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教育贵无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由智力因素系统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共同组成的。一般来讲,多数学生的智力因素并无明显差异,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出现差异。其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下面谈谈我在带班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经验。
  一、春风化雨,包容学生的差异
  尊重和包容学生差异,这是进行情感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情感教学的基点是热爱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好。
  学生的智商有差异,但这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布卢姆的实验证明:除了百分之一、二的天才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缺陷儿童之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多大差异。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学好,学生也应对学习有自信。当然,由于学习外在条件和自身基础的不同,在某一阶段也会呈现出差异,但这不能作为“他们是学不上去的”根据,而应把这“差异”看成教师进行情感教学的一种条件。教师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态度、方法是否适合于这些所谓“差异学生”的心理成长,对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真诚帮助。
  学生的个性有差异,但这不能成为歧视某些学生的借口。班主任要用欣赏的眼光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毕竟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来一个百花齐放,岂不更美?尤其是要包容那些经常犯错误的个性强的学生。简单粗暴的责骂、鄙视和讽刺只会把他们往错误的悬崖上推,只有充分的包容、尊重和理解才能使他们容易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把每一次犯错当成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机会,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二、润物无声,关爱学生的一切
  关爱,这是教育的温馨与“人性化”所在。老师与学生,如果仅仅止于传授学科知识,则这种关系是冷漠的,久而久之,心与心之间就会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墙。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老师对学生予以关爱,那将是学生享受的来自血缘关系以外的第一缕温情,是学生走上社会前懂得关心帮助的最初起源。
  关爱学生,要做到体察入微。师生要多些互相交流的机会,用心去倾听学生,尤其是差生,让学生谈他的苦恼,所面临的困难,听他的想法,尽量开导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尽量为其解决实际难题。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差生更要时刻关注,对于他们的每一点情绪行为的变化都要及时关注,体察入微,并且要巧妙迅速找到关爱的切入点,把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班主任乃至集体的温暖。
  关爱学生,要做到无微不至。对差生的关爱不光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身心健康。每天要关注学生的饮食,询问能不能吃饱;天冷了,要关注学生的冷暖叮嘱学生添加衣服;办公桌的抽屉里准备几盒常用药,以备不时之需。这看似平常简单的小事,却能使差生深深地感到班主任的爱意,对于他们的转化起到了润物无声却又催人进步的效果。
  三、情感无限,引导学生的转变
  差生在班集体中往往自感抬不起头来,意志消沉,怕提旧事,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要做好他们的工作,一定要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激励、少批评。与这些学生应多采用对话式的方法,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挖掘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闪光点,加以赞扬。也许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期许的眼神就能让学生奋发图强,从此转变。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指出努力方向,以情感人,引导他们寻找进取的途径。
  另外,班主任还要以无限的情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深入剖析自己,找到自己“差”在何处,怎样择其“差”处而改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要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严爱结合,使他们逐步摆脱自身的毛病,与大家共同进步。
  四、水到渠成,创造转化的机会
  如何将客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能力呢?“参与”是关键。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实现可喜的“转化”。差生们之所以不能“转化”,是因为我们对学生教育用情不够专,对情感教育促进学习作用认识不够深,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不够全面,因而教学活动往往呈现出无的放矢状态。但创造让学生参与的机会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基础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学生“参与”了学习,虽然不一定能学好,但说明他已具备学习的意愿。此时,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正确率、得分率是否高,而应是它的方法是否正确。如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就朝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前进了一步。在教学中应将方法的传授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他们的情况授课,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克服满堂灌。学习中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活跃学生思维,反过来又能促进“参与”,形成良性循环。
  对差生进行转化教育,家庭教育不可忽视。所以,班主任还要想方设法,与家长进行情感的沟通,创造让家庭教育参与转化的机会。但沟通一定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受审”,最好以家访、电话等方式,还要以礼相待,尊重家长。对于学生的小问题能处理的及时处理,需要和家长沟通的及时沟通,大多数的时候我都会和家长电话联系,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麻烦家长到学校来。只有你设身处地的为家长着想,将心比心,以情动人,这样家长才能配合你实施的转化,最终实现转化差生,实现集体共同进步的目标。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小学德育教育,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中,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切入点,抓住时机,多渗透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会呈现出别样的魅力,我们的学生也会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记得,我曾经上过一篇叫《去年的树》的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在
韩愈在《师说》中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苏教版的教材将“师道”解释为“从师学习的道理”,整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师学习的道理已经很久都不流传了”。笔者对此颇为疑惑,难道在科举制度已经成熟的唐代,读书人都不愿从师,甚至耻于从师了吗?  要判断“师道不传”的真伪,我以为首先要关注的是韩愈创作《师说》的时代背景。  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第二年春(80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任何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和心理的积累基础上建立的,即只有当外部信息与阅读主体的已有心理图式相通时,才能构建起新的知识。因此,要使教学得到最大的效益,就要优化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做到下面三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恰当、教学方法合理。  一、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就是课前对
“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正在被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所影响甚至取代。但是旧的传统的事物不能全盘否定,新的流行的事物也不能一味的全部接受。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喜欢新的,就把传统的全部丢掉。  所谓的“传统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一师、一板、一嗓”,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一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有情感美、语言美、情境美等等,它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对学生的情操和人格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情境教学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活动为途径,以生活为源泉。课堂上创设有“语文味”的情境,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和审美的情趣。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质兼
在高中写作教学过程中,老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能够提升高中写作教学的效率,便需要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写作教学的目标采取个陛化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使学生掌握独特的写作技巧。  一、指导学生用自由之笔。让作文立意高、深、远  作文立意即是合理的确定写作主题。作文立意是否能够达到高、深、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质量。要让学生的作文立
高中语文教材受篇幅限制,优秀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只能以节选的形式进入教材。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沈从文代表作的《边城》,其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丰富而复杂,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质,这种特质的解读本身就有很大的空间,这为该文的教学处理带来了很多困惑。  一、寻找知识的空白点  相较于2003年人教版教科书曾编选十三至十五章,本次使用的新教材编选三至六章,对照阅读两个版本的节选内容,不难发现,换选后现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语文较差的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有的爱劳动,有的喜欢体育运动,有的擅长文艺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可以迁移的。因此,教师不仅要看到这些学生的长处,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这些活动,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慢慢地把他们的这些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一、将网络视频转化为语文课外学习的课程资源,创造“兴趣迁移”的条件,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迁移  
一、教参关于《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解说  在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这部戏剧的戏剧冲突这样解释“课文一共有两场矛盾冲突,第一场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第二场主要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对于这两种冲突的实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种认为冲突的实质是大家庭内部的罪恶。”  对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教师用书也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