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获取新的信息与观点的重要手段,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对学生来说,阅读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里最为重要的一项,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阅读能力很差,而且害怕阅读。
阅读与动机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与兴趣和动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他们就会受到鼓励而继续阅读;反之,如果他们感到阅读困难,就会减慢阅读速度,如果他们减慢了阅读速度,就会读得较少,读得少,从而导致对阅读失去兴趣,从而陷入了下图中的恶性循环圈(见图一)。因此,必须得采取某种措施帮助学生来摆脱这个挫折重重的怪圈,而进入一个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圈(如图二)。速度、成就感和理解会直接关系到阅读者的阅读量,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为人们提供一个摆脱恶性循环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契机。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能引导读者大量阅读的成就感。
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和思路,结合小学生阅读的实际以及自己的阅读教学经验,笔者进行了一次有关阅读现状的调查。
调查目的 一是学生们对阅读的认识情况;二是学生们在阅读中采取了哪些策略;三是目前学生们的阅读水平能不能达到大纲要求。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涉及小学生对阅读的认识,阅读能力以及所采用的阅读策略等方面,共12个问题。调查对象为笔者学校六年级135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28份。
调查结果分析 其一,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喜欢阅读,但缺乏强烈的阅读动机。调查结果表明,27.34%的学生从不喜欢阅读,害怕阅读的学生占12.5%,6.25%的学生被迫进行阅读,50.78%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真正自己感兴趣的只有35.16%,这说明学生们还只是停留在“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的状态。其二,学生的阅读习惯差异较大。根据调查,43.75%的学生开始阅读一篇文章时采用快速浏览后再仔细阅读的方法,70.3%的学生采用逐词逐句的阅读方法,78.13%的学生在阅读中经常跳读,40.63%的学生经常复视,15.63%的学生用手指着读,有些学生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其三,学生阅读范围狭窄,阅读量小。一方面是阅读对象单一,学生大多喜欢故事书,对其它书籍涉猎很少,如文学书籍、科技书籍和生活书籍等;另一方面是阅读数量不够,调查中每学期能读一本的学生占29.69%,一本都没读的占32.8%。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只限于课本或试卷上的阅读,几乎没有人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阅读量恐怕很难达到大纲所要求的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与对策
设置阅读目标 其一,目标设置要明确。阅读目标要明确,就是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用什么办法达到目标,什么时候达到目标,要明明白白。其二,目标设置要分层。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不断加以对照,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正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营造阅读的气氛 首先,营造好班级的阅读氛围。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架。图书由学生自带,互相交流。作为图书角忠实的读者,教师要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次,多和家长沟通、交流,鼓励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在家里生活的时间比学校多,教师要把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当作自己的份内工作去完成,让家长认识到,加强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各科学习。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否喜欢教师也非常重要,两位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迥然不同。教师需要哪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需求的品质呢?教师首先应当保证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这是让学生喜欢阅读的基础;其次,应当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最后,应当给学生树立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榜样,以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信赖教师。
如果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而且在阅读前就得到很好的鼓励、启发,他们就会自觉进行阅读,并且会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没有人能强迫一个人去阅读,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如果学生的阅读动机得以被激发,他们将会喜欢阅读进而学会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将得到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将通过阅读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阅读与动机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与兴趣和动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他们就会受到鼓励而继续阅读;反之,如果他们感到阅读困难,就会减慢阅读速度,如果他们减慢了阅读速度,就会读得较少,读得少,从而导致对阅读失去兴趣,从而陷入了下图中的恶性循环圈(见图一)。因此,必须得采取某种措施帮助学生来摆脱这个挫折重重的怪圈,而进入一个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圈(如图二)。速度、成就感和理解会直接关系到阅读者的阅读量,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为人们提供一个摆脱恶性循环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契机。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能引导读者大量阅读的成就感。
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和思路,结合小学生阅读的实际以及自己的阅读教学经验,笔者进行了一次有关阅读现状的调查。
调查目的 一是学生们对阅读的认识情况;二是学生们在阅读中采取了哪些策略;三是目前学生们的阅读水平能不能达到大纲要求。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涉及小学生对阅读的认识,阅读能力以及所采用的阅读策略等方面,共12个问题。调查对象为笔者学校六年级135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28份。
调查结果分析 其一,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喜欢阅读,但缺乏强烈的阅读动机。调查结果表明,27.34%的学生从不喜欢阅读,害怕阅读的学生占12.5%,6.25%的学生被迫进行阅读,50.78%的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真正自己感兴趣的只有35.16%,这说明学生们还只是停留在“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的状态。其二,学生的阅读习惯差异较大。根据调查,43.75%的学生开始阅读一篇文章时采用快速浏览后再仔细阅读的方法,70.3%的学生采用逐词逐句的阅读方法,78.13%的学生在阅读中经常跳读,40.63%的学生经常复视,15.63%的学生用手指着读,有些学生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其三,学生阅读范围狭窄,阅读量小。一方面是阅读对象单一,学生大多喜欢故事书,对其它书籍涉猎很少,如文学书籍、科技书籍和生活书籍等;另一方面是阅读数量不够,调查中每学期能读一本的学生占29.69%,一本都没读的占32.8%。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只限于课本或试卷上的阅读,几乎没有人进行课外阅读,这样的阅读量恐怕很难达到大纲所要求的阅读能力。
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与对策
设置阅读目标 其一,目标设置要明确。阅读目标要明确,就是学生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用什么办法达到目标,什么时候达到目标,要明明白白。其二,目标设置要分层。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并把自己的行动和目标不断加以对照,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正不断缩小达到目标的距离时,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持续高涨,并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营造阅读的气氛 首先,营造好班级的阅读氛围。在班级设立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架。图书由学生自带,互相交流。作为图书角忠实的读者,教师要带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次,多和家长沟通、交流,鼓励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在家里生活的时间比学校多,教师要把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当作自己的份内工作去完成,让家长认识到,加强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各科学习。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否喜欢教师也非常重要,两位教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迥然不同。教师需要哪些能够激发学生内在需求的品质呢?教师首先应当保证自己的课生动有趣,这是让学生喜欢阅读的基础;其次,应当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最后,应当给学生树立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榜样,以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信赖教师。
如果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而且在阅读前就得到很好的鼓励、启发,他们就会自觉进行阅读,并且会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没有人能强迫一个人去阅读,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如果学生的阅读动机得以被激发,他们将会喜欢阅读进而学会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将得到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将通过阅读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