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践行中更需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总目标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标准》又把总目标具体化为十条,其中第七条强调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并规定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在具体的“实施建议”中新课标又指出,要“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可见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面对现代社会,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必将让学生终生受用。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巩固,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内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还统一安排,有机结合学生课外的阅读活动,使课内外阅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一、掌握课外阅读的原则,科学对待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它完全不受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约,上下五千年,中外古今未,均可涉猎,有集体的、小组的、个人的各种形式。
  (一)兴趣——课外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有选择地、愉快地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能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有效地掌握客观事物。在学习上,兴趣就叫求知欲,是学习最重要的一种动力。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由此可见,兴趣是探索知识的“激发剂”。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
  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必须首先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明确的目的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教师在组织课外阅读时,必须首先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目的与方向。其次,要开展一定的阅读活动。活动越多样,随之产生的兴趣就越浓厚。如果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心情上感到愉快,心理上产生满足,就更能激发出强烈的兴趣。
  (二)自主——课外阅读的基础
  所谓自主性,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自主性原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尤应如此。因为整个活动的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不通过自己的自觉努力,是无法增长知识和能力的。所以,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外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目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师的“导”,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阅读。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只不过是课外阅读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已,像打篮球一样,教师仅是“场外指导”,而学生是登场打球的主角。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手。
  (三)灵活——课外阅读的关键
  课外阅读不受课堂的限制,不受其它约束,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增进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扎扎实实地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
  
  二、探索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吕淑湘先生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适当指导。例如什么书值得看,什么书不值得看,这本书有什么长处,那本书有什么缺点,等等。多少指导一下,学生得到的帮助就很大。”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指导的方法。
  (一)指导好阅读的方法
  要提高阅读质量,收到好的阅读效果,指导好阅读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总的来说,要教育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学会质疑、鉴别、吸收等。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鲁迅先生就曾多次谈到泛读问题,无非是要求读书人要了解知识大厦的全貌,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但泛读决不能蜻蜓点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应该广泛涉猎,抓住要点,得其精神。精读要求选择读物,细读精研。因此,精读必须明确目标,做到熟读、深思,甚至背诵,真正有所得,可以用。在指导学生精读时,可以安排几次精读指导课,采用课堂教学形式给以具体指导。
  2.多思考、多动笔。读书如不思考,就会读无所得,读书也就成了无效劳动。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本领。课外阅读的“动笔”,不是指写有头有尾的文章,而是指读书过程中做记号、摘记等,通过这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扩展课外阅读的效果。
  3.计划性。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指导学生订出课外阅读计划、确定课外阅读篇目,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阅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制订好计划,然后付诸实施。在订计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各类读物的比例,以防只读某一类读物的“偏食”现象。
  (二)选择并推荐好适合学生阅读的有益读物
  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很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低年级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这类读物的兴趣随着年龄而递减,转而对战争题材、英雄人物的故事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那种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读物会降低学生阅读兴趣,而文字通俗、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品、历史人物故事等读物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缺乏社会经历,认知能力差,鉴别能力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指导他们选择读物。
  1.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提供这类读物很重要,因为这类读物可以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内知识,使学到的知识得到程度不同的迁移。例如,教了《美丽的南沙群岛》、《桂林山水》等课文后,可以推荐有关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文章让学生阅读。又如,学习了《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以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学习了《金蝉脱壳》,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等。
  2.反映祖国历史面貌和大好河山的读物。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实,激发学生为祖国努力学习。
  3.某些介绍杰出人物的传记、故事一类读物。这些读物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杰出人物的高贵品质。例如《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4.富于教育意义的寓言和童话故事。这类读物一般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具有启发作用,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迪。这些形象化的读物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5.科学普及读物。各类科普读物可以打开学生心灵里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们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历来是重视课外阅读的。相信我们只要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掌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则和方法,定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课外语文生活,扎扎实实地实现新课标课外阅读的目的。
其他文献
关于古诗词鉴赏教学,《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学生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鸿沟,望而生畏,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地积累,尽可能多地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谓想象力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这是数额学解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要整合案例来拓展教学途径,优化属性结合的有效方式,还需要增强学生的属性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小说教学属于其中的重要环节,属于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传统的小说教学进行分析,发现教师普遍忽视了单元的关联性、整体性.在小说教学课堂上,
体验式教学法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师生双边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爱学生、赞赏学生,要对学生包容,这跟我们的体验式教学的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呢?    一、营造氛围,激情促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进行“创造性表述”就必须要有表达的欲望。由此可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快乐习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关注生活 善于捕捉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