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青春期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fdasdfa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玛格丽特·米德为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是米德在美属西萨摩亚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田野调查后写成的并于1928年出版,米德通过对这座岛上68位萨摩亚少女进行研究,根据萨摩亚的田野研究资料,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风靡整个美国。这本书不仅使得当代及后人们对自身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反思,还对之前学术界流行已久的生物决定论的推翻、证明了后天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可塑性。文章在笔者多次阅读后概述了对《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多视角的研究以及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萨摩亚人的成年》;青春期;文化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一、玛格丽特·米德与《成年》
  玛格丽特·米德通过多次对南部海岸七处地点的田野调查而写成的《来自南海》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便是其中之一,下称《成年》,这本著作也是米德学术声誉的奠基之作,后被译为数十种语言,畅销各国。
  米德当年进入田野进行此次调查时,她的初衷是旨在试图通过“他者”的研究来解释发生在自己所属文化中的一些现象。换言之,米德的这一作品典型地体现了她的导师博厄斯的思想精髓——通过理解“他者”来审视自我。博厄斯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对种族主义的极端厌恶。20世纪90年初,以博厄斯为首的人类学家激烈地抨击以高尔顿为首的遗传派,认为他们的观点过于极端,博厄斯明确提出了文化决定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模式不是由其本身决定,而是受到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等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人类行为是文化和环境的产物。由此可见,米德的田野工作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导师的影响。
  当时美国青年躁动不安的现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米德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博厄斯的文化决定论,求证“青春期问题”在原始文化中和美国当代社里是否会有相同的情况,在米德24岁那年,她不顾一切只身前往萨摩亚群岛对当地的土著部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田野调查,并最后完成了她的第一本著作。
  二、不一样的“萨摩亚人的青春期”
  米德把南太平洋上一个普通的小岛的生活描述得非常生动,尤其是在对萨摩亚的青春期女孩儿的关注。在米德長期的观察下,她发现,萨摩亚人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田园式的生活:新的一天开始了,年轻人一边催促着手中的劳作,一边互相间大声呼唤;尚未睡醒的孩子踉跄着跑到海边用海水洗脸,赶去捕鱼的孩子开始收拾渔具;裹着被单肮脏的村民开始四处走动,揉着眼睛跌跌撞撞向海滩走去;妇女们捧着需要洗涤的东西往海边或远在村子尽头的泉边走去……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惬意,没有城市生活中的喧嚣与紧张。
  而关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米德则从萨摩亚人从年少时到青春期时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进行了看似在泛泛而谈他们的生活实则是在通过多方面具体的刻画着他们青春期的过程。总体来说,萨摩亚人的青春期是比较随和慵懒的,没有当代美国社会中那么多问题,这也和萨摩亚社会的生活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本书中,米德尤其是对两性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记述,从未婚男女之间三种关系(暗地交往、公开私奔、隆重求婚)到莫托托洛(睡觉时的潜入者), 以及到酋长的女儿“陶泊”的严厉的成长谨慎的青春期过程。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是最能体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影响和塑造人的。在笔者看来,不能只是单一强调某个国家或者某个社会,而是这个社会的每个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差距的影响。按照惯例来讲,酋长的女儿因为要嫁给外村的大酋长去继承玛拿亚,因此她保持着童贞,睡觉有人陪伴,从不在白天和夜晚外出私会...,但是那些“相爱在棕榈树下”的年轻人,则是出身低微的。由此可见,后天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不论在哪个社会都和家庭阶层甚至社会阶层有直接关系。
  当然,在米德的调查中,大部分萨摩亚人的青春期是比较平和的,“私奔”也是非常流行的,甚至有陶泊私奔的现象,人们都习以为常,这也足以证明萨摩亚社会的文化和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对所处环境的一些现象已经慢慢接受。
  其次,米德这本书中主要对萨摩亚的青春期女性做了详细的记录。萨摩亚人在青春期之所以很少产生冲突最重要的原因是姑娘们在人与社区之间不存在任何重要的、习以成俗的关系,加之她们具有性尝试的自由,加上不存在那种激烈的情爱斗争,这一切都使得她们在性经历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要比在一种更为严格、更富有自我意识的文明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少的多。她们之间的生活大多很平和,没有过多的竞争和压力,父母对孩子也没有过多硬性的要求,孩子们的青春期在自我成长意识中度过。
  最后,米德认为选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需要去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不是一味死搬教条地拿一套模板来教育所有的青少年。在青少年成长的每个阶段,他们所在的每个文化环境,每个地域都有它的差异性,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青春期?
