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经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后MRI表现与排便功能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经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且当前年龄大于3岁的无脊髓发育畸形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MRI图像。42例患儿的中位年龄为4岁(3~16岁),接受手术时中位年龄为5个月(3个月~13岁),接受MRI扫描的中位时间为术后3个月(2~5个月)。MRI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直肠肛管与高位横纹肌复合体及低位横纹肌复合体的位置关系、肛管直肠角、直肠最大径、直肠肛管与横纹肌复合体间有无脂肪疝入、盆底肌肉发育情况等。统计分析不同MRI影像特征在不同排便功能指数(包括自主控便、污粪、便秘及排便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直肠肛管与高位横纹肌复合体中心的位置关系在不同的自主控便、污粪及排便功能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直肠角在不同的自主控便、污粪、便秘及排便功能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肛管与低位SMC中的位置关系、直肠最大径、盆底相关肌肉的发育情况、直肠肛管与SMC间有无脂肪疝入等在不同的自主控便、污粪、便秘及排便功能分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后MRI检查显示直肠肛管偏离高位横纹肌复合体提示患儿预后不良,而盆底肌肉发育良好并不足以保证术后排便功能良好;术后MRI图像所测得肛管直肠角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