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分层教学是指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化学能力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中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调节认知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实践过程如何实践分层教学的理念,并如何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高中化学
我校从2004年开始在各年级进行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将一部分学习主动性强且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从而组织教学,称之为“特保班”。其他程度相当的同学组建成一个班级,称之为“平行班”。这样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作为化学学科,如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化学专业知识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成为笔者不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根据不同程度学生认知策略的不同,有效的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设计。
认知策略这一术语最初由布鲁纳于1956年在研究人工概念中提出。七十年代,加涅(R·Gagne)才在其学习结果分类中将认知策略作为一种可以习得的性能单独列出。加涅将认知策略定义为:“内部组织化的技能,是学习者用以调节其注意、学习、记忆及思维过程的技能”。
本人在所在年级担任一个特保班和一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我在每一节课时前都会准备不同的教学设计,因为正如前面所以不同学生认识策略是不同的,程度较好的班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强,记忆力较好,上课不容易走神,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本人更注重学习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在学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已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因而氨气的制取装置就可与氧气的制取装置进行同化。在比较出它们制取装置相同的原因,即知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对反应装置的要求之后,又可以进一步同化上升出固体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同样,固体与液体相互反应在加热或不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装置的选取,都可采用同化的策略学习。这不仅使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巩固了知识,而且从原理上进行了概括,利于知识的检索和运用。而对于程度相对较弱的班级,就不能一味的从理论上分析,因为一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能力有限,如刚才实验室制氨气的教学设计上本人就会选择将反应原理,反应方程式结合实验演示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程度较好的班级那样知识不断的迁移,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高效的掌握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使他们学的更有兴趣,更有自信。
二.利用不同教学设计中探究活动激发各个层次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且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能使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使之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掌握它。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程度好的学生课堂参与性强,喜欢积极思考并竭尽全力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而平行班的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参与意识,且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很大,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进行分层次教学之后,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化学知识程度兴趣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对于特保班我便采用开展科技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室,放映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影视作品;开展介绍学法的讲座,以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开展猜化学谜语,化学魔术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长知识等.实践表明,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一方面使同学们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化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平行班的学生主动力性弱,自觉度不高,不能像前者那样给与极大的自由,我便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 ,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等资料,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应用加上及时讲解明显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从2010年至今我的两个教学实验班教学效果明显,特别是其中的平行班始终名列年段前茅。
三.通过不同方式的比较辨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总结规律,从而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
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知识点多、概念抽象、记忆困难。他们常常将一些概念混淆,其原因是他们对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记忆上,并没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当他们再学习语意和字意相近的概念(如原子和元素、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电离和电解、纯净物和化合物、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等)时,就会出现张冠李戴、不知所措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易混概念的实质含义、使用范围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对一些有相互联系且意义相反的概念,如氧化与还原反应、加成与消去反应、水解和酯化反应等,则可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较好的班级本人会通过横向和纵向共同比较辨析使学生深该掌握,如前面提到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可以横向的一并列出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和同种物质,即“五同”,让学生分别列举例子进行分析记忆,从实质上了解它们的不同,同时从无机跨越到了有机,这就是较高能力的要求。而别一层次班就先在无机范围内的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进行详细的比较,一个概念给出多个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形象,更直观的掌握下来。如同素异形体将常出现的金刚石、石墨,红磷、白磷,氧气、臭氧,斜方硫、单斜硫等一一列举出来,强化学生的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四、找到正确的定位,攻破力所能及的“难题”
无论对于哪一类的学生,他们都会遇到自己的“难题”,但是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些看似困难的题目,如何给自已定位,就是摆在不同程度学生面前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给两个不同层次班级教授完新课之后,我会布置一部分相同的题目,同时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题目的选择,让他们觉得自己通过努力都能理解并解决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化学平衡一节课程之后,我会给不同班级相同的选择题题目,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出一些相应的填空题。对于程度好的班级,选用的题目: 有两只密闭容器A和B,A容器有一个可移动的活塞能使容器内保持恒压,B容器保持恒容,起始时向这两只容器中分别充入等量的、体积比为2∶1的S02与02的混合气体,并使A和B容积相等(如右图所示),在保持400℃的条件下使之发生如下反应:2S02(g) O2 (g) 2S03(g),填写下列空格:
①两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反应开始时:_______;建立平衡过程中:_______。
②两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后S02的转化率大小关系.
