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肌红蛋白与心肌酶测定在急性心肌梗塞实验室早期诊断中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正常健康者与急性心梗患者各28名,健康者均值为35.3±12μg/L;急性心梗患者含量>75μg/L,均超过健康者上限,心梗面积与血Mb含量关系密切,临床符合率和常率均达到100%。对患者血清内心肌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28例健康者血清Mb含量为35.3±12μg/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测血清心肌酶谱LDH、α-HBD、AST、CKMB、CK各项指标,指标与临床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70%、80%、40%、56%、100%,血清浓度为88.5μg/L-1477μg/L。其中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实验跟踪自发病开始进行,采样每间隔4h进行一次,跟踪连续72h,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血清Mb降低,其他酶谱的测定与其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但趋势相同。结论采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后,增高了血Mb含量。实验证明心肌梗塞最敏感、最早的指标就是Mb含量增高。
【关键词】心肌酶谱;肌红蛋白;急性心肌梗塞
1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95-01
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其由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急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力衰竭或休克、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临床上心电图变化、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本研究中,对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谱以及血清Mb含量,包括了LDH(乳酸脱氢酶)、α-HBD(α-羟丁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通过试验证实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Mb含量与多项心肌酶谱指标数值波动时间不同,血清Mb增多与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断符合,为最敏感、最早的心肌急性坏死指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急诊和住院2013年1月至同年10月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血清标本在就诊24h内取样。与之对照的健康者血清标本28份。
1.2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b定量,结果用HYPERIN酶标仪读出,同时进行心肌酶谱测定。
2结果
28例健康者血清Mb含量χ±s为35.3±12μg/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测血清心肌酶谱LDH、α-HBD、AST、CKMB、CK各项指标,指标与临床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70%、80%、40%、56%、100%,血清浓度为88.5μg/L-1477μg/L。其中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实验跟踪自发病开始进行,采样每间隔4h进行一次,跟踪连续72h,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血清Mb降低,其他酶谱的测定与其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但趋势相同。3例患者中,一例为变异型心绞痛,急性下壁梗塞达到965.6μg/L;另一例为心梗硬化型,血Mb含量1170μg/L;还有一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当缓解病情后,Mb含量回归正常。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常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了血中的血小板,形成血栓,對冠状动脉管腔形成阻塞,致心肌缺血坏死。生活中,常见的急性心肌梗塞的诱因有:大量饮酒、吸烟、便秘、寒冷刺激、暴饮暴食、激动、过于疲劳等。临床表现为休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神志障碍、上腹部疼痛、无疼痛患者少数、心前区呈压榨性疼痛,持久且剧烈。因较大的酶分子在进入血循环之前需要通过淋巴结,因此,对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性,血清酶学检查不如血清Mb测定。
联合心肌酶谱,采用检测血Mb早期诊治和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作用互补。丰富的Mb富含于心肌中,当损伤心肌时,Mb分子小,可快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血清Mb定量可作为对胸痛是否因急性心肌梗塞所致进行鉴别的关键标志之一。心肌酶谱包括了LDH(乳酸脱氢酶)、α-HBD(α-羟丁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等进行检查。本研究中,我院急诊和住院2013年1月至同年10月收治的8例健康者血清Mb含量为35.3±12μg/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测血清心肌酶谱LDH、α-HBD、AST、CKMB、CK各项指标,指标与临床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70%、80%、40%、56%、100%,血清浓度为88.5μg/L-1477μg/L。其中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实验跟踪自发病开始进行,采样每间隔4h进行一次,跟踪连续72h,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血清Mb降低,其他酶谱的测定与其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但趋势相同。3例患者中,一例为变异型心绞痛,急性下壁梗塞达到965.6μg/L;另一例为心梗硬化型,血Mb含量1170μg/L;还有一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当缓解病情后,Mb含量回归正常。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患者连续测定Mb,溶栓疗法成功与否能够采用Mb定量做出判断。研究采用了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血Mb含量进行定量检测,该方法具有精密度好、灵敏度高、方法便捷、特异性强等特点,无需准备特殊设备仪器,可一次对多份标本进行检测。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与并发症及治疗、梗死面积的大小关系较大。住院后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综上所述,采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后,增高了血Mb含量。实验证明心肌梗塞最敏感、最早的指标就是血Mb含量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Mb含量与多项心肌酶谱指标数值波动时间不同,血清Mb增多与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断符合,为最敏感、最早的心肌急性坏死指标。
参考文献
[1]冷敏,姜少燕,刘爱敏,安毅,潘娜娜.“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绪障碍病人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11(3):79-81.
