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将军列传》是苏教版选读教材《史记》中的一篇自读篇目,有趣的是大家几乎都把它作为讲读篇目处理,这也不难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的英武神勇的形象早已深种在人们的心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使多少命途多舛的人流下同情之泪:更何况,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处理文本内容时,更多的人喜欢探讨“李广之死”,而对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情节轻轻带过。“于无疑处有疑”,要想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必须引导学生在看似无疑的地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请看《李将军列传》中“斩杀霸陵尉”: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李广为何要斩杀霸陵尉?”师抛出问题。
“说明李广小心眼,心胸狭窄。”A生脱口而出。
“说明李广的任侠气,大丈夫生于天地间,有恩必涌泉相报,有仇也是睚眦必报。我欣赏李广的这一举动。”B生说。
“我不同意B生的观点。汉代地方官吏考课非常严格,禁止夜行当然是霸陵尉的职责,就是小小的亭长也有职责的。这件事李广自己本身就有责任,他违反了当时宵禁的规定。”一生说。
“我也不同意B生的观点。‘至则而斩之’,霸陵尉连吭一声的机会都没有,我替霸陵尉叫屈。我觉得李广是公报私仇。”
“李广就不怕失掉人心,这简直是诱杀。这样会人人自危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我简直怀疑李广爱兵如子的真实性。”
师补充(投影):明人董份认为:“李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王漱石日韩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之,后安国为梁内史,台南家因肉袒谢,安国本善遇之,安国之器重于李广达矣。
认同A生观点的同学一下子兴奋起来,觉得老师都站在他们这一边.还帮他们提供新的依据,他们稳操胜券。不料,C生的一个问题,又激起了新的波澜。
“我还是不认同A生的观点。老师补充的两则材料也仅是一家之言。从全文看,司马迁对李广抱着赞美、同情的态度,本列传的篇目是《李将军列传》而不是《李广列传》,而别的篇目往往是直呼其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文末的太史公论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广的敬仰之情。如果像A生认为的是表现李广的心胸狭隘,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爱不虚美,恶不毁功’,这不正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吗?’一生加以反驳。
“我看我们要仔细地再思考这一问题,‘霸陵尉醉,呵止广’。请大家注意,霸陵尉是在‘醉’的状态下,呵止李广的。这个‘醉’说明霸陵尉执法时自己并不是很清醒,霸陵尉本人并不能做到义正严词。这是不是司马迁用‘春秋笔法’在写李广,主要用意并不是体现李广自身的弱点或缺陷?”又有一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生举手。“老师,我们刚才的讨论仅仅止于对李广性格的分析,对李广这一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我们思考得不够。”
师表示认同,并提醒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
“‘呵止广’,从‘呵’中可以看出霸陵尉的态度蛮横,难怪李广会觉得自尊受伤。”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r斥责的语气里是赤裸裸的看不起,是对李广人生底线的挑衅。李广已经够悲催了,好容易从匈奴人手里死里逃生,却被判为‘当斩,赎为庶人’,一个本当横戈跃马,痛饮匈奴血的人现在只能在乡间和人喝喝酒。一个‘故’字戳中了李广心里的痛。”
“人走茶凉,‘故’字太伤人。虽说霸陵尉处于酒醉的状态,但酒后吐真言,見真情。如果霸陵尉不醉,也许措词会委婉些,但骨子里对李广的鄙夷轻视不会变。”
师引导深入:曾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广为什么得不到霸陵尉的尊敬?
“社会炎凉,只有身居高位者才有人尊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我觉得李广的处境跟当时司马迁的处境有点像,都是有罪之人,地位低下。”
“当时裙带之风盛行,卫青、霍去病都跟皇后卫子夫有关系,而且卫青、霍去病有私心,把立功的机会留给自己人,且汉武帝也不是很相信李广,说李广是‘数奇之命’,暗中告诫卫青、霍去病不要重用李广。可见,这不是靠才能打拼的社会。”
师总结:李广在斩杀霸陵尉后,立刻上书自陈谢罪。尽管汉武帝认为他无需“免冠徒跣,稽颡请罪”,且是将军立威的一种方式(《汉书·传·李广苏建传》),但其实汉武帝心中是有芥蒂的,试想,一个有罪之人,给你一个机会,结果你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公报私仇,换谁都会有想法。另外,透过这件事,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李广过于直率,不计后果,泄私-愤,的确不够光明磊落,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李广心胸狭窄、没有气度,甚至于认为这也是他终身难于封侯的原因之一。可是,如果细细咀嚼,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举动,我们会发现,霸陵尉之所以不可原谅,是因为霸陵尉嚣张的背后是整个凉薄的世道,是一个任人唯亲,不能举贤授能的时代。所以李广杀霸陵尉杀得干脆,司马迁写李广杀霸陵尉写得利落。李广发泄的不是对某一个人的不满,而是对整个社会不公不平不正的愤懑,司马迁又何尝不是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正如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的笔下,李广的遭际命运如此让人同情叹惜,又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声长叹?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由对李广性格粗浅的理解到对李广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及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甚至于抓住司马迁倾注于李广身上的情感,对《史记》中的“春秋笔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为主的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浪潮。然而,经过几年的研究涌现出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微课研发和学科知识特点拿捏不准,未能有效地研发出系列学科微课,从而出现了微课呈现知识碎片化、浅层化的态势。
