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新的育人环境,重新思考,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角度,优化教育,开发学生潜能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要使人的一切天赋(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才是关键。
[关键词]兴趣 积极性 培养自学能力
一、承认学生存在着巨大潜能
二十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一个普通的人只运用了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力。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1964年出版的《人类潜在能力探索》中指出人的潜力一般仅运用了6%,还有94%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另外,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也曾说过,人的潜能之大会使人震惊万分。
学生潜能为什么如此之大?这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神秘的大脑,发达的感官。现代中学生也是今非昔比。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这是人类最宝贵而又远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宝藏,如果教育得法,就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最佳的发展,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那么作为人师,就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动机,潜能也才能得以开发。
怎样激发兴趣呢?可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
新——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起来,缺乏活泼的生命力。
趣——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英语世界的风土人情,从而步入胜境。教师语言要有趣味,干瘪无味、苍白无力,只能使学生乏味,因而除了规范以为,还要鲜明、生动、有较强的形象性,能“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心窍。
情——英语的课文多为功能性话题,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商的教育。学生在掌握语言并运用于实际交际中时,还要掌握英文环境的文明礼仪,人际交往以及其他的情感,这样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有血有肉,学生也会投以更大的兴趣。
思——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三、培养主动自求的习惯
(一)培养独立专研的习惯。任何习惯都必须经过历练才能养成。在教学专门设有个人自学环节,安排学生自己去读、写、查、思,安排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就能克服依赖思想,坐得住,专得进,聚精会神,认真读书,形成独立专研的习惯。
(二)培养彼此切磋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不理解的地方,难免有弄不懂的难题,这是如能与同学交换意见,互相切磋,互相琢磨,往往会豁然开朗,疑窦顿释。
(三)培养向一切人学习的习惯。求师的“师”,不仅仅限于教师、长辈、还应指出自己的同学,指一切能帮助自己的人。要象孔子那样,“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敢于“不耻下问”,“乐于旁问”。学生在学校阶段要向教师学习,向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学习,还要向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养成向一切人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潜能大得很,可塑性大得很,希望大得很,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开发的问题。这要从两方面下手:
(一)就要在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两方面下工夫。
同一班级存在优中差生,所以必须因材施教。教育者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而采取不同教学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是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学生存在差异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汉代教育家郑玄说:“不教长者才者以小,不教幼者钝者以大也。”古代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我们要使学生有长足的发展,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
因时施教的特点之一:不只是适应现实而且着力于改变现实。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个人认为主要决定于后天。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业已形成的有好有差的现实,并从这一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时施教则从业已形成的现实出发,着力去改变这一现实:发展好时,改变差时,使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
因时施教的特点之二:抓量变促质变,抓“一步”之差去改变“百里”之差。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们自己来说,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好成绩,也会出现暂时性不好的成绩。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机”,趁热打铁,就会使闪光点有偶然性变为经常性,从而积量变为质变,并加快量变过程,对不好的现象进行帮助,就很可能立即得到纠正,使之不向坏的方向转化。
(二)就要建立好的教学模式。
1,明确目标,循序快进。开发学生潜能在语文能力方面的目标是达到“四能”,要求学生听读说写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在听的方面,能大量听记。在读的方面,能快速阅读。在说的方面,能现想现说。在写的方面,能下笔成文。同时,目标明确了,还要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条“序”,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不齐步,不等待,大家都朝着目标快速前进。
2,变单打一为多功能。变单打一为多功能,一举多得。在训练读时,除了完成读的任务外,还要有利于听、说、读,在训练听、说、写时,也同样有利于其他方面以听为例,以听促读,以听促说,以听促写。听的训练到底也是思维训练。题目只说一遍,不重复,答题时间加以限制学生答上题考虑下题,回忆题目与组织答案工作同时进行,时长日久,随着听力加强,思维也将变得敏捷、流畅。
3,课上紧凑,课下轻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上课也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开发学生潜能就要抓好课堂时间。做到A:内容充实。每堂课必须有充实具体的内容,师生双方对一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完成的任务应明确,不仅教师要明确,学生也要明确,这样师生才能密切协作。B:积极组织。一堂课应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应处于积极状态。由于課上个人、小组、对子、班级各种活动穿插进行,转换速度要快,不能拖拉,令行禁止。C:战术灵活。学课、习课虽然都分读做改比四步走,但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所侧重。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尤其要充分认识自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只要释放潜能,每个人都能出色完成学习任务。上述条件的具备,就构成了一个人潜能释放的条件,这个条件以不安分于现状,不断向新的高度攀登为目的,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主体,以注重质量,讲求实效为两翼,这样就可释放潜能,超越通常情况,达到理想的目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尤其要充分认识自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只要释放潜能,每个人都能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兴趣 积极性 培养自学能力
一、承认学生存在着巨大潜能
