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的创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nd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要从课堂教学优化着手,以实现课堂效果提高为目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成为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教学的优化,关键是要大胆對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构建新型民主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始终围绕这一主体来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关系融洽,学生便会在这种民主平等式的基础上自尊自强,从而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同时,教师也容易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沟通,培养感情,课外也乐于与学生交往,经常利用时间与学生谈心,参加一些活动,及时听取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建议,对提出建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尽力消除学生的“恐师感”。久而久之,给学生一种感觉是老师更像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课堂教学开展的非常顺利,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能大胆地提出新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后学”为“学后教”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去教学往往是“为分而教”,形成考试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取得尽量高的分数——这种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思考的王国,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即确立“为学而教”的观念。
  要确立“为学而教”的观念,就必须变“教后学”为“学后教”。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积极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学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扮演“教练”的角色,学生则是主动学习者。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教师从旁提示让学生们继续前进,积极探索创新。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疑问,会提问”是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开端。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质疑问难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宝贵萌芽,不但不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还压抑学生质疑,这种做法无疑是极端错误的。当然要让学生敢质疑,必须解除学生的质疑顾虑。学生有时没有质疑,往往不是他们无“疑”而是怕别的同学说自己提的问题水平低,或怕说错了被别人笑,或怕提出不同看法而得罪老师。为此,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带头消除顾虑,不要怕学生难倒自己而失威信,不要怕学生提的问题多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四、因材施教,以“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喜欢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同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然会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出现。这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不相符的。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异步教学代替同步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某校在近几年实行的A、B班制,就是进行异步教学的很好尝试。就是根据学生的现实差异,将学生分成A、B两种类型,A班侧重能力的提高,B班侧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A、B班上课采取不同的进度和方法及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可自由选择一个教学班听课。
  五、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每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自信心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自信心能激励一个人有决心去克服困难,在学习生活中自强不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抓住他们蓬勃向上的心理,多用“你真好”“你行”“了不起”“真厉害”等激励的话来夸奖他们,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给老师留下了好的印象,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向上的进取心理。此外,还必须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有人说过“成功是自信心的动力源泉”。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信心就越大,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非常注重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比如,课堂提问,我是根据问题的难易去提问好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也就是“因材施问”,而不是盲目的问,使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获取相应的成功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六、抛弃题海战术,打造创新型人才
  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都信奉“压力底下出人才”的题海战术,这样压出的人才,往往就是我们常说“高分低能型”,这种人才显然不是我们所求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注意适度,少而精且应以开放性题目为主。近年大部分省实行开卷考,无疑是一场开放性试题的大较量,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些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让学生能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去回答同一问题或不同问题。当然,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也并非是一朝半夕的事,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对过去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一定会在改革创新中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论文基于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对怎样合理利用带文字注释的视屏剪辑提高英语听力进行了研究。论文将重点讨论听取带有文字注释和视屏的语音材料组的学生对材料要点内容的复述更全面。听取带有文字注释和视屏的语音材料组的学生对材料重点词语的记忆更牢固。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多媒体; 视屏剪辑; 英语听力教学; 单词记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8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全球经济
中图分类号:G423.07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其间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中学历史课对于渴望知识,想了解人类发展轨迹和奥妙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门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程。然而,我们大多数学生虽然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历史教师的悲哀!那么,将来作为一名中學历史教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去激活历史课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
摘要: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与数学的联系并不密切,但是这种能力在数学课中却难以实现。然而,创造性、团队协作、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意识是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方式,为了使“综合与实践
旧时的农村年集,摩肩接踵,沸反盈天,人们在一片广阔的露天土地上释放着自己的购物欲、社交欲、无所事事欲。  集市与权力的博弈场  但凡成规模的农村大集,其历史都颇为久远。青岛李村大集,官方说法是建于1892年,但实际上,万历年间编制而成的《即墨县志》中便有李村大集的记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烟台莱州的沙河大集也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福山大集也有500多年历史,莱芜的颜庄、口镇大集也都肇始于明朝,更
目前,大规模定制成为现代制造企业的主流生产方式,客户定制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交货期短等趋势。如何加强产品生产流程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关乎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