[2]沈比先,彭冬红,谭四平,黄岸蓉,陈胜基.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对诊断心肌梗塞及其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5(3):82-86.
[3]梁丽军,陈小燕,孙萍,陈文彬,罗建春.应激源强度对心肌梗塞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清学标记物和心理情绪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8(3):35-38.
【关键词】心肌酶谱;肌红蛋白;急性心肌梗塞
11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95-01
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其由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急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力衰竭或休克、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临床上心电图变化、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本研究中,对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谱以及血清Mb含量,包括了LDH(乳酸脱氢酶)、α-HBD(α-羟丁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通过试验证实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Mb含量与多项心肌酶谱指标数值波动时间不同,血清Mb增多与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断符合,为最敏感、最早的心肌急性坏死指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急诊和住院2013年1月至同年10月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血清标本在就诊24h内取样。与之对照的健康者血清标本28份。
1.2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b定量,结果用HYPERIN酶标仪读出,同时进行心肌酶谱测定。
2结果
28例健康者血清Mb含量χ±s为35.3±12μg/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测血清心肌酶谱LDH、α-HBD、AST、CKMB、CK各项指标,指标与临床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70%、80%、40%、56%、100%,血清浓度为88.5μg/L-1477μg/L。其中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实验跟踪自发病开始进行,采样每间隔4h进行一次,跟踪连续72h,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血清Mb降低,其他酶谱的测定与其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但趋势相同。3例患者中,一例为变异型心绞痛,急性下壁梗塞达到965.6μg/L;另一例为心梗硬化型,血Mb含量1170μg/L;还有一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当缓解病情后,Mb含量回归正常。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常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当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了血中的血小板,形成血栓,對冠状动脉管腔形成阻塞,致心肌缺血坏死。生活中,常见的急性心肌梗塞的诱因有:大量饮酒、吸烟、便秘、寒冷刺激、暴饮暴食、激动、过于疲劳等。临床表现为休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神志障碍、上腹部疼痛、无疼痛患者少数、心前区呈压榨性疼痛,持久且剧烈。因较大的酶分子在进入血循环之前需要通过淋巴结,因此,对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性,血清酶学检查不如血清Mb测定。
联合心肌酶谱,采用检测血Mb早期诊治和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作用互补。丰富的Mb富含于心肌中,当损伤心肌时,Mb分子小,可快速、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血清Mb定量可作为对胸痛是否因急性心肌梗塞所致进行鉴别的关键标志之一。心肌酶谱包括了LDH(乳酸脱氢酶)、α-HBD(α-羟丁酸脱氢酶)、AST(谷草转氨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肌酸激酶)等进行检查。本研究中,我院急诊和住院2013年1月至同年10月收治的8例健康者血清Mb含量为35.3±12μg/L。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检测血清心肌酶谱LDH、α-HBD、AST、CKMB、CK各项指标,指标与临床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70%、80%、40%、56%、100%,血清浓度为88.5μg/L-1477μg/L。其中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实验跟踪自发病开始进行,采样每间隔4h进行一次,跟踪连续72h,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血清Mb降低,其他酶谱的测定与其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但趋势相同。3例患者中,一例为变异型心绞痛,急性下壁梗塞达到965.6μg/L;另一例为心梗硬化型,血Mb含量1170μg/L;还有一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当缓解病情后,Mb含量回归正常。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患者连续测定Mb,溶栓疗法成功与否能够采用Mb定量做出判断。研究采用了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血Mb含量进行定量检测,该方法具有精密度好、灵敏度高、方法便捷、特异性强等特点,无需准备特殊设备仪器,可一次对多份标本进行检测。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与并发症及治疗、梗死面积的大小关系较大。住院后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综上所述,采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后,增高了血Mb含量。实验证明心肌梗塞最敏感、最早的指标就是血Mb含量增高。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Mb含量与多项心肌酶谱指标数值波动时间不同,血清Mb增多与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断符合,为最敏感、最早的心肌急性坏死指标。
参考文献
[1]冷敏,姜少燕,刘爱敏,安毅,潘娜娜.“双心医学”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绪障碍病人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11(3):79-81.
[2]沈比先,彭冬红,谭四平,黄岸蓉,陈胜基.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对诊断心肌梗塞及其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5(3):82-86.
[3]梁丽军,陈小燕,孙萍,陈文彬,罗建春.应激源强度对心肌梗塞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清学标记物和心理情绪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8(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