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探究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讲,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范读
  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读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身临其境。教师示范朗读,展现朗读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教授《纪念刘和珍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会觉得文章晦涩难懂。相反,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出体现文章脉络的语句作为线索,然后进行朗读示范。文章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一句,教师的朗读语速要缓慢,声音要低沉,要表现出对刘和珍君的痛惜和哀悼之情,因为作者在此刻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是悲哀的。在朗读“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时,节奏要急促,声音要低沉有力,要体现出愤怒,因为在这两句中,体现的是作者对反动派和流言家的深恶痛绝。在朗读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以及“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时候,节奏要由缓到急,声音由低到高,因为这两句表达的对象是“忘却的救世主”,作者想要提醒他们不能忘记烈士的牺牲,想要唤醒民众,激励猛士继续奋然前行。
  二、精练朗读
  对那些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美读”,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真实情感,根据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出激昂澎湃或者委婉恬静。然而让学生真正读出情感并不简单,教师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技巧,在朗读指导的时候能够课课不同,每篇都有亮点。
  比如,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其中一个学习重点是能体会作者的激情,朗读重点在10~14自然段和18~25自然段。在第一片段朗读时,利用排比句读出豪气冲天和正义逼人的气势。后一个片段朗读时,需要注入细腻的情感,读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三、理解朗读
  朗读的最高要求就是读出理解。在朗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在初读时就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喜爱清幽恬静之情。再次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深层次理解。描写荷塘和月色的段落,注意当中的通感、拟人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还有动词、叠词等一系列词语的运用,进而感受作者所描写的荷塘与月色的宁静、朦胧。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再次朗读之后,提出相关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会心情不宁静?为什么要置身于这美丽的夜色之中呢?第三次朗读激发学生联想,这次朗读中揣摩作者心情不宁静暗含的深意,进而深入理解文章,挖掘出作者的复杂情思。在这样反复朗读中,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文章,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四、小组合作朗读
  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合作朗读。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和促进,通过积极朗读的学生带动不愿朗读、不敢朗读的学生,小组合作朗读相比单纯分组朗读更注重目的性和整体性。比如在朗读《雨巷》时,教师让各个小组先在组内合作朗读练习,每个小组会商量出本组采用的朗读方式,比如有些是全体组员齐读的,有些组组员每人读一小节,有些组部分组员朗读,其他组员表演,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使朗读教学更加高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朗读机会,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探究性。
  五、配乐情境朗读
  教师在所朗读文章的感情基调基础上,引入合适的音乐,可以给学生创造出合适的朗读情境和氛围,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章。当然,不同的文学体裁,不同的内容,感情基调当然也就不同,所以要选取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情境设置。
  比如《再别康桥》,这是离别诗,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哀愁的,所以绝不能选择欢快的曲子,可以选择蔡琴的同名歌曲《再别康桥》的伴奏创设离别哀愁的情境,学生在曲调中能明显体会到愁绪。又比如在朗读《荆轲刺秦王》的重点片段“易水诀别”时,就可以选用《英雄的黎明》,创设雄浑悲壮的氛围,学生会更好地朗读,并理解到荆轲那舍身忘死的精神。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基调,自己找出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这样既很好地理解了文章,也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多种朗读方式结合
  在朗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是很多的,比如齐读、自由朗读、指名读和分角色朗读等。齐读就是全班一起朗读;自由朗读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朗读;指名读就是教师指出哪个学生进行单独朗读;分角色朗读就是教师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给学生分配角色,然后进行朗读。教师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用一种朗读方式,必然单调无趣,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热情。比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就可以先自由朗读,然后男女分别朗读,最后全班齐读。
  总而言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更好地理解文本。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741000)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中,把新课程改革理念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定能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    英语是一门技能型课程,要学好英语,关键是多练、多实践。而语言实践是离不开情景的。如果没有多媒体,英语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一种情景,然后让学生在这种假想的语言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对阅读材料提不起兴趣,对文本的解读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随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教师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忽略学生的主体认知,对塑造学生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低下。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目的测定智杞颗粒中牛磺酸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Kromasil C18(4.6mm×200mm,5μm);流动相:30mM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7.0)-乙腈(85:15);检测波长:360nm;柱温:30℃;流速:1mL/min
艾青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使文学作品充满神奇魅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力的作品,就像万里无云的蓝天,干涸溪水的高山,不是内容枯燥乏味、文辞粗糙,就是手法单调呆板
高中语文教学总是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放在平常给学生阅读,学生往往爱不释手,全身投入,但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学生的兴趣却会大大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太过呆板,只是填鸭式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失掉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那么,如何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呢?  一、营造情境,融情入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人与作者沟通的过程,学生
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坚信也应该坚持的理念,就是真正实现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给学生阅读能力与文法研究之外的生活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沟通的能力。  一、活动课主题的特点和确定  1.活动主题的特点  主题制约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体构思和素材的选取以及相关活动任务的选择,主题思想就是将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组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