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描是美术创作的基础,是造型艺术训练的基础课程,而现今各大中学的素描教学大都沿袭写实素描为主流的教学方式,但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的状态,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艺术表现 学生 基础素养 主动性
素描是美术创作的造型基础,是造型艺术如国画、版画、油画、雕塑、工艺等专业的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课程。从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说,素描是一种单色画,是通过对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运用表现对象。由于对素描基础的认同,所有中学的美术教学,无一例外地都加强了素描教学和训练力度,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另一方面来说素描又是绘画艺术领域中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是一个独立画种,既可以画习作,也可以画创作,表现方法和绘画风格多种多样。
新的素质教育改革为学生美术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素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扩大艺术视野。我们应从艺术反应生活和审美高度来认识素描。基础素描训练不同于创作,但从美术创作和表现形式看,凡属于绘画性问题都与素描训练的目的和方法有直接关系。我们应利用素描教学中的新的不同探索和实践,去追寻能有利艺术个性的发展,有利于美术创作形式风格的多样化。
作为基础课程的素描教学,我省中学还是沿袭着条老路,希望通过素描培养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再现对象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认识能力。既研究和掌握客观物象和形体结构,透视变化,运动规律等。二是表现能力,运用造型规律,法则在画面上真实塑造和再现客观物象,以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和塑造方法,去真实地表现各种正确关系,如实描摹。往往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稍不留神,就会造成画面形式单一,有形无神,作品虽无毛病,但毫无生机和个性,缺乏应有的艺术表现力。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应从最基础的素描教学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素描作品形神兼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风格和艺术魅力。
下面从基础素描教学的三个阶段入手谈谈如何培养素描学习的主动性和艺术表现。
一、结构意识同知觉相结合。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必须以可视的形象反映生活。依靠形象的感染力打动观者情感。初学者在学习素描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只会机械地学习素描的技能技巧,而忽视对物象的感受,或者只注重对物象的感受而忽视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素描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主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锻炼艺术感知能力,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初学素描的学生中,首先除了注重构图、比例外最主要的是强调物体形体组合的结构关系。结构,指物体的基本构造及组合关系,并由此生成的物体外部形态,它是物体呈现出起伏穿插转折等关系,是形成物体呈现出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要素。正因如此,学生把握结构就等于抓住本质,就能在学习素描中处于主动地位。例如:初学素描阶段主要以表现静物,石膏几何为主,他们都是相对静止的,结构较简单,光源也稳定,以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在素描表现之初,教师要提倡学生主动仔细观察物体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关系,有必要可采用不同角度观察和触摸等方法,去深入理解物体结构的来龙去脉,主动去理解,然后把它表现出来,如此这般反复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性习惯,对以复杂形体表现大有益处。但我认为艺术造型应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结晶,是“画理”,不是“物理”,不能将结构片面的理解为医学解剖几何结构关系,这样表现物体就会陷入机械、刻板、毫无生机形式之中,严重影响学生感受自然结构的自觉能力。要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表明:对解剖结构的表现只是帮助准确理解外在形体的关键,而不是目的。应从结构入手逐渐转入表现自然结构的转型期和结合期,培养学生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用知觉作画,使学生主动运用直觉加强结构意识,提高艺术造型能力。
二、个人感受的表现。经过素描基础结构造型的训练后,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技能技巧和造型方法,进入初具素描阶段,在这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感受表达,怎样去培养?我认为应是多方面的。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可以以静物、风景、人物为对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静物的配置,风景的选择,人物的安置方面多下功夫,尽可能的激起学生作画兴趣与欲望。以静物为例,在配置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又具备教学要求的物品,在摆放时要围绕一个思想主体,要适应人们生活习惯和心理要求,富于情感,讲究形式美,并具美的规律进行配置。这样由于学生的修养,生活环境,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观察和感受静物时,唤起不同的心理联想,产生共鸣,激起作画兴趣和表现欲望。当感觉形成后,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在对物象进行理性分析基础上用直觉去作画,随时要保持最初新鲜的感受。在作画过程中将自己被形象感动的内容重点表现出来,以形成各自画面不同的精彩点,增强艺术感染力。这样就会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呈现出丰富个性的画面。
三、加强个性表达。当学生对素描的基本技能掌握较熟练时,并能合理运用表达个人情感,就已具备素描能力阶段。这时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加强个性表达。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用眼睛去整体观察写生物体,用心灵去感受它分析它,这样写生物体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总体映象,这种映象实质上是很珍贵的,它往往是观者对物象感受的一种理想状态,在描绘过程中要学会牢牢抓住这种映象利用各种技巧多种形式去择划去表现。当然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各自不同特点,去引导和鼓励学生。并随时提醒学生要他们明白一幅画所反映的东西是有限的,详尽无遗的描写所有细节,反而会掩盖对象最重要的部分,效果就越差,不能面面俱到。再要求学生对物象中自己最感动的部位进行强化处理,大胆综合,既有取有舍,有实有虚,为了强调突出本质的东西,有时不放过对象某些细部的微妙变化,甚至运用夸张手法加强某些特征,减弱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找到恰当的处理方式,使学生养成选择的贯彻、描绘的习惯。让学生明白技巧是表达情感的手段,画面个性情感,意境的表达才是目的。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大师的优秀素描作品,来提高学生的眼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如此这般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主动表达个性的意识,从而使作品具备丰富的个性色彩。
