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何斩杀霸陵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将军列传》是苏教版选读教材《史记》中的一篇自读篇目,有趣的是大家几乎都把它作为讲读篇目处理,这也不难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的英武神勇的形象早已深种在人们的心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又使多少命途多舛的人流下同情之泪:更何况,这篇文章故事性强,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处理文本内容时,更多的人喜欢探讨“李广之死”,而对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情节轻轻带过。“于无疑处有疑”,要想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必须引导学生在看似无疑的地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请看《李将军列传》中“斩杀霸陵尉”: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李广为何要斩杀霸陵尉?”师抛出问题。
  “说明李广小心眼,心胸狭窄。”A生脱口而出。
  “说明李广的任侠气,大丈夫生于天地间,有恩必涌泉相报,有仇也是睚眦必报。我欣赏李广的这一举动。”B生说。
  “我不同意B生的观点。汉代地方官吏考课非常严格,禁止夜行当然是霸陵尉的职责,就是小小的亭长也有职责的。这件事李广自己本身就有责任,他违反了当时宵禁的规定。”一生说。
  “我也不同意B生的观点。‘至则而斩之’,霸陵尉连吭一声的机会都没有,我替霸陵尉叫屈。我觉得李广是公报私仇。”
  “李广就不怕失掉人心,这简直是诱杀。这样会人人自危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我简直怀疑李广爱兵如子的真实性。”
  师补充(投影):明人董份认为:“李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王漱石日韩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之,后安国为梁内史,台南家因肉袒谢,安国本善遇之,安国之器重于李广达矣。
  认同A生观点的同学一下子兴奋起来,觉得老师都站在他们这一边.还帮他们提供新的依据,他们稳操胜券。不料,C生的一个问题,又激起了新的波澜。
  “我还是不认同A生的观点。老师补充的两则材料也仅是一家之言。从全文看,司马迁对李广抱着赞美、同情的态度,本列传的篇目是《李将军列传》而不是《李广列传》,而别的篇目往往是直呼其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文末的太史公论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广的敬仰之情。如果像A生认为的是表现李广的心胸狭隘,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爱不虚美,恶不毁功’,这不正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吗?’一生加以反驳。
  “我看我们要仔细地再思考这一问题,‘霸陵尉醉,呵止广’。请大家注意,霸陵尉是在‘醉’的状态下,呵止李广的。这个‘醉’说明霸陵尉执法时自己并不是很清醒,霸陵尉本人并不能做到义正严词。这是不是司马迁用‘春秋笔法’在写李广,主要用意并不是体现李广自身的弱点或缺陷?”又有一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生举手。“老师,我们刚才的讨论仅仅止于对李广性格的分析,对李广这一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我们思考得不够。”
  师表示认同,并提醒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
  “‘呵止广’,从‘呵’中可以看出霸陵尉的态度蛮横,难怪李广会觉得自尊受伤。”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尔r斥责的语气里是赤裸裸的看不起,是对李广人生底线的挑衅。李广已经够悲催了,好容易从匈奴人手里死里逃生,却被判为‘当斩,赎为庶人’,一个本当横戈跃马,痛饮匈奴血的人现在只能在乡间和人喝喝酒。一个‘故’字戳中了李广心里的痛。”
  “人走茶凉,‘故’字太伤人。虽说霸陵尉处于酒醉的状态,但酒后吐真言,見真情。如果霸陵尉不醉,也许措词会委婉些,但骨子里对李广的鄙夷轻视不会变。”
  师引导深入:曾立下赫赫战功的李广为什么得不到霸陵尉的尊敬?
