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训精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根植于传统文化。学校以校训为载体,通过校训解读、氛围营造、活动创设、理性反思等方式,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训;价值
  作为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表述,校训不仅是对自身历史文化的高度凝练,亦是民族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的缩影。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都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鉴于此,学校尝试挖掘校训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学生生活全域。
  一.解读校训内涵,凝聚师生价值共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侨外师生对校训“爱、诚、笃、美”价值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侨外校训的产生和孕育与侨外的历史沿革、人文环境及精神气质密不可分。1955年,侨外校董、华侨领袖王源兴、黄洁先生等秉承华侨爱国爱乡传统,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变卖家产回国投资建厂、捐资办学、兴办公益,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王源兴、黄洁先生率先捐出大量现款,率两千多位华侨慷慨解囊,在一片荒地上一砖一瓦建立起了华侨小学,即侨外的前身。2003年,华侨小学抓住政府倡导创办特色学校的“东风”,加挂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的牌子,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拓创新;2004年增办初中,师生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以晋升广州市一级学校。如今,侨外成为广州市唯一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外语特色学校,并一跃成为广州市教育强区——越秀区的先锋队。
  61年筚路蓝缕,师生从学校风云激荡的历史变迁中感悟良多,对校训所承载的内涵有了深刻的领悟。校训“爱、诚、笃、美”既是华侨艰难打拼、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多维阐释。它昭示着华侨在海外拼搏创业、守望相助的民族属性,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坚守、尚美德”之思想精华,承载着侨外人对“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坚定求学、润泽美德”精神的传承。从“为人”的层面倡导“诚实守信”,从“为学”的层面倡导“脚踏实地,坚定前行,笃学笃行”,从公民的层面倡导“欣赏美德、追求美德、创造美德”,从国家的层面则倡导“爱国奉献,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于是,校训“爱、诚、笃、美”不再只是张贴在校园、课室的圣人之言,而是融入师生生命的精神营养。其中所蕴含的爱国、平等、敬业、诚信、友善等精神,开始成为师生追寻的价值方向。
  二.演绎校训价值。濡染师生精神世界
  环境育人是每所学校客观存在的功能,也是每所学校着力追求的教育目标。学校广泛发动师生建言献策,用校训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塑造校园,用校园环境这一承载和传播学校核心理念的载体,演绎校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生投票决定用象征阳光、激情的火红颜色渲染侨外校服;师生共同设计了寓意深刻的侨外校徽,象征海外华侨心系祖国、热心教育的精神,表达立志成为具有本土情怀、世界眼光侨外人的理想;而侨外建筑更是凝聚了师生对校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往:象征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的侨爱楼,象征诚信、友善的侨诚楼,象征美德、美行的侨美楼,象征刻苦勤学的书山路、脚踏实地的笃学路,都由师生共同命名;侨外文化景观之“求真笃学”和“历史未来”两幅浮雕由师生亲手绘制蓝本,彰显着侨外人对校训精神的感悟;文化长廊、班级文化展板成为展示侨外人良好精神面貌的画卷;侨外之声广播站、侨声报则用文字和声音,演绎着师生对校训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师生还一起挖掘整理了侨外人团结相助、相亲相爱、和谐共处、开拓进取的故事,镌刻在社区附近的团结路、友爱路、和平路、光明路上……
  侨外师生将自己对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演绎成一段段熟悉的故事、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校园建筑和景观,它们如阳光般耀眼、温暖,深入人心,不断升华,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侨外师生的精神世界。
  三.践行校训精神,深化师生价值感悟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侨外将校训精神融入丰富的学校活动中,构建独具特色的校训活动文化,打通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传统节日和特定仪式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赋予其校训精神,引领学生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结合升旗、入队、入团、端午、国庆、国耻日等特定节目或仪式开展爱国教育活动,彰显校训“爱”之真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精神;借助春节、重阳、中秋等传统节目庆典开展敬老爱亲活动,在清明节则结合学雷锋日,开展追忆先人、温暖人间的“爱人、友善”活动,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之情。
  学校引领师生在校园常规和校园活动中感悟校训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训“诚”之内核激励着侨外学子自觉“讲真话、做实事”,实现自习课自律和无人监考,不断涵养社会责任感,落实“公正、诚信”之基;国防教育、学农、校运会、百目誓师等活动,则激励侨外学子奋勇拼搏、励志进取,践行校训“笃”之精神,为承担责任、建设富强中国积蓄力量。同时,学校将“美”引入一日常规、中外礼仪修炼等个人修养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体育科技节、外语文化艺术节等“阳光尚美”文体活动,讓学生在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力行“文明”之美;并借助青年团校、团队干部培训、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侨外人树立与追寻美好理想。
  广阔的社会生活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平台。学校与社区和相关单位合作,定期开展爱家乡社会公益活动,带领侨外师生清洁广州,走进图书馆、社区华侨博物馆、垃圾分类馆等场所担任义务讲解员;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活动、电梯知识进校园、火灾防范、逃生演练等活动;学校还承接了CISV、海外交流生、万名华侨子弟寻根之旅等多元文化交流活动,让侨外学子走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开拓国际视野……   丰富的校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生命成长的舞台,学生的求知欲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创新校训表达,升华师生价值认同
  正确的表达方式才能打动人心,合适的文化土壤才能涵养心灵。学校创新多种载体,让师生表达自己对校训精神的感悟,叙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人故事,在理性思考中升华价值认同。