总之,美术作品反映生活,而不是机械的再现,它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应将素描教学放在学生内在精神发展的基点上,去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其真正走商能用素描的绘画方式表达个性、情感,为今后的艺术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艺术表现 学生 基础素养 主动性
素描是美术创作的造型基础,是造型艺术如国画、版画、油画、雕塑、工艺等专业的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课程。从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说,素描是一种单色画,是通过对形体结构、比例、位置、运动、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运用表现对象。由于对素描基础的认同,所有中学的美术教学,无一例外地都加强了素描教学和训练力度,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另一方面来说素描又是绘画艺术领域中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是一个独立画种,既可以画习作,也可以画创作,表现方法和绘画风格多种多样。
新的素质教育改革为学生美术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素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解放思想扩大艺术视野。我们应从艺术反应生活和审美高度来认识素描。基础素描训练不同于创作,但从美术创作和表现形式看,凡属于绘画性问题都与素描训练的目的和方法有直接关系。我们应利用素描教学中的新的不同探索和实践,去追寻能有利艺术个性的发展,有利于美术创作形式风格的多样化。
作为基础课程的素描教学,我省中学还是沿袭着条老路,希望通过素描培养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再现对象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认识能力。既研究和掌握客观物象和形体结构,透视变化,运动规律等。二是表现能力,运用造型规律,法则在画面上真实塑造和再现客观物象,以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和塑造方法,去真实地表现各种正确关系,如实描摹。往往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稍不留神,就会造成画面形式单一,有形无神,作品虽无毛病,但毫无生机和个性,缺乏应有的艺术表现力。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应从最基础的素描教学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素描作品形神兼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风格和艺术魅力。
下面从基础素描教学的三个阶段入手谈谈如何培养素描学习的主动性和艺术表现。
一、结构意识同知觉相结合。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必须以可视的形象反映生活。依靠形象的感染力打动观者情感。初学者在学习素描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只会机械地学习素描的技能技巧,而忽视对物象的感受,或者只注重对物象的感受而忽视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素描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主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锻炼艺术感知能力,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初学素描的学生中,首先除了注重构图、比例外最主要的是强调物体形体组合的结构关系。结构,指物体的基本构造及组合关系,并由此生成的物体外部形态,它是物体呈现出起伏穿插转折等关系,是形成物体呈现出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要素。正因如此,学生把握结构就等于抓住本质,就能在学习素描中处于主动地位。例如:初学素描阶段主要以表现静物,石膏几何为主,他们都是相对静止的,结构较简单,光源也稳定,以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在素描表现之初,教师要提倡学生主动仔细观察物体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关系,有必要可采用不同角度观察和触摸等方法,去深入理解物体结构的来龙去脉,主动去理解,然后把它表现出来,如此这般反复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性习惯,对以复杂形体表现大有益处。但我认为艺术造型应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结晶,是“画理”,不是“物理”,不能将结构片面的理解为医学解剖几何结构关系,这样表现物体就会陷入机械、刻板、毫无生机形式之中,严重影响学生感受自然结构的自觉能力。要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表明:对解剖结构的表现只是帮助准确理解外在形体的关键,而不是目的。应从结构入手逐渐转入表现自然结构的转型期和结合期,培养学生在理解结构的基础上用知觉作画,使学生主动运用直觉加强结构意识,提高艺术造型能力。
二、个人感受的表现。经过素描基础结构造型的训练后,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技能技巧和造型方法,进入初具素描阶段,在这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感受表达,怎样去培养?我认为应是多方面的。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可以以静物、风景、人物为对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静物的配置,风景的选择,人物的安置方面多下功夫,尽可能的激起学生作画兴趣与欲望。以静物为例,在配置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又具备教学要求的物品,在摆放时要围绕一个思想主体,要适应人们生活习惯和心理要求,富于情感,讲究形式美,并具美的规律进行配置。这样由于学生的修养,生活环境,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观察和感受静物时,唤起不同的心理联想,产生共鸣,激起作画兴趣和表现欲望。当感觉形成后,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在对物象进行理性分析基础上用直觉去作画,随时要保持最初新鲜的感受。在作画过程中将自己被形象感动的内容重点表现出来,以形成各自画面不同的精彩点,增强艺术感染力。这样就会避免作品的千篇一律,呈现出丰富个性的画面。
三、加强个性表达。当学生对素描的基本技能掌握较熟练时,并能合理运用表达个人情感,就已具备素描能力阶段。这时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加强个性表达。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用眼睛去整体观察写生物体,用心灵去感受它分析它,这样写生物体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总体映象,这种映象实质上是很珍贵的,它往往是观者对物象感受的一种理想状态,在描绘过程中要学会牢牢抓住这种映象利用各种技巧多种形式去择划去表现。当然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各自不同特点,去引导和鼓励学生。并随时提醒学生要他们明白一幅画所反映的东西是有限的,详尽无遗的描写所有细节,反而会掩盖对象最重要的部分,效果就越差,不能面面俱到。再要求学生对物象中自己最感动的部位进行强化处理,大胆综合,既有取有舍,有实有虚,为了强调突出本质的东西,有时不放过对象某些细部的微妙变化,甚至运用夸张手法加强某些特征,减弱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找到恰当的处理方式,使学生养成选择的贯彻、描绘的习惯。让学生明白技巧是表达情感的手段,画面个性情感,意境的表达才是目的。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大师的优秀素描作品,来提高学生的眼光,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如此这般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主动表达个性的意识,从而使作品具备丰富的个性色彩。
总之,美术作品反映生活,而不是机械的再现,它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应将素描教学放在学生内在精神发展的基点上,去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其真正走商能用素描的绘画方式表达个性、情感,为今后的艺术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