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yu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教授学生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很重要,小学高年級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现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许多学生不爱思考,不爱提问题,经常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出错,对自身缺乏反思意识。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一、研读教材,为思维习惯养成提供保障
  教师在上课前,应该仔细研读教参,在网络平台上搜集资料,在教研组中研究重点,突破难点,做到在教学前已经心中有数,上课时才能把控全局。教师更应该了解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有结构性认识,为学生的课堂思维做充足准备。
  在上《字母表示数》这课时,教师围绕“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放手让学生去表示很多个三角形所需要的小棒根数。当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时,则小棒根数为3a;用图形△表示三角形个数,则△×3表示小棒根数;用许多表示三角形个数,则三角形个数乘以3表示小棒根数,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虽然都能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用字母表示看起来更加简便,这就是数学的简洁之美。总之,教师要把知识本质把握住,做到心中有数,为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供保障。
  二、设计有效问题,为思维习惯养成搭建平台
  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场所,老师的思维深度影响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一堂好的数学课,要把足够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思维习惯的形成。
  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课中,笔者考虑到:如果学生通过观察多边形内钉子数不变时,边上钉子数与多边形的面积的关系,就类似于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虽比较简单,但是要表达清楚算式的含义并不容易,这也导致学生缺乏研究问题的思路。因此,笔者通过观察书上的3个多边形,让学生感到确实找不出边上钉子数、边内钉子数与多边形面积的关系,继而追问:为什么研究不下去了?你在哪里遇到问题了?教师尝试让学生说说看,这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边上和边内的钉子数这两个因素同时对多边形面积有影响,一起研究很难找到规律,因此学生自然而然提出:应该分开研究。所以要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探索,找到合适的探索线索,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
  三、培养学生反思思维习惯的策略
  (一)建立错题档案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做错题的时候,而学习是一个争取做对的过程,教师若鼓励孩子养成了“整理错题”的习惯,那么这些错误将会变成宝贵的经验。
  错误是反思思维的源泉。我让每位同学准备一本错题集,对每天做错的数学题进行整理。如果没有错题,可以把老师说的重点题或者班上普遍错的题目整理记录下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写出正确的过程,反复几次从而降低这类题型出错的概率。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分析错题,经常翻阅错题集,提高正确的审题意识和解题能力,培养他们的反思性思维习惯。
  那么,如何整理错题呢?
  首先,要让学生准备一本厚点的本子,他们可以自己在封面上进行设计,这将是自己的收藏。
  其次,用黑笔抄写题目,用铅笔把当时错的过程写一遍,再用红笔把错误的地方圈出来,并在旁边批注错误的原因。
  最后,用铅笔把正确的过程清晰地写一遍,并用红笔在下方写出注意点,这样就能提高孩子深入复习的能力。
  根据“遗忘曲线”,我们知道,当天的错题应该当天进行复习整理,如果留到第二天,效果会很差,甚至有的学生会遗忘正确的解题过程。整理错题不仅能使学生理厘清思路,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对这类题型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体系。
  (二)绘制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
  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教给孩子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每个单元结束教师会利用整理与练习的两节课进行归类。但是学生自身缺少整体观念,不会类比、分层,所以有些同学会出现前教后忘、不会举一反三的情况,更缺少思维力。思维导图就是把零碎的、复杂多样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人一目了然,内容清晰可见。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复习课时,就可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将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整合在一起,根据各自的分类标准进行绘制,可以按照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周长、面积、特征进行分类。当学生完成作品时,对平面图形的架构也印在了他的记忆深处,提高了其思维能力。
  学生介绍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点评,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在绘制中得到提升,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一个好的问题,具有深度和广度,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不能只是提出一连串机械重复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也应该具有开放性,避免重复、单调,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提高其思维能力。
  比如,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个三角形,问需要几根小棒。学生自然回答3根,紧接着教师打破常规,不再问2个、3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了,而是出示(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各种科学小知识进行质疑探究,培养其质疑能力,让其带着质疑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从而提高其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而质疑能力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探究活动需受质疑的推动才能向真理靠近,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质疑能力,让其基于推理和证
现阶段,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内容重点之一,在新新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势在必行。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在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信息技术近年来得到了的充分的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而信息技术的发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过:“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返璞归真。”这和我们学校的“高效课堂”不谋而合。我们在教学语文课时,必须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简单的教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强化阅读教学,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批注式阅读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技巧引导、抓住时机、敢于质疑这几个方面,指导小学生学会批注式阅读,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动手动脑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历来是被文化大家所推崇的良好的阅读方法。
目的观察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兰索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84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甲硝唑、阿莫西
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STEM课程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四门学科内容融合形成有机整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科学课《我的保温盒》,为什么确定为“我的保温盒”?关键是“我的”,这是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