  “社会炎凉,只有身居高位者才有人尊敬。”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我觉得李广的处境跟当时司马迁的处境有点像,都是有罪之人,地位低下。”
  “当时裙带之风盛行,卫青、霍去病都跟皇后卫子夫有关系,而且卫青、霍去病有私心,把立功的机会留给自己人,且汉武帝也不是很相信李广,说李广是‘数奇之命’,暗中告诫卫青、霍去病不要重用李广。可见,这不是靠才能打拼的社会。”
  师总结:李广在斩杀霸陵尉后,立刻上书自陈谢罪。尽管汉武帝认为他无需“免冠徒跣,稽颡请罪”,且是将军立威的一种方式(《汉书·传·李广苏建传》),但其实汉武帝心中是有芥蒂的,试想,一个有罪之人,给你一个机会,结果你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公报私仇,换谁都会有想法。另外,透过这件事,我们多多少少可以看出李广过于直率,不计后果,泄私-愤,的确不够光明磊落,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李广心胸狭窄、没有气度,甚至于认为这也是他终身难于封侯的原因之一。可是,如果细细咀嚼,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举动,我们会发现,霸陵尉之所以不可原谅,是因为霸陵尉嚣张的背后是整个凉薄的世道,是一个任人唯亲,不能举贤授能的时代。所以李广杀霸陵尉杀得干脆,司马迁写李广杀霸陵尉写得利落。李广发泄的不是对某一个人的不满,而是对整个社会不公不平不正的愤懑,司马迁又何尝不是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正如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在他的笔下,李广的遭际命运如此让人同情叹惜,又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一声长叹?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由对李广性格粗浅的理解到对李广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及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甚至于抓住司马迁倾注于李广身上的情感,对《史记》中的“春秋笔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为主的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实践浪潮。然而,经过几年的研究涌现出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微课研发和学科知识特点拿捏不准,未能有效地研发出系列学科微课,从而出现了微课呈现知识碎片化、浅层化的态势。
其他文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任何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和心理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即只有当外部信息与阅读主体的已有心理图式相通时,才能构建起新的知识。因此,要使教学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做到下面三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合理。  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就是课前对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被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所影响甚至取代。但是旧的传统的事物不能全盘否定,新的流行的事物也不能一味的全部接受。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喜欢新的,就把传统的全部丢掉。  所谓的“传统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一师、一板、一嗓”,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一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有情感美、语言美、情境美等等,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对学生的情操和人格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情境教学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课堂上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情趣。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质兼
在高中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能够提升高中写作教学的效率,便需要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写作教学的目标采取个陛化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使学生掌握独特的写作技巧。  一、指导学生用自由之笔。让作文立意高、深、远  作文立意即是合理的确定写作主题。作文立意是否能够达到高、深、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质量。要让学生的作文立
高中语文教材受篇幅限制,优秀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只能以节选的形式进入教材。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沈从文代表作的《边城》,其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丰富而复杂,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质,这种特质的解读本身就有很大的空间,这为该文的教学处理带来了很多困惑。  一、寻找知识的空白点  相较于2003年人教版教科书曾编选十三至十五章,本次使用的新教材编选三至六章,对照阅读两个版本的节选内容,不难发现,换选后现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语文较差的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有的爱劳动,有的喜欢体育运动,有的擅长文艺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可以迁移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看到这些学生的长处,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这些活动,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慢慢地把他们的这些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一、将网络视频转化为语文课外学习的课程资源,创造“兴趣迁移”的条件,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迁移  
一、教参关于《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解说  在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这部戏剧的戏剧冲突这样解释“课文一共有两场矛盾冲突,第一场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第二场主要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对于这两种冲突的实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种认为冲突的实质是大家庭内部的罪恶。”  对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教师用书也定位
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由智力因素系统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共同组成的。一般来讲,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差异,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出现差异。其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下面谈谈我在带班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经验。  一、春风化雨,包容学生的差异  尊重和包容学生差异,这是进行情感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情感教学的基点是热爱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好。  学
当前,学生的阅读时间逐渐减少,学生普遍抱怨阅读的文本太深奥,太单调,教师则抱怨自己的读解无法取得与学生的共鸣。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由德国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实,这里所说的“阅读期待”就是指“期待视野”。下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