请看《李将军列传》中“斩杀霸陵尉”: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李广为何要斩杀霸陵尉?”师抛出问题。
“说明李广小心眼,心胸狭窄。”A生脱口而出。
“说明李广的任侠气,大丈夫生于天地间,有恩必涌泉相报,有仇也是睚眦必报。我欣赏李广的这一举动。”B生说。
“我不同意B生的观点。汉代地方官吏考课非常严格,禁止夜行当然是霸陵尉的职责,就是小小的亭长也有职责的。这件事李广自己本身就有责任,他违反了当时宵禁的规定。”一生说。
“我也不同意B生的观点。‘至则而斩之’,霸陵尉连吭一声的机会都没有,我替霸陵尉叫屈。我觉得李广是公报私仇。”
“李广就不怕失掉人心,这简直是诱杀。这样会人人自危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我简直怀疑李广爱兵如子的真实性。”
师补充(投影):明人董份认为:“李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王漱石日韩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之,后安国为梁内史,台南家因肉袒谢,安国本善遇之,安国之器重于李广达矣。
认同A生观点的同学一下子兴奋起来,觉得老师都站在他们这一边.还帮他们提供新的依据,他们稳操胜券。不料,C生的一个问题,又激起了新的波澜。
“我还是不认同A生的观点。老师补充的两则材料也仅是一家之言。从全文看,司马迁对李广抱着赞美、同情的态度,本列传的篇目是《李将军列传》而不是《李广列传》,而别的篇目往往是直呼其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文末的太史公论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广的敬仰之情。如果像A生认为的是表现李广的心胸狭隘,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爱不虚美,恶不毁功’,这不正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吗?’一生加以反驳。
“我看我们要仔细地再思考这一问题,‘霸陵尉醉,呵止广’。请大家注意,霸陵尉是在‘醉’的状态下,呵止李广的。这个‘醉’说明霸陵尉执法时自己并不是很清醒,霸陵尉本人并不能做到义正严词。这是不是司马迁用‘春秋笔法’在写李广,主要用意并不是体现李广自身的弱点或缺陷?”又有一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生举手。“老师,我们刚才的讨论仅仅止于对李广性格的分析,对李广这一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我们思考得不够。”
师表示认同,并提醒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
“‘呵止广’,从‘呵’中可以看出霸陵尉的态度蛮横,难怪李广会觉得自尊受伤。”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r斥责的语气里是赤裸裸的看不起,是对李广人生底线的挑衅。李广已经够悲催了,好容易从匈奴人手里死里逃生,却被判为‘当斩,赎为庶人’,一个本当横戈跃马,痛饮匈奴血的人现在只能在乡间和人喝喝酒。一个‘故’字戳中了李广心里的痛。”
“人走茶凉,‘故’字太伤人。虽说霸陵尉处于酒醉的状态,但酒后吐真言,見真情。如果霸陵尉不醉,也许措词会委婉些,但骨子里对李广的鄙夷轻视不会变。”
师引导深入:曾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广为什么得不到霸陵尉的尊敬?
“社会炎凉,只有身居高位者才有人尊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我觉得李广的处境跟当时司马迁的处境有点像,都是有罪之人,地位低下。”
“当时裙带之风盛行,卫青、霍去病都跟皇后卫子夫有关系,而且卫青、霍去病有私心,把立功的机会留给自己人,且汉武帝也不是很相信李广,说李广是‘数奇之命’,暗中告诫卫青、霍去病不要重用李广。可见,这不是靠才能打拼的社会。”
师总结:李广在斩杀霸陵尉后,立刻上书自陈谢罪。尽管汉武帝认为他无需“免冠徒跣,稽颡请罪”,且是将军立威的一种方式(《汉书·传·李广苏建传》),但其实汉武帝心中是有芥蒂的,试想,一个有罪之人,给你一个机会,结果你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公报私仇,换谁都会有想法。另外,透过这件事,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李广过于直率,不计后果,泄私-愤,的确不够光明磊落,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李广心胸狭窄、没有气度,甚至于认为这也是他终身难于封侯的原因之一。可是,如果细细咀嚼,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举动,我们会发现,霸陵尉之所以不可原谅,是因为霸陵尉嚣张的背后是整个凉薄的世道,是一个任人唯亲,不能举贤授能的时代。所以李广杀霸陵尉杀得干脆,司马迁写李广杀霸陵尉写得利落。李广发泄的不是对某一个人的不满,而是对整个社会不公不平不正的愤懑,司马迁又何尝不是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正如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的笔下,李广的遭际命运如此让人同情叹惜,又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声长叹?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由对李广性格粗浅的理解到对李广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及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甚至于抓住司马迁倾注于李广身上的情感,对《史记》中的“春秋笔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为主的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浪潮。然而,经过几年的研究涌现出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微课研发和学科知识特点拿捏不准,未能有效地研发出系列学科微课,从而出现了微课呈现知识碎片化、浅层化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