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中走向“生本”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揭题
  
  (课前板书好课题和作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20课,和当代作家冯骥才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感受——
  生(齐读):《花的勇气》
  师:再读——
  生(齐读):《花的勇气》(比第一遍读得好。)
  (因为从“预习”到“探究”到“作业”,都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所以导入新课时力求简洁有效。)
  
  二、学习“导读语”,明确学习思路
  
  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20课。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跟以往一样,先轻声读读课文前的导读语,想想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各自轻声读导读语,动笔画提示的句子。)
  师:大家看完了吗?说说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然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师:很好!不过,老师建议把第一步再分一分,因为我们没有提前预习课文。可以分三步来学习: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读后再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最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品读品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或语言的精妙。这样来学习,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学习课文。
  (这里渗透了略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又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三、初读,读通课文
  
  师(视频出示“初读要求”——请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好词,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不理解处作好记号。):自己读一遍要求,读明白后开始初读。
  (学生先拿起书投入地朗读,之后拿起笔画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读完了吗?下面我们分四人小组合作,轮读全文。(边出示边读“合作轮读要求”——四人轮流读完全文。一人有感情地朗读时,三人做小老师,专心倾听,并及时指正、示范。)咱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最愉快、最高效。
  (学生合作轮读,读者用心,听者专心,并指正、示范。老师逐组巡视指导。)
  师(等各组学完后,反馈轮读信息):同学们合作得很投入、很认真,真好!瞧,一位同学把“冷风冷雨”读成“冷雨冷风”,小老师发现后,马上指正;一位同学在读“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时,没读出感叹的语气,小老师又马上指出来,并作了示范;还有一组同学轮读完后,发现有时间多,又一起合读起来,很会利用时间,值得表扬。
  大家学得这么投入,应该没问题了。让老师来考考大家,怎样?请看——
  (出示句子:(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2)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谁来读第一句?
  生1: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乏味、泛滥”读错了,最后的分句读不通顺。)
  师:出现错误了,哪位小老师来帮忙?(不少学生举手)请你吧!
  生2:(当小老师示范读)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师:小老师读得正确、流畅,还读出了感叹的语气,真不错!请你像他那样读一读。
  生1再朗读:我对驾车同行的小吕说:“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最后的分句仍有些读不通。)
  师:我们看最后的分句——“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齐说):双重否定句。
  师:这种句式上学期我们已经碰到过了,“猫屏息凝视——”
  生(齐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非……不可……”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一定”的意思。
  师: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下次再来一定躲开四月。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师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谁来读?
  生3: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读得顺畅,较有感情。)
  师:谁能读得更好些?把最后的三个词读好。哪位小老师来试试?
  生4: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读得抑扬顿挫,有感情,不错!)
  师:真好!大家像她那样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这个环节,分小组合作轮读课文,任务明确,学生读得认真,听得专注,并及时指正、示范,教师逐组巡视,边指导边了解学情,学习氛围很浓,课堂状态不错。“考一考”环节,精选两个重要句子抽读,既落实了生字新词、句型的教学,又进行了有效的感情朗读指导,还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四、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师:同学们,到底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到“心头怦然一震”?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完成作业一的填空题。
  四月,作者来到维也纳,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因为();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因为();离开维也纳前,感到(),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因为()。
  (学生读、想、做,老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完成了吧?哪位同学当小老师到上面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一学生上台,投影出示作业,读出来。)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谁要补充?
  (三四个学生说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师生评议。)
  (这个环节预设有误。虽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随堂化”的学习过程,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时间估算不够合理,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环节,打乱了整节课的节奏。)
  
  五、品读佳句,体会语言的精妙
  
  师:同学们,几遍课文读下来,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真的很美?那是因为文中有许多语句生动优美,耐人寻味。那就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一两个你最喜欢的或是感触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细细品味:句子美在哪里?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生动,让你回味无穷,或是怦然一震?(出示“品读提示”。)
  (学生品读——或读、或画、或写批注,老师巡视。)
  师:可以分享你的成果了吗?不过,我有个交流的要求,发言的同学先朗读句子,再抓住关键字词说说自己的体会。其他同学专注地听,听完再评价补充。谁先来?
  生5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这个句子中,“改天换地”用得好,它写出了变化很大。
  师:变化多大呢?谁来补充?
  生6:本来小花都藏在小草下,现在一下子全冒出来了,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师:我突然看到一下子全冒出来的小花,心里充满了——
  生7:惊喜!
  生8:惊讶,惊奇!
  师:对,咱们一起惊奇、惊讶地读读这个句子。
  生(惊奇地齐读):“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
  师:咱们继续交流,谁来接着说?
  生9:“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这话很美!句中“傲然挺立”写出了花无所畏惧的样子,“明亮夺目”写出了花的美丽,“神气十足”写出了它的气魄。
  师:讲得真好!咱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师:写花的勇气的句子是哪句?谁来说说?
  生10: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而是……勇气!”句中的“拔地而起”“怦然一震”用得很贴切,令人回味!“拔地而起”写出了花一下子从草地上长出来的气势。花儿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这就是它无所畏惧的气魄。
  师:对,这就是——
  生(齐说):花的勇气!
  (板书: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师:所以,它令我心头——
  生:怦然一震!
  师:这一震,让我明白——
  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师: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生:是勇气!
  师:让我们一起震撼地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
  (板书: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这个品读环节,学生发言踊跃,读得好,理解得也比较到位。可惜因时间不够,部分学生不能畅所欲言,朗读等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不够到位,使本堂课少了些浓浓的语文味。)
  
