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胃肠间质瘤患者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rain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影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复发及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住院行根治术治疗的61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1例根治术后患者中40例行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9例行肿瘤摘除术,7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Dixon术。61例手术患者中57例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另有4例失访,术后复发率12.3%。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证实肿瘤恶性风险程度为重要高危因素之一。结论肿瘤恶性风险程度是胃肠道间质瘤根治术后患者复发评估时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根治术;预后;复发;危险因素
  1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92-02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病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目前该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本文通过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住院并行根治术治疗的6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及复发等危险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1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1.7±15.2)歲。平均病程12.4个月,最短3个月,最长两年。肿瘤原发于胃部(41例,67.2%),小肠(7例,11.5%),腹腔(4例,6.6%),结肠(3例,4.9%),肠系膜(2例,3.3%),直肠(2例,3.3%),盆腔(2例,3.3%)。术前临床表现多样化,61例患者中48例存在腹痛、腹胀、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14例腹部可触及包块,11例有便血、呕血症状,另有7例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本组61例患者术前均进行了CT、B超和(或)MRI检查,结合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周边组织浸润等实际情况对部分患者进行了胃镜、结肠镜等检查,并相应进行了病理活检检查。
  1.2诊断标准参照WHO诊断标准,61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以及病理诊断,全部为胃肠间质瘤。经内镜及CT扫描检查,证实为实体性肿瘤;肿瘤组织基本细胞成分符合胃肠间质瘤病理学特征;肿瘤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为阳性。纳入标准:患者多数经胃镜检查发现,存在粘膜下肿块,行常规超声内镜检查,提示浆膜下、肌肉、粘膜下实质性肿块,且边界清晰者,可确定为胃肠间质瘤。排除标准:肿瘤位于幽门管、胃底等部位行创伤较大的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疑似患者。
  1.3治疗方法61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限期手术58例,3例由于完全性肠梗阻进行了急诊手术。其中40例行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9例行肿瘤摘除术,7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3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行Dixon术。术中严格实施根治术及无瘤技术原则,肿瘤切除边缘距离相应部位正常组织至少3cm以保证切缘阴性。所有病理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和组织形态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包括CD117、CD34、S-100、Desmin、SMA及Vimentin。
  1.4统计学分析该病例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1年内的复发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统计学指标P<0.05表示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在术后无院内死亡病例,其中1例患者全胃切除术后出现吻合口瘘,经过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后痊愈,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1.8天,最短1周,最长3周。61例患者术后1年内均进行了随访,除4例失访外,57例随访患者中7例出现复发,复发率达到12.3%。根据复发情况将随访对象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其肿瘤恶性风险程度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肿瘤恶性风险程度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7
  3讨论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多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其发生部位包括整个胃肠道、腹腔、肠系膜等部位。临床表现该病不具有特异性,只有肿瘤体积如果过大时才会出现消化道压迫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情况。该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采用CT、超声、内镜等检查方法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尚不能确诊。
  目前该病主要治疗手段仍为手术切除。胃肠间质瘤与一般的良性肿瘤不同,其侵袭性较强,并且恶性程度越高侵袭性越强。文献报道提出手术切除范围应选择在距瘤体3-5cm的正常组织上。因此胃肠间质瘤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不能只单纯的行肿瘤局部切除术,而应该针对性选择胃大部切除、肠段切除术等术式。应该在保障手术安全和充分考虑脏器功能的前提下考虑联合脏器切术治疗,另外注意区域淋巴结清扫也是必需的。
  胃肠间质瘤术后的复发高危因素包括手术操作规范与否、肿瘤周围组织侵犯情况、肿瘤恶性风险程度高低及是否存在转移等情况。但目前尚无独立的指标对术后短期预后进行预测。本研究组中61例患者均由同一组胃肠外科医师完成手术,且术中严格实施根治术及无瘤技术原则。对本研究组患者来说,术后复发因素与手术操作者的技术因素之间无明显关联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证实肿瘤恶性风险程度为重要高危因素指标之一。
  综上述,胃肠间质瘤作为胃肠道最常见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非常困难。目前治疗主要手段仍为手术切除,肿瘤恶性风险程度是评价该病术后复发的重要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丙学,郝东明,张作兴.40例直肠胃肠间质瘤的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31(3):964-965.
  [2]宁亮,张东峰,周岩冰,等.胃肠间质瘤术后247例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05(3):318-329.
  [3]张云,曹晖,汪明,等.181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1(2):284-285.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已经普遍开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幼儿园学习阶段,游戏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那么,如何实现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就成了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必修课。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毫无抵抗力的。现如今,随着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关注程度的逐渐提升,幼儿园教育亟须
低能γ射线穿透法测量煤灰分,比反散射法有更高的灵敏度,它不仅适于低灰分测量,也适用于高灰分测量。本文推导了此法测量煤灰分的公式,并计算了成分变化引起的误差。 Low en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展学生英语视野的最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教学成效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高低。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究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阅读素材单一。当前,初中生的英语阅读素材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疾病采用耳石复位法治疗的临床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眩晕患者,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法以及Semont管石解脱法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结果经过我院给予的耳石复位法治疗,治愈的患者有43例,占86%,有效的患者有5例,占10%,总有效率为96%,另外2例患者复位失败,
【摘要】将营养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相结合,帮助儿童CRI患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进而控制病情发展、增强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本文介绍了儿童CRI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价和营养不良筛查的方法,同时探讨了患儿在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上应该如何的控制,在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摄入量给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儿童肾疾病;营养缺陷;营养评估;营养治疗  095文章编号:1004-7484(2
【摘要】目的探讨P16基因缺失与肿瘤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6例肝癌、25例白血病患者的P16基因缺失情况。结果56例肝癌患者中有13例P16基因缺失,25例白血病患者中有8例P16基因缺失,缺失率分别为23.2%,32.0%。结论P16基因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检测P16基因缺失有助于肿瘤的辅助诊断。  【关键词】P16基因;聚合酶链反应;肿瘤;基因缺失  100文章编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