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不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下进行学习,其理解力、接受力提高20%—40%,记忆力提高1.5—2倍。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老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可以选择以下时机激趣。
  
  一、在导入新课之时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成功了一半。一堂课的关键是开头,也就是导入新课之时,好的开头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选择这个时机激趣,好比散文笔法中的“凤头”,鲜艳美丽,让人倾心。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内容时,我利用故事导入法激趣。悦耳的钟声响起,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我讲“少年分粟子”的故事:有一位少年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每天早晨,他给小猴4个粟子吃,小猴很高兴。到了晚上,少年再给小猴3个栗子,可小猴气愤极了,坚决不吃。它想不通:为什么晚上比早晨少一个栗子呢?这个少年希望小猴天天开心,可他又没有更多的粟子。于是他改为早上给小猴3个粟子,晚上给4个。小猴发现每天晚上都比早晨多吃了1个粟子,高兴极了,乐的嘴都合不拢了,少年也乐呵呵地笑了。接着我问:“同学们,少年最后为什么也笑了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短短几分钟,就把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很快呈现出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
  
  二、在学生精神疲惫之时激趣
  
  当课堂教学过半时,学生往往精神疲惫,神经容易进入抑制状态,此时老师可选择这一时机激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产生良好的课堂效应。有一次下午上课时因天气异常闷热,学生精神委顿,不能专心听讲。由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圆周率有关,于是我告诉大家“π”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数值很难记忆,但我国有一位科学家,虽已高龄,却仍能准确背出π值小数部分前一百多位的数值。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3.14159”,要求学生在一秒钟内记住这个与π有关的数,并说一说记忆方法。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但总结不出记忆方法,纷纷向我求教。于是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山巅一寺一壶酒”九个字,简单地介绍了“谐音记忆法”。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疲惫状态也随之一扫而光,每个同学又精神振奋地继续学习了。
  
  三、在学生注意力分散之时激趣
  
  小学生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特点,导致注意力易于分散。因此教学中老师应掌握调控尺度,选择注意力分散这一时机激趣。方法可随教学内容和周围事物以及学生的好奇心理而设。常用方法有提问、追问、疑问、互问等。通过巧妙设问,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如课本中有一句话:任何一条直径都是圆的对称轴。这可能吗?这样一问激发学生反思,教材会有错误吗?有机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果。
  
  四、在学生遇到疑难之时激趣
  
  学习过程中学生常遇到一些抽象性问题及其他疑难问题,此时学习情绪下降并会产生畏难心理。老师可把握好这一时机激趣,设法激活其思维,而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摆一摆、摸一摸、说一说等认知活动。如教学“小时、分的认识”,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为了让他们体验一分钟有多长,老师让学生自按脉搏,数一数一分钟跳几次。或给每位学生一张口算卡片,请大家算一算,一分钟能做多少题。通过这样生动活泼的激趣活动,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了,学生不仅对“分”有了较深的印象,而且又起动了学生的手、脑、口的作用,让他们在七嘴八舌活动中突破了难点,获得了知识,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五、在知识巩固阶段之时激趣
  
  课堂教学中,当把新知识传授完之后,学生大都会松一口气,一些学生则无所事事,等待下课,老师可选择这一时机激趣,从而促使他们再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想象和思维。此时可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喜悦,产生自豪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又把课堂推向新的高潮,这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选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当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关键在于把握主线,妙在巧设,贵在适时,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它参与学生的认识活动,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其他文献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加强和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真、善、美的熏陶。小学英语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教育的任
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常常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感受活力无限的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
《我喜欢》这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像一首散文诗,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时不应作过多分析,主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欣赏作者独特的审美品位,体会这篇散文语言的细腻精美。    一、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教学课文第一部分,首先让学生闭眼听配乐朗读,接着让学生模仿朗读,边读边想边找:你从
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进修学校工作重心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教师进修学校应怎样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需要?笔者认为,关键是搞好两个转变,建好两支队伍。  首先,转变师资培训观念。要充分认识到由学历补偿教育到继续教育、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新课程培训,培训目标变了——变培养中师学员到培训合格的小学教师和教育干部;教学任务变了——变进修中师教材为继续教育、校
近年来,经常听到家长们这么说:“某某学生的学习太棒了!不知道他(她)有什么灵丹妙药?”“我的孩子智力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学业成绩不如他(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困惑,我经常深入学生中,走进他们的世界里,探索成功学生的良方,研究失利学生的原因,并得到了粗浅的结论:一是观念不同。优秀学生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运用知识,并逐步内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失利的学生眼里只有学法。走唯方法论的极端,造成
“丁零零……”下课铃声一响,新来的同事六(6)班班主任小张老师急急忙忙地跑到我跟前,焦急万分地说道:“成老师,有点情况,请指点迷津……”  原来他班刘东同学刚从外校转来不久,但老师早有耳闻,据说该同学素有“东方不败”之称,在五年级遭老师批评时就曾多次掀桌怒吼,不可一世,全班同学避之不及,谈“刘”色变,而张老师自打接手刘东以来,一直小心翼翼,心怀戒备,处处提防,稳保距离。可还是好景不长,这不,刚才上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面对语言积累还不丰富的低年级学生,该如何扎扎实实地进行词语、句子的教学,以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比较是有规范的    1.置换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生动。教学这类词语,我们可引导学生运用置换的方法,意会词义,在换词
作文应当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去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之间亲密无间。为此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想象、探索,在开放中生成,领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绚丽风光。    一、开放作文命题,凸显个性    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教师在命题时,要
艺术素养是人的一种资质和禀赋,是超越技艺、技能层面的。艺术教育只有深入到艺术的文化层面(而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艺术素养。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呢?汉字学习可以使人在获得言语训练的同时,寻得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艺术学习,又将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和精神成长给予怎样的影响和润泽?借此,我以一种更加审慎、审美的姿态,构筑我的文化课堂。下面
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