  六、总结,激情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你对人生对生命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悟?谁来说一说?
  生11:我想到了梅花。梅花能在风雪中傲然绽放,因为它有生命的勇气。
  生12:我想到了砖缝中不屈成长的小芽儿,它也有生命的勇气。
  生13:我想到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她用生命的勇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师:大家说得真好!是的,同学们,生命的意味是勇气!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要像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那样,勇敢地去面对一切风风雨雨;要像海伦·凯勒一样,用生命的勇气去创造生命的奇迹。有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同学们,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请记住,生命的意味是勇气!请记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环节,本想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新的感悟,然后尽情抒写,升华情感。后因时间不足,只能以说代写了。)
  
  七、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两项作业:(视频出示)
  1.完成作业二。(摘录一两句好句,读一读,背一背)
  2.赏读:
  (1)《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或片段。
  (2)《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总而言之,作为生本课堂的研究课,本节课体现了一定的生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跳出了传统的“讲问”模式,但因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导致教学时间管理上的失误,有些顾此失彼,使整堂课似乎多了些“生本”,却少了浓浓的语文味。再仔细一想,如果根据学情把预习放到课堂外,如果把梳理内容的方法作些指导和点拨,如果把“梳理内容”和“品读句子”有机地融合起来,如果预设的同时更注重课堂现场生成,或许本节课会更圆满一些,就以此为鉴吧!)
其他文献
用明艷多彩的马赛克图案装点,自成风格。目之所及,斑斓绚丽。   摄影:KOSUKE NISHIMURA   造型: REGINA CHAN
有一天我到仰慕已久的一位老师那里听随堂课。我们是好朋友,没有任何的客套,就是纯粹的交流,准确地说,我是向他学习。那一天他上的课是《大作家的小老师》,是三年级的课文。上完课以后,我们就这堂课进行了简单的交流,话题的中心自然离不开“高效课堂”。“这是教学的主旋律!”朋友略带调侃地开始了我们的谈话。下面是我整理的谈话记录。  我:今天听了你的课感觉很清爽,没有通常那样听课以后还很费脑子去想人家的路数、人
《中括号》这节课的数学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个数学符号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正是为了确定运算的顺序才产生了这个符号——中括号。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要创设改变运算顺序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改变运算顺序的“符号”的产生过程:符号化。正因为教师把握了本节课的数学本质,所以才使得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且易于操作。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18÷2×(3 6)=81,这
由于语文知识无明显的序列性,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明确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教学素养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普遍低下。新课标修订稿把语文课程的特质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就为阅读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语言运用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的不是凭借这篇课文“教什么”,而是这篇课文我该“怎么教”。不知
肖川教授说得好:“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求真理的过程。”是啊,课堂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践行新理念、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战场,是教师展示创造才华的场所,是智慧挥洒、情感流淌、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生成与未知的生命场。关注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就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宽度,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一、心中有“标”“本”  教师要熟读语文
在一次数学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先后执教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这部分内容继续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以往解答的两步计算不同的是:这里要求学生解答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都只含两个已知条件,这对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来说,难度有所增加。所以本节课除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外,还要突出画线段图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
一款古典氣息十足的怀表也可以是当下的创作,它带着过去的情怀、经典的外形和不惧时光考验的精确性能,冲破时间的阻碍走向未来。金色怀表Patek Philippe 复古的鞍形腕表和小巧的金属腕表,经典的白色衬衫与优雅的软呢夹克,哪款来自过去?哪款又源于当下?正是这样的难分难辨印证了一个真理:好的设计拥有抵御时光变迁的力量。棕色鳄鱼皮表带腕表Hermes;Vintage金色圆形表盘腕表Omega;白色衬衫
课堂上,优秀的教师关心的不仅是教材的内容,更是学生的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自身的特点,下面就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特点一:学生的思维热情高涨,与数学思维需要的安静氛围有距离  在小学课堂上,经常看到小手如林、小脸通红的热闹场面,尤其是平常的数学课,往往你这边的问题刚提出来,那边的答案已经脱口而出,这不仅影响了课堂纪律,更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更让老师头痛的是,往往这些答案有
语文课程积极倡导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算是焕发生命活力呢?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得好,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样的描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从课堂的表象入手揭示出了有效课堂的深刻内涵,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自主地进行智力挑战,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说是高效的,这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心目
设计意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中的一篇书信体精读课文,是中国男孩雷利致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他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抒写了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教学设计通过潜心涵泳、语境想象、移情体验、情景创设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进雷利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心弦,想之所想,悲之所悲,开启一次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尾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