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 童言 童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s5c112j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让学生写出富有童真的作文,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趋势展开作文教学。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童心体验,感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用童言表达喜好,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抒发个性特点,再现童趣生活。
  [关键词]童心;童言;童趣;童真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80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常常面临着尴尬:平常能说会道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平常说话比较幽默的学生,在写作文时语言却十分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写的作文内容是他们没有接触过或体验过的,而一些真实的生活体验却没有被当成作文的素材。要想让学生写出富有童真的作文,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趋势,引导学生用童心写童言,表现童趣,从而体会写作的乐趣。
  一、用心体验,在生活中寻找童真
  现实生活是学生的写作源泉。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枯燥乏味的课堂,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寻找遗失了的童真,重新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4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找秋天”,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将自己找到的变化写成一篇小作文。有的学生观察到树叶变黄了,被风吹落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树叶变黄了像是大树做了什么呢?风把树叶吹落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有的学生观察到桂花开了,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桂花的颜色、香味与外观特征,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来写一篇作文。只有仔细呵护童心,引导学生以童眼看世界,用童心发现世界,用富有趣味性的童言写趣事,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二、兴趣发掘,引导学生表达喜好
  学生在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产生愉悦感,语言表达也会变得生动形象,而不是绞尽脑汁拼凑出干巴巴的文字。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或物,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2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仔细观察自己最熟悉的人或物,并将观察的过程、结果以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有的学生观察自己最好的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是小红。她的脸总是红扑扑的,像是一个红红的大苹果;眼睛扑闪扑闪的,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有的学生观察自己养的小动物:“我家有一只小白兔,它的眼睛红红的,嘴巴像是一朵只有三瓣的花,吃东西的时候嘴巴快速地蠕动着,可爱极了。”教师指导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人或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际情境,营造出一个能够轻松表达语言、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在作文学习中有话可说。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1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第一组图的三幅画,看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并请学生用两三句话将图画的内容表述清楚,然后进行表演。
  孙小圣金鸡独立站在湖边的石头上,手在头顶上“搭凉棚”,看着远处。小熊在一旁着急地喊孙小圣下来。
  师: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呢?
  生1:他们在公园里玩。
  生2:孙小圣站在湖边的石头上,小熊在阻止他。
  师:孙小圣在凉亭做了什么事让小熊生气了?
  生3:孙小圣破坏公物,在凉亭的柱子上写了“孙小圣到此一游”这七个字,于是小熊生气了。
  师:小熊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4:我太生气了,孙小圣怎么可以随意破坏公物!
  师:小熊是怎么教训孙小圣的呢?
  生5:小熊语重心长地对孙小圣说:“你乱写乱画,破坏公共财物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每个来公园玩的人都像你这样,公园还会像现在这么美丽吗?”
  师:孙小圣听了有什么表现啊?
  生6:孙小圣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苹果。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深入发掘学生的童心,激发其表达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再现生活,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其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灵感,再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春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山坡上的野花,白的粉的黄的,在微风中轻摆着身子,像是在迎接小朋友的到来,又像是矜持的小女生的轻声招呼;稻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风中泛起道道绿色的波浪;池边的柳树柔枝依依,在风中轻舞。通过亲身接触大自然,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写作文时就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
  总之,教师要懂得呵护学生的童心,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精彩与美好,亲身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并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语文要素。在习作指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习作要素进行学习。设计三年上册的习作《这儿真美》,教师抓住预写、起草、修改、校正几个环节,通过例文支架的搭建等途径,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来进行习作练习,达到了习作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要素;习作单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摘要]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现实化起点,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发,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发展,认知在交锋中深入,语言在历练中提升,思想在交融中丰盈,从而凸显语文课程的特性,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蓄积认知,在言意冲突中深化理解;聚焦形式,在言意转换中积极构建;取势实践,在言意表现中创设表达。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立意;生长质态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统编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栏目为例,教师可立足单元课文,结合“指印”创作,通过创编故事接龙来为学生搭起通向想象的桥梁,帮助学生提高核心能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55-01  统编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并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是主导课堂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提问不仅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方向,还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教师提问必须打破原有“满堂问”的模式,抓住主问题吸引学生注意。“主问题”设计是一种高效的提问方法,相对漫无边际的碎问碎答,其具有一针见血的精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广度、引导学生知识和审美发展的深度。“主问题”用精准又灵活的提问激活课堂、贯穿课堂,它有着主导性
[摘要]统编教材注重口语交际教学。以第一学段口语交际为例,浅析教材特点,以便提升口语交际教学实效,为助力学生“口若悬河”奠定基础。具体特点为在话题上,向生活化“转变”;在目标上,向梯度化“转变”;在素养上,向习惯化“转变”。  [关键词]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1—0087—02  听说读写,都是语
[摘 要]三年级是小学阶段教与学明显发生转折,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学年,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在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阶段,如果能做到收放结合,就能引导学生跨过作文起步的“天堑”,让写作不再难以下手。  [关键词]作文起步;培养兴趣;语言表达;写作方法;自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要在强化语言的构建、运用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不断发展。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教材文本内容相对复杂化,为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提出指导复述方法,历练口语表达能力;梳理文本逻辑,发展思维能力实现读烈军属结合,提升语用能力。表达情境,揭示“路径”价值,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复述方法;梳理逻辑;创设情境;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习作课难上,历来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习作教学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困扰着语文课堂。以《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习作教学为例,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关键词]学为中心;融情入景;优化指导;自读自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87-01  习作教学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困扰着语文课堂。本文拟从《一切景语皆情语
[摘要]爱国主义题材的选文是教材永恒的主题。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教学这个单元,既要抓住它的人文主题,更要把握它的语文要素,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瞻前顾后,研究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在课堂上,教师要整体把握,拓宽视野,精准施策,发挥教材文本的最大价值,引导学生学语习文,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摘要]《雾在哪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使用了并列和递进两种关系的句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教学时,教师以句子的教学为重点,引导学生对句子进行归类,并结合经验,通过仿写运用学习掌握并列句、递进句,使学生获得表达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儿童化表达;生活经验;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