的时间,学生实验开展得不尽人意。也有的学校实验课就凭老师一张嘴,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实验教学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了折扣。他们忽略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科书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物理实验法,培养他们物理创造思维,而在当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有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规定好的,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中,编制以下实验设计训练题:可供选择的仪器有天平、量筒、温度计、烧杯、刻度尺、长柱体、已知的物块、待测液体、U型管和水。要求:1、利用上述仪器,至少可能有哪几种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2、如果再补充一些仪器,你还有其他方法吗?3、这些方法中,哪几种方法是比较合理的?哪些方法是比较精确的?哪些方法中需要附加些条件?4、试就你所想的各种方法做归纳小结,能从中得到测量液体密度的规律吗?
学生根据上述仪器和要求,设计了许多种实验方案,其中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方案论证之后,只要条件许可都尽量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和测量。
在学习电学时的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独立的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者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坚定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做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对于中学生来说,头脑中旧的表象很少,展现书本知识发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在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中仍存在着只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的现象。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纵观世界教育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在已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创造型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就很难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视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例如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牛顿三大定律,各种原子模型的建立和不段完善的过程等内容中突出科学创新思维的教育。并逐步渗透,如理想化的方法、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物理模型,学会根据现象或事实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创造能力。
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穿插介绍伽利略敢于怀疑、不盲从权威的思想;介绍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牛顿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习居里夫人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结合我国当前的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拼搏的生动事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科学热情,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开展好实验探究教学。但个别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味地上新课,占用学生实验的时间,学生实验开展得不尽人意。也有的学校实验课就凭老师一张嘴,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实验教学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了折扣。他们忽略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科书加强了科学探究的设计。在物理实验中不仅要学生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技能,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物理实验法,培养他们物理创造思维,而在当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有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规定好的,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中,编制以下实验设计训练题:可供选择的仪器有天平、量筒、温度计、烧杯、刻度尺、长柱体、已知的物块、待测液体、U型管和水。要求:1、利用上述仪器,至少可能有哪几种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2、如果再补充一些仪器,你还有其他方法吗?3、这些方法中,哪几种方法是比较合理的?哪些方法是比较精确的?哪些方法中需要附加些条件?4、试就你所想的各种方法做归纳小结,能从中得到测量液体密度的规律吗?
学生根据上述仪器和要求,设计了许多种实验方案,其中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各种方案论证之后,只要条件许可都尽量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和测量。
在学习电学时的分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取舍,对所得的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变、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的分析、抽象、综合、表达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发挥。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和独立的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者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坚定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首要的一步是收集信息资料。有的从图书馆获取资料,有的从网上获取信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编写问卷调查表,有的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第二步是处理信息资料。或做出统计,或制成图表。第三步就是加工信息资料。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