  在米德看来形成“不一样”的青春期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萨摩亚的整体生活具有随意性,每个人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没有为争得酋长的位置互相残杀,也没有因为孩子身心发展缓慢而受到父母的惩罚。大人们从孩子小时候就会引导他们去参加舞会,学习跳舞,鼓励孩子们,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陶冶了大人们的情操。在这样的环境里,想不惬意地过着小日子都难。
  其次,萨摩亚人家庭情感的不稳定性。米德发现,萨摩亚的孩子们并不会固定地居住在自己家里 ,如果他们不愿与父母同住,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居住的地方。而那里的长辈也会照顾他们,对所有孩子平等相待,同时需要他们帮助劳动。加之萨摩亚的户关系网的庞大,使得他们的亲情感并不那么重要。“萨摩亚人的忠贞是以天计算的,最多按周计算,他们对终身相爱、坚贞不渝的爱情颇不以为然,甚至奚落嘲笑。”   最后,萨摩亚人教育方式的不同。体现在对性、爱情及生死观等与我们完全不同。萨摩亚的孩子们从小就可能见过出生和死亡,见过流产与尸体,这些在文明社会看来禁止小孩子接触的东西,萨摩亚的父母从不会去干涉。萨摩亚的青年在性方面较自由,除了陶泊之外普通人一般不会禁止婚前性行为。女的住所仅以蚊帐遮挡,有些孩子们会去目睹棕榈丛的幽会等情形,因此,萨摩亚青少年对性爱的认识比较早且成熟,不会像文明社会的青少年普遍有好奇心和骚动不安。
  四、田野的人文关怀
  在过去米德的那个年代,一个初学者能够把一个田野工作做到如此优秀不得不令钦佩,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接触、撰写,又在田野中真正写出了让大家能明白和焕然一新的新事物。米德对萨摩亚人的田野调查所引发的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反思,让后人们更加容易去理解人类学,有更多的兴趣去接触这门学科,即便米德的田野调查在当时有些学者看来并不是很完善,甚至提出了更严厉的批评和质疑。澳大利亚学者弗里曼就是其中一位,弗里曼在萨摩亚有着同样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在他看来,米德的田野工作很多地方存在不实,并没有完成一个严谨的田野工作和汇报结果。庄孔韶《回访的非人类学视角和人类学传统——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一》一文中提到,弗里曼认为米德的萨摩亚语言只学过一个半月,不足以完成与当地人流畅而深入的沟通,而米德女性的身份,也决定了她不可能参与萨摩亚社会的一些重要场合。米德的访谈对象更多的尚未度过青春期,不能当做从青春期向成年转变的样本。最重要的是,弗里曼对米德所做田野工作的结果也产生怀疑。弗里曼认为,在萨摩亚尽管有私下的性行为,但也存在公共道德的约束。然而笔者认为,萨摩亚社会处于较为早期的社会形态,米德对有限的时间观察的东西也一定是有限的,萨摩亚的社会文化也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改变,在多年后再回头来做一遍田野调查的时候肯定会有很多地方有所异同。
  通过米德的这次田野工作,让笔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人类学的人文关怀,站在他者的角度去观察,从而审视自己。人类学的田野基本上都是站在高度人性的情境中进行的,在人类学在深入田野工作面对可能完全是异己的文化时,他(她)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平等的目光去对待它所面临的世界,相信那个世界人们生活方式的意義,他们信仰的真诚,尊重他们所创作的文化。只有在这样的一种价值取向下,人类学者才能做好田野调查。像米德那样,这才是真正的人类学。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周晓红.萨摩亚人的成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157.
