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古今中外有识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给学生套上了无形的镣铐。新课改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于一句一句地教学生朗读,这个词应该读得重一点,那句话应该读得慢一些等。这样教的结果是“一千个读者,只画得出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体验变成了老师的体验。我们是否该反思——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把握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就省去了查字典解决字词的“小麻烦”,更省去了分析内容、把握感情的“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洋洋洒洒,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未有感悟,形神兼备也就成了无稽之谈。针对这些问题,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感悟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个体、文本、作者的心灵交融,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观察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独特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学生所走的不再是唯一的一条路,而可能是多条路,有的虽然是崎岖蜿蜒之路,但可贵的是他们所走的是自己的路,而且是自己一步一步踏过来的。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求异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众所周知,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来自质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在教《将相和》一课时,我是以课堂辩论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的。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蔺相如会不会和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否打成了1∶1?特别是蔺相如到底是不是如廉颇所说的“凭一张嘴”?这一系列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是众说纷纭,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喋喋不休”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体验是真切的。
  鼓励学生驳问,尊重学生理解。小学生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个“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对教师大胆提出疑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相机指导。如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在探究“吴王听了少年《螳螂捕蝉》的故事后,为什么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一问题时,我用媒体出示了《春秋列国形势图》,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形势的分析,认为吴国攻打楚国就像螳螂捕蝉,其他的国家就会如一群黄雀一样围攻吴国,结果是“吴国”变成“无国”。而有位学生却站起来像军师一样指着形势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刚才同学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家请看当时的地图,秦国、燕国、晋国等国离吴国非常之远,他们未必会舍近求远,通通不远万里攻打吴国。假如我是他们的大王,我绝不会去攻打吴国,而是乘虚而入,攻打那些离自己较近却已派兵攻打吴国的国家……这样的结果可能不是吴国变成“无国”,而是天下大乱,因此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岂不正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才出现的一片彩虹?因此,教师绝不该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设好的圈内打转,而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当然,学生在大胆创新的尝试中也可能出现理解失误或思路不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不必大惊小怪,应当在肯定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同时引导其思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创造中的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刮目相看。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苏教版第十一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是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教学中,我注重了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中的运用,首先对学生进行先期培训,掌握如何搜集、下载、整合网上的信息。其次把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收集,来完成金字塔一些景点的介绍和名称的由来,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然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最后展示学习成果。通过实践,他们收集了大量有关金字塔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找到许多有关金字塔的网站。学生能从上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就金字塔的建造找出了各种说法,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各种说法谈了自己的见解。有的通过上网查阅,还找出不少书本上未列出的资料,并下载了文本对此资料进行的详细描述。有的研究了金字塔的典故和一些相关人物。同学们不但在网上查阅到与金字塔有关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还了解到有不少诗文对金字塔进行的描述,诗文之间,既有对金字塔建设的记录,也有对此旷世之作的赞叹;有对它所受摧残的哀戚描述,也有对它青春再现的欢欣赞颂。读来如临其境,掩卷良久,其情其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魂牵梦萦,神游不归。甚至还有的研究金字塔的旅游路线。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在漫漫的课改之路上,让我们一起探索,探索一片属于学生畅想的天空吧!■
其他文献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坚信也应该坚持的理念,就是真正实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给学生阅读能力与文法研究之外的生活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沟通的能力。  一、活动课主题的特点和确定  1.活动主题的特点  主题制约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构思和素材的选取以及相关活动任务的选择,主题思想就是将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组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讲,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范读  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读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身临其境。教师示范朗读,展现朗读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教授《纪念刘和珍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会觉得文章晦涩难懂。相反,教师应
作为我国法定货币,人民币是国家经济主权的象征,代表着国家信誉,也是中华文化和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1948年12月1日,我国人民币的发行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货币乱象,第一至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已经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死角”。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展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提高教
琉璃,亦作“瑠璃”,其色泽光润,流云益彩。中国古代起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所以琉璃是一种工艺过程,而不是一
不久前,记者有机会到福建德化走访陶瓷艺术。坐落街头的一尊大型瓷雕“渡海观音”,使人惊叹“中国白”瓷质的魅力。该大型瓷雕“渡海观音”,坯体高度7.5米,由137块部件组成,
目的评价人上皮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高渗透压反应的表达特性.方法在正常渗透压的培养液中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然后在4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40、60、80和100 mm
目的观察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 U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后诱导产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情况.方法以16只新西兰兔作为实验动物,所有右眼内注入1 U纤溶酶,按设定的4个观察时间点随机分为4组,通过临床肉眼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考察药物注入后诱导形成PVD的情况以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结果玻璃体腔内注入1 U纤溶酶后15 min~3 d,药物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