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各种表达维度中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真正从文体特征出发展开教学,才能窥探文本内在的表达密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在《最后的姿势》的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同质对比,深入感知通讯独特的结构设置;进行异质类比,深入辨析通讯独特的环境描写;进行内部自比,深入开掘通讯独特的对话设计。
[关键词]通讯报道;文体;同质对比;异质类比;内部自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5-0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借助《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四篇课文,构建了一个“大爱无疆”的价值主题。相同的文本主题,却呈现出剧本、通讯、小说等各种不同的文本体裁,便于教师采用整体性单元视角把握单元教材,引领学生在联系对比中感受不同文体在展现相同主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现以《最后的姿势》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通讯类文章的教学。
一、同质对比,深入感知通讯独特的结构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感知文章的创作思路和谋篇布局。因此,高年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层面,而要学会从内容中提炼出最核心的文本形式,深入感知作者的创作构思与文体特质。
教学此文,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在感知、概括事件之后,将关注的视角放置在文本的整体框架上,着力引导学生提炼出这样的文本结构:细节描述,还原事件——不同维度,他人评述——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此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将这篇通讯报道与一般性记叙文相比,看其在结构设置上的不同点。很多学生一眼就看出:其他记叙文要么是“总分总”,结构鲜明,要么纯粹直接写事,没有总起、总结;而通讯常常在开头就开门见山,而在最后进行提炼总结。其实,这样的创作风格是为了契合读者急于想了解事情的阅读初衷。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明晰了通讯报道的文体特点,同时历练了学生写作时的对象意识。
二、异质类比,深入辨析通讯独特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记人叙事类文本创作时的重要方法,也是展现人物品质、渲染事件情境的平台。通讯报道这样的文体更需要借助环境描写来表达中心,且在描写方法上还独具特色。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指导学生逐一朗读。然后,教师追问:这篇通讯报道中的环境描写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不同?学生纷纷表示:其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是集中在一处进行详细描述,而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都是分散的。据此,教师分别出示了《虎门销烟》中对“壮丽舞台”的环境描写,《三顾茅庐》中对“卧龙岗”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让学生回忆环境描写对于烘托氛围、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对比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感知本课三处的环境描写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的,让学生感受三处环境描写一次比一次强烈,是顺应着地震发生的顺序以及造成影响的程度顺势写出,有效地与事态发展结合在一起,对渲染氛围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通过对通讯报道内容的解构,充分意识到环境描写在表达中的作用,同时也对环境描写的方式进行了分类,为日后的实践运用做好了铺垫。
三、内部自比,深入开掘通讯独特的对话设计
通讯报道这一独特文体属于新闻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性。虽然通讯报道比一般的纯新闻更具感情色彩,但事件以及人物言行的真实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作者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就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
结合具体课文来看,很多学生发现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作者对谭千秋老师的话只写了一句:“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而在搜救之后,却大量描写了被救学生、施救人员、学校同事的描述。教师则相机提出困惑:“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为什么对主人公语言的描写非常简洁,而对于其他人物的描写却写得如此之多呢?”此时,有的学生从故事发生的情境入手,认为地震开始,人命关天,根本不允许谭老师有太多的语言,所以作者就抓住一句最典型的语言展开描写;有的学生从通讯报道的特点出发,指出通讯报道不能自吹自擂,只有借助他人之口才能凸显事情的真实性,因此作者选择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对谭千秋老师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样写才更具有针对性。
如此教学,学生从文本内容和体裁入手,深入感知了环境描写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了他们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很多表达维度中都有着自己獨特的风格。教学时,只有真正把握好文体特征,才能窥探到文本内在的表达密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通讯报道;文体;同质对比;异质类比;内部自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65-0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借助《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四篇课文,构建了一个“大爱无疆”的价值主题。相同的文本主题,却呈现出剧本、通讯、小说等各种不同的文本体裁,便于教师采用整体性单元视角把握单元教材,引领学生在联系对比中感受不同文体在展现相同主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现以《最后的姿势》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通讯类文章的教学。
一、同质对比,深入感知通讯独特的结构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以整体视角感知文章的创作思路和谋篇布局。因此,高年级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层面,而要学会从内容中提炼出最核心的文本形式,深入感知作者的创作构思与文体特质。
教学此文,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在感知、概括事件之后,将关注的视角放置在文本的整体框架上,着力引导学生提炼出这样的文本结构:细节描述,还原事件——不同维度,他人评述——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此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将这篇通讯报道与一般性记叙文相比,看其在结构设置上的不同点。很多学生一眼就看出:其他记叙文要么是“总分总”,结构鲜明,要么纯粹直接写事,没有总起、总结;而通讯常常在开头就开门见山,而在最后进行提炼总结。其实,这样的创作风格是为了契合读者急于想了解事情的阅读初衷。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明晰了通讯报道的文体特点,同时历练了学生写作时的对象意识。
二、异质类比,深入辨析通讯独特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记人叙事类文本创作时的重要方法,也是展现人物品质、渲染事件情境的平台。通讯报道这样的文体更需要借助环境描写来表达中心,且在描写方法上还独具特色。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指导学生逐一朗读。然后,教师追问:这篇通讯报道中的环境描写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不同?学生纷纷表示:其他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是集中在一处进行详细描述,而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都是分散的。据此,教师分别出示了《虎门销烟》中对“壮丽舞台”的环境描写,《三顾茅庐》中对“卧龙岗”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让学生回忆环境描写对于烘托氛围、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对比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感知本课三处的环境描写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的,让学生感受三处环境描写一次比一次强烈,是顺应着地震发生的顺序以及造成影响的程度顺势写出,有效地与事态发展结合在一起,对渲染氛围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通过对通讯报道内容的解构,充分意识到环境描写在表达中的作用,同时也对环境描写的方式进行了分类,为日后的实践运用做好了铺垫。
三、内部自比,深入开掘通讯独特的对话设计
通讯报道这一独特文体属于新闻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性。虽然通讯报道比一般的纯新闻更具感情色彩,但事件以及人物言行的真实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作者对于人物对话的描写就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
结合具体课文来看,很多学生发现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作者对谭千秋老师的话只写了一句:“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而在搜救之后,却大量描写了被救学生、施救人员、学校同事的描述。教师则相机提出困惑:“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为什么对主人公语言的描写非常简洁,而对于其他人物的描写却写得如此之多呢?”此时,有的学生从故事发生的情境入手,认为地震开始,人命关天,根本不允许谭老师有太多的语言,所以作者就抓住一句最典型的语言展开描写;有的学生从通讯报道的特点出发,指出通讯报道不能自吹自擂,只有借助他人之口才能凸显事情的真实性,因此作者选择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对谭千秋老师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样写才更具有针对性。
如此教学,学生从文本内容和体裁入手,深入感知了环境描写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了他们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很多表达维度中都有着自己獨特的风格。教学时,只有真正把握好文体特征,才能窥探到文本内在的表达密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