  [2]德里克·弗里曼.李传家.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3).
  [3]庄孔韶.回访的非人类学视角和人类学传统――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
  [4]秦璞.什么色人类学的眼光[J].人类学,2008(3).
其他文献
【摘要】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差异来源于中西方古典生活与审美方式及思想传统的不同。“韵”和“律”这一对概念将中西古典音乐美学上的差异表达得很清晰。作为中西古典音乐代表性乐器的古琴和钢琴则分别呈现了“琴韵”与“琴律”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  【关键词】古典音乐;韵;律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中西方古典音乐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为形式上的大相径庭,而根植于中西方古典生活与审美方
【摘要】当今,在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创作中一直存在“保留传统”和“创作革新”的困扰。作曲家、剧作家以及灯光舞美设计师在创作新剧目时都以一种探索的脚步进行艺术变革。如何使中华民族伟大、丰富的传统地方戏曲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河南省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新编的大型历史剧—豫剧《灞陵桥》的成功上演,无疑让笔者和观众对中国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本文以《灞陵桥》为
【摘要】本文借用音乐分析,立足于视唱练耳课堂教学,对视唱中常出现的旋律形态进行归纳,总结不同旋律形态的功能与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旋律形态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此外,还用实例说明在旋律听记过程中通过听觉分辨出不同类型的调式变音,并分别采用不同的听记方式,以期更好地还原音乐基本要素且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  【关键词】视唱练耳;旋律外形;表情特征;调式外音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贾樟柯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导演,他始终把镜头推向身边普通百姓甚至边缘人群的生存现状,坚持底层叙事,弥补了缺失。  【关键词】贾樟柯;民俗意象;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一、“民工导演”贾樟柯——自觉底层代言者  贾樟柯出生于1970年的山西汾阳,1993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小山回家》至2015年最新作品《山河故人》,贾樟
【摘要】托斯蒂是意大利19世纪,唯一不受歌剧形式干扰,而潜心创作其他音乐形式作品的作曲家。他将自己完全投身于室内歌曲的创作(早期创作的部分神圣歌曲除外)。这在19世纪的意大利音乐界的确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情况,当然,这也证明了托斯蒂的才华和天赋。托斯蒂并不是一位開派拓流的大作曲家,但他写的许多室内乐声乐作品,如《再见》《理想佳人》《玛莱卡莱》《小夜曲》等,一直深受世人喜爱。然而在当时,托斯蒂及本人却并
【摘要】抓拍是摄影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生动、准确地抓拍生活中激动人心的美好瞬间,是摄影记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随着当前摄影活动的日益普及,抓拍方法正在被广大摄影者所注重。在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形象地表现时代的风云,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这是摄影艺术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新闻摄影;瞬间;抓拍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  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往往是摄影
【摘要】探讨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有利于博物馆公共教育水平的提升,完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本文分析了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现状,以南通博物苑公共教育项目的探索为例,提出了提升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博物馆界有一句话:“如果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1]可见教育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藏
【摘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而武术精神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武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核心的武术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刻认识研究,正确认识武术及武术精神的特点,理解武术精神及其背后折射出的民族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地弘扬中国精神。  【关键词】武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内涵  对中国传统武术精神的
【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如何都无法忽视的人物。国人们想起他时总是会在脑海中浮现他皱着眉头的模样,抑或是身穿长袍、胡子充满威严地耸立着,然而鲁迅的许多面卻往往为人忽略。日本汉学家、社会学家竹内好在其著作《近代的超克》中以一个日本人的视角去了解中国文化,去探索鲁迅,他用“去打破”这三个字形容鲁迅一生。诚然,鲁迅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打破一些东西的一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用自己的笔杆子为我们展现了不同
【关键词】小学生;应对困难;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56-03  【作者简介】苏志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江苏苏州,215122)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遇到困难时容易缺乏安全感,产生消极情绪,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现在的学生大多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少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