  学校将传统教育推陈出新,开展“我与侨外的故事”“我所知的华侨故事”征文和“我心中的凤凰花”演讲比赛,让师生结合自身实践,思考与分享校训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邀请知名校友讲述“校训与人生”,诠释校训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学校产生的重要引领作用;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倡导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优秀品质,用凡人善举凝聚价值共识,引领学生立榜崇善、见贤思齐;开设侨外教师和家长讲坛,用身边的人和事诠释责任、奉献、道德、信仰,让师生感受身边的道德力量;组织师生编撰校本教材《凤凰绽放一一优秀华侨故事集》《凤凰花文化读本》,用文字阐释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互联网 ”时代资讯传播迅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人需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学校积极运用新媒体优势,对社会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理性思考。学校开设网络资讯选修课程,如针对黄岩岛、钓鱼岛纷争开展2014国际局势解读、2015中国对策选修课,引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而开展“让团旗闪光”志愿活动和“钓鱼岛是中国的”征文,让学生用行动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中日冲突中个别中学生走上街头,参与游行的情况,侨外迅速组织“中学生怎样做才是真爱国”“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等系列班会课,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当“扶不扶”问题不断升温时,学校针对“该不该扶”这一话题,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媒体搜集相关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间还是温情多,网络负面案例只是吸引眼球的特殊个案。同时,学校结合为外校患病学生捐款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捐款活动,深入思考捐款的意义。团委、大队部还收集整理学生感悟,制作了墙报一一“生命因你而温暖”,让学生深刻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由此作出及时反应,“扶起”学生心中的道德标杆。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许多孩子在校园贴吧上留下了“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幸福”等跟帖,表达对和谐社会、人间温情的向往和期待。
  如今,“侨外”刻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主动拾捡垃圾的人越来越多,乐于助人的人越来越多,成绩进步的人越来越多……侨外学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正是以校训精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所在。实践证明,当学校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就能唤醒和鼓舞他们的道德自觉,在他们身上焕发道德力量。
其他文献
伴随着正面管教的进一步推广与实施,其丰富的带导工具和德育价值逐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如何将正面管教带导工具进行筛选、整合,并运用到小学德育学科课程的教学中,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正面管教倡导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而在小学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活
陈立军,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沙市德育(班主任)特色工作室首席名师。  推荐书单:  1.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  2.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华夏出版社,2009年。  3.吴非,《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檀传宝,《浪漫:自由与
摘 要 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围绕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育人目标,学校以美学校园环境营建,引领师生学会发现和感悟美;以审美为核心建构美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在个性审美中提升美学素养;通过课本剧大赛、艺术社团活动等,引领师生体验与展示美育成果,促进师生教育生活的审美化。由此,以美学精神构建校园生活,成就美好人生。  关 键 词立德树人;美育;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  学校积极回应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立足当地海洋资源,探索“走读”家乡的研学探究活动。构建“走读”探究目标与主题模块,引领师生沉浸问题解决的“走读”探究过程,创新素养导向的“走读”评价”,为学生素养发展积淀情感底蕴,厚积爱国爱家情感,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关 键 词  “走读”探究;核心素养;研学;爱国爱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
傅维利,于颖在《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品性及其价值实现》一文指出,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角色化和行业化。在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征,这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独特性是比较而言的,从三个维度上的比较,较为清晰地揭示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中小学教师职业有一个从半专业职业向专业职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与非专业职业和半专
初登讲台,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就接到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糟糕”班级:班上26个学生,大半数考试经常不及格;课桌椅经常无缘无故被学生丢到教室外;上课时,课堂嘈杂得像赶庙会;下课后,总有学生要滋事打架……  我忙着当“全职消防员”,焦头烂额地为学生层出不穷的“祸事”善后。课间,我只能呆在教室里,以便随时“灭火”;其他学科教师上课时,我得不时地从教室窗边“飘”过,以示“威慑”。  我以这种自认为“恩威并济
以教育部、公安部等10部长令形式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9月1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巡视员郑增仪专门向新闻媒体解读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有关情况。  目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事故处于多发期,学校安全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情况,学校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如校园周边网吧、游戏机室等违法违规经营,无照摊贩摆摊设点,治安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伤害青少年学生的恶性
良好习惯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标志,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教育应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很有道理的。实践证明,不重视习惯教育的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决不是社会所需要和满意的。但很多学校尽管全力进行习惯教育,结果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导致教育措施无法很好地落实。为此,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几年来,学校尝试通过学会标准
上班路上,几次看到班上男生小王和婆婆一起上学的场景:他边吃早饭,边蹦跳着走路,看到路上的小石子还不忘踢上一脚,而大概六十多岁的婆婆,则背着他沉甸甸的书包,并手拎牛奶跟在身旁……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我有点惊讶,并随口说:“都读六年级了,书包怎么还是婆婆在背,你看看前面一年级的小朋友都自己背呢!”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没有作声,但也没有从婆婆那里接过书包自己背的意思。  第二次看到同样的
摘 要  红色研学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是从确立设计理念、构建内容框架、推进课程实施、研发评价机制等四大举措的闭环式行动。旨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卷入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研究和红色项目实践的亲身体验,潜移默化地传承红色基因,达到育人目标。  关 键 词  红色研学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