二十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一个普通的人只运用了能力的10%,还有90%的潜力。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1964年出版的《人类潜在能力探索》中指出人的潜力一般仅运用了6%,还有94%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另外,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也曾说过,人的潜能之大会使人震惊万分。
学生潜能为什么如此之大?这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神秘的大脑,发达的感官。现代中学生也是今非昔比。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这是人类最宝贵而又远未充分开发利用的宝藏,如果教育得法,就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最佳的发展,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那么作为人师,就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学习能力依赖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图的确立。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动机,潜能也才能得以开发。
怎样激发兴趣呢?可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
新——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与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如果总是采用同一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即使某一种教学方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法也就停滞起来,缺乏活泼的生命力。
趣——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英语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英语世界的风土人情,从而步入胜境。教师语言要有趣味,干瘪无味、苍白无力,只能使学生乏味,因而除了规范以为,还要鲜明、生动、有较强的形象性,能“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心窍。
情——英语的课文多为功能性话题,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情商的教育。学生在掌握语言并运用于实际交际中时,还要掌握英文环境的文明礼仪,人际交往以及其他的情感,这样才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有血有肉,学生也会投以更大的兴趣。
思——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三、培养主动自求的习惯
(一)培养独立专研的习惯。任何习惯都必须经过历练才能养成。在教学专门设有个人自学环节,安排学生自己去读、写、查、思,安排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时间长了,就能克服依赖思想,坐得住,专得进,聚精会神,认真读书,形成独立专研的习惯。
(二)培养彼此切磋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不理解的地方,难免有弄不懂的难题,这是如能与同学交换意见,互相切磋,互相琢磨,往往会豁然开朗,疑窦顿释。
(三)培养向一切人学习的习惯。求师的“师”,不仅仅限于教师、长辈、还应指出自己的同学,指一切能帮助自己的人。要象孔子那样,“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敢于“不耻下问”,“乐于旁问”。学生在学校阶段要向教师学习,向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学习,还要向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通过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践中养成向一切人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潜能大得很,可塑性大得很,希望大得很,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开发的问题。这要从两方面下手:
(一)就要在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两方面下工夫。
同一班级存在优中差生,所以必须因材施教。教育者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而采取不同教学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是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学生存在差异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汉代教育家郑玄说:“不教长者才者以小,不教幼者钝者以大也。”古代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我们要使学生有长足的发展,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
因时施教的特点之一:不只是适应现实而且着力于改变现实。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个人认为主要决定于后天。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业已形成的有好有差的现实,并从这一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时施教则从业已形成的现实出发,着力去改变这一现实:发展好时,改变差时,使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
因时施教的特点之二:抓量变促质变,抓“一步”之差去改变“百里”之差。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他们自己来说,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好成绩,也会出现暂时性不好的成绩。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机”,趁热打铁,就会使闪光点有偶然性变为经常性,从而积量变为质变,并加快量变过程,对不好的现象进行帮助,就很可能立即得到纠正,使之不向坏的方向转化。
(二)就要建立好的教学模式。
1,明确目标,循序快进。开发学生潜能在语文能力方面的目标是达到“四能”,要求学生听读说写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在听的方面,能大量听记。在读的方面,能快速阅读。在说的方面,能现想现说。在写的方面,能下笔成文。同时,目标明确了,还要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这条“序”,能飞则飞,能跑则跑,不齐步,不等待,大家都朝着目标快速前进。
2,变单打一为多功能。变单打一为多功能,一举多得。在训练读时,除了完成读的任务外,还要有利于听、说、读,在训练听、说、写时,也同样有利于其他方面以听为例,以听促读,以听促说,以听促写。听的训练到底也是思维训练。题目只说一遍,不重复,答题时间加以限制学生答上题考虑下题,回忆题目与组织答案工作同时进行,时长日久,随着听力加强,思维也将变得敏捷、流畅。
3,课上紧凑,课下轻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上课也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开发学生潜能就要抓好课堂时间。做到A:内容充实。每堂课必须有充实具体的内容,师生双方对一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完成的任务应明确,不仅教师要明确,学生也要明确,这样师生才能密切协作。B:积极组织。一堂课应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教师和学生都应处于积极状态。由于課上个人、小组、对子、班级各种活动穿插进行,转换速度要快,不能拖拉,令行禁止。C:战术灵活。学课、习课虽然都分读做改比四步走,但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所侧重。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尤其要充分认识自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只要释放潜能,每个人都能出色完成学习任务。上述条件的具备,就构成了一个人潜能释放的条件,这个条件以不安分于现状,不断向新的高度攀登为目的,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主体,以注重质量,讲求实效为两翼,这样就可释放潜能,超越通常情况,达到理想的目的。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尤其要充分认识自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只要释放潜能,每个人都能出色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