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不能弃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aya09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被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所影响甚至取代。但是旧的传统的事物不能全盘否定,新的流行的事物也不能一味的全部接受。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喜欢新的,就把传统的全部丢掉。
  所谓的“传统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一师、一板、一嗓”,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一群整齐就坐的学生,教师以黑板、粉笔和嗓门为媒介传播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下,教师起绝对的主导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所需传授的知识点,准备好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过程,从开课导入到结课小结,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引导来接受和整合知识的。对于一些从教时间较长、年龄相对较大、接受新事物较困难的教师来说,他们更多时候愿意选择这种“经济实惠”的教学手段。
  所谓的“新型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课件、音乐影视片段等多种媒体资料来进行教学的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那些被使用的“多媒体”成为了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角。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刚刚走出高校加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喜欢使用甚至可以说是依赖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根据以上描述,“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似乎在授课形式和传授的知识面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很多时候,是否使用“新型教学手段”被认定为评判一个课堂教学过程成功与否的度量尺。那么,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过很多次的“对比教学”,也就是在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其结果是不同的。
  比如,在讲授高中语文课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时候,我在一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仅凭教师的口头描述来让学生们想象“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点缀的荷花、如水的月光、稀疏的倩影、烟雾一般的树色……”这些词语时,学生反馈说对于这些优美的词语,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肯定是表现一些很有意境的场景,但就是觉得光靠凭空的想象不能完全体会它们的美。因此,全文讲授完毕,学生也无法理解作者“淡喜淡忧”的心情。
  于是,在对二班进行授课之前,我准备了完整的课件和优美的音乐。在讲授此文时,都是运用课件来讲解相应的优美的句子,其中,有关荷塘中荷叶、荷花、月色等的精美图片深深吸引着学生,帮助他们理解了重点句子、段落。讲解过程中,当讲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的时候,我在教室里洒了一点味道清淡的香水,并且播放了悠远的纯音乐,让学生感受听觉和嗅觉之间是如何相通的,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结果表明,二班的学生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这种写景、抒情手法的掌握情况要胜过一班。
  那么,是不是“新型教学手段”就胜过了“传统教学手段”呢?
  再比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文言文名篇《师说》的时候,在二班从第一课时开始到第三课时结束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了“说”这种文体、古文运动、作者韩愈的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并且通过播放朗读示范带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在课件中出示了该课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在最后小结课时中,还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尊师重教的小故事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整节课讲授完毕,我自认为非常满意,无论从知识点的总结还是相关知识的延伸上都觉得做得很好。
  相同的课文,在一班我采用了“传统教学手段”。从导入课开始就是根据课件的内容来进行讲授,所不同的是,传播媒介换成了教师的嗓门和黑板。在熟读课文环节,我亲自进行了示范朗读,并且带领学生一遍遍,以段为单位熟悉课文。在理解课文环节,我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当遇到需要掌握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时都在黑板上讲解批注。在小结课时,以我口头讲述的方式帮学生引申了知识。与之前对二班采取的教学手段相比,我觉得在一班的教学过程是不理想的。
  但是,当“课堂测验”结果出来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一班比采用“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二班,无论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都更胜一筹。
  根据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似乎很难得出一个结论,到底哪一种教学手段更好?作为奋战在教育前线的教师,到底该沿袭“传统”还是该开拓创新呢?答案其实很明显,那就是“既要喜新也不要弃旧”。
  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直接向他们传授知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语文这一学科,涉及到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时候,我们可以适时的选择一些“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而当遇到诸如文言文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必须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督促学生记住这些知识。
  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引领者,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应该做到“喜新不弃旧”。不要死板拘泥于“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要过分依赖于“新型教学手段”,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多种教学手段的融会贯通。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
  作者单位:云南腾冲市益群中学。
其他文献
作品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展现,透过文学表象,可以窥见作者的性格特征。下面就几首诗词展开分析,从作品来看人品,同时引领学生用此方法去分析古代诗词及其作者,用作者与作品互相印证。  一、大气豪迈的诗词必是有雄才大略之人的作品  大气之人,其眼界是开阔的,其志向是宏远的,其气势是豪迈的。在他的行为做事上,往往大气磅礴,气势恢弘。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现代教学媒体给传统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传统的作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模式为作文教学服务,使作文教学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与尝试非常必要。  一、Web同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1.web同步教学模式的特点  Web同步教学模式主要以Web即网页为作文教学环境。网页是一种基
教学的本真是什么?教育应该富有一种文化影响力,不仅能关注学生的今天,更能影响学生的明天。也就是说,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真正关注到了教学的本真。核心素养内涵非常丰富,本人特别关注到其中解决问题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方面,联想到现在作文教学中为了高分而墨守成规的僵化教学,在此以记叙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写作时常常抱怨没有什么可写,不知写什么,于是胡编乱造、百度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老师当务之急是要教他们如何选材。有人说自由写作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但自由并不是放任,必须加强作文写作指导。现就自由写作之——选材,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选材要积极向上,贴近生活  所选材料应积极向上,有生活气息。如打球、骑车、游泳、登山运动类的;看书、下棋、学琴学习类的;邻里之间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领学生透过“纸上的话”看到“纸的背面”的过程,只有在课文的美点、细节、矛盾、留白等关键处不断咂摸、品味,才能让“纸的背面”凸显出来;也只有这样的反复咀嚼、揣摩,才能发现自我精神的倒影,品出语文的味道。  一、于美妙处驻足,品出字里行间的芬芳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课堂教学成功、有效。  怎样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判断的标准是:教学后学生能理解课本内容,能掌握知识要点,并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要想学的有效,就要教的有效,这就离不开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了。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小学德育教育,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中,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切入点,抓住时机,多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会呈现出别样的魅力,我们的学生也会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记得,我曾经上过一篇叫《去年的树》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在
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苏教版的教材将“师道”解释为“从师学习的道理”,整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师学习的道理已经很久都不流传了”。笔者对此颇为疑惑,难道在科举制度已经成熟的唐代,读书人都不愿从师,甚至耻于从师了吗?  要判断“师道不传”的真伪,我以为首先要关注的是韩愈创作《师说》的时代背景。  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第二年春(80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任何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和心理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即只有当外部信息与阅读主体的已有心理图式相通时,才能构建起新的知识。因此,要使教学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做到下面三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合理。  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就是课前对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