③达到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少量且等量的氩气,A容器化学平衡______,B容器化学平衡______(向正向移动、向逆向移动、不移动)。
④达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人等量的原反应气体,达到新平衡时, A容器的S03体积分数_______,B容器中的S03体积分数_______(增大、减少、不变)。
此题将题干设置于恒温恒压两种情境之下,通过一个可逆反应的实例综合考查学生反应速率,转化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点。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可以作为特保班的课后能力题。
平行班选用的题目是:反应mA nB pC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①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n、p的关系是______。
②若C为气体,且m n =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_____方向移动。
③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_____态。
④若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降低,则此反应的逆反应是_____热反应
此题也考查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点,但难度相对较小,只要课堂上能够理解老师上课时所分析的概念和平衡移动的原理,应该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问题,所以我选择给平行班的学生使用。这样通过不同的题目设计,让学生在学和做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化学知识转化成素养。真正的掌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所提出的物质观,转化观,微粒观,守恒观等化学的核心观点。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学习策略及其教学论意义[J].教育研究
[2]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超,探讨化学教学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认知策略及其能力培养[J]。化学教学
[4]费午华,浅谈认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
作者简介:1982年4月5日,女,福建三明,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福建省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阶段性实践成果,课题编号:ZL1102/RM(sj)]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高中化学
我校从2004年开始在各年级进行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将一部分学习主动性强且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从而组织教学,称之为“特保班”。其他程度相当的同学组建成一个班级,称之为“平行班”。这样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作为化学学科,如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化学专业知识技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成为笔者不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根据不同程度学生认知策略的不同,有效的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设计。
认知策略这一术语最初由布鲁纳于1956年在研究人工概念中提出。七十年代,加涅(R·Gagne)才在其学习结果分类中将认知策略作为一种可以习得的性能单独列出。加涅将认知策略定义为:“内部组织化的技能,是学习者用以调节其注意、学习、记忆及思维过程的技能”。
本人在所在年级担任一个特保班和一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我在每一节课时前都会准备不同的教学设计,因为正如前面所以不同学生认识策略是不同的,程度较好的班级,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强,记忆力较好,上课不容易走神,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本人更注重学习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在学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已掌握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因而氨气的制取装置就可与氧气的制取装置进行同化。在比较出它们制取装置相同的原因,即知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对反应装置的要求之后,又可以进一步同化上升出固体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同样,固体与液体相互反应在加热或不加热条件下制取气体装置的选取,都可采用同化的策略学习。这不仅使新旧知识产生了联系,巩固了知识,而且从原理上进行了概括,利于知识的检索和运用。而对于程度相对较弱的班级,就不能一味的从理论上分析,因为一部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能力有限,如刚才实验室制氨气的教学设计上本人就会选择将反应原理,反应方程式结合实验演示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程度较好的班级那样知识不断的迁移,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高效的掌握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使他们学的更有兴趣,更有自信。
二.利用不同教学设计中探究活动激发各个层次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且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能使中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使之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掌握它。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程度好的学生课堂参与性强,喜欢积极思考并竭尽全力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而平行班的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参与意识,且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很大,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进行分层次教学之后,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化学知识程度兴趣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对于特保班我便采用开展科技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室,放映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影视作品;开展介绍学法的讲座,以提高学习化学知识的效率;开展猜化学谜语,化学魔术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长知识等.实践表明,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趣味性的,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一方面使同学们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化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平行班的学生主动力性弱,自觉度不高,不能像前者那样给与极大的自由,我便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 ,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等资料,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应用加上及时讲解明显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从2010年至今我的两个教学实验班教学效果明显,特别是其中的平行班始终名列年段前茅。
三.通过不同方式的比较辨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总结规律,从而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
在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的是知识点多、概念抽象、记忆困难。他们常常将一些概念混淆,其原因是他们对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记忆上,并没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当他们再学习语意和字意相近的概念(如原子和元素、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电离和电解、纯净物和化合物、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等)时,就会出现张冠李戴、不知所措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易混概念的实质含义、使用范围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对一些有相互联系且意义相反的概念,如氧化与还原反应、加成与消去反应、水解和酯化反应等,则可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较好的班级本人会通过横向和纵向共同比较辨析使学生深该掌握,如前面提到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可以横向的一并列出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和同种物质,即“五同”,让学生分别列举例子进行分析记忆,从实质上了解它们的不同,同时从无机跨越到了有机,这就是较高能力的要求。而别一层次班就先在无机范围内的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进行详细的比较,一个概念给出多个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形象,更直观的掌握下来。如同素异形体将常出现的金刚石、石墨,红磷、白磷,氧气、臭氧,斜方硫、单斜硫等一一列举出来,强化学生的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四、找到正确的定位,攻破力所能及的“难题”
无论对于哪一类的学生,他们都会遇到自己的“难题”,但是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些看似困难的题目,如何给自已定位,就是摆在不同程度学生面前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给两个不同层次班级教授完新课之后,我会布置一部分相同的题目,同时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题目的选择,让他们觉得自己通过努力都能理解并解决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完化学平衡一节课程之后,我会给不同班级相同的选择题题目,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出一些相应的填空题。对于程度好的班级,选用的题目: 有两只密闭容器A和B,A容器有一个可移动的活塞能使容器内保持恒压,B容器保持恒容,起始时向这两只容器中分别充入等量的、体积比为2∶1的S02与02的混合气体,并使A和B容积相等(如右图所示),在保持400℃的条件下使之发生如下反应:2S02(g) O2 (g) 2S03(g),填写下列空格:
①两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大小关系,反应开始时:_______;建立平衡过程中:_______。
②两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后S02的转化率大小关系.
③达到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少量且等量的氩气,A容器化学平衡______,B容器化学平衡______(向正向移动、向逆向移动、不移动)。
④达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人等量的原反应气体,达到新平衡时, A容器的S03体积分数_______,B容器中的S03体积分数_______(增大、减少、不变)。
此题将题干设置于恒温恒压两种情境之下,通过一个可逆反应的实例综合考查学生反应速率,转化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点。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可以作为特保班的课后能力题。
平行班选用的题目是:反应mA nB pC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①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n、p的关系是______。
②若C为气体,且m n =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_____方向移动。
③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_____态。
④若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降低,则此反应的逆反应是_____热反应
此题也考查到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点,但难度相对较小,只要课堂上能够理解老师上课时所分析的概念和平衡移动的原理,应该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问题,所以我选择给平行班的学生使用。这样通过不同的题目设计,让学生在学和做中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化学知识转化成素养。真正的掌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所提出的物质观,转化观,微粒观,守恒观等化学的核心观点。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学习策略及其教学论意义[J].教育研究
[2]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超,探讨化学教学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认知策略及其能力培养[J]。化学教学
[4]费午华,浅谈认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
作者简介:1982年4月5日,女,福建三明,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福建省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阶段性实践成果,课题编号:ZL1102/RM(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