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心灵的耕者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p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接触陶行知的著作,源于我学生时代在书店偶然买到的一本《陶行知教育文选》。记得那时读得特别痴迷,除了在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圈点勾画之外,还在笔记本上做了大段大段的摘抄。
  后来,陶行知这个名字在我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出现,先生的《创造宣言》被选人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以“现代文大阅读”的形式呈现,文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再后来,读于漪、程红兵、李镇西等语文前辈的著作,发现他们写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不约而同地谈到受过行知先生的影响。尤其是李镇西老师,他在《爱心与教育》、《与青春同行》、《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乃至《做最好的家长》这些书中都提到了陶行知。
  教学合一
  如今,重读《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我不再只停留在当年的圈点摘抄,而是着重于思考,着重于用先生的理论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喜欢语文教学,每当走上讲台,心里总有一种激动。三尺讲台是属于我们的精神绿洲,教师举手投足,学生了然于心;学生展眉蹙额,教师心领神会。师生共同享受语文的欢乐,一起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该是何等的和谐,何等的愉悦。
  行知先生说,活的教师,是不断成长,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着的;活的教师,其思想是灵动的,视野是开阔的,方法是灵活的。我认为,活的语文课,不仅仅蕴涵着知识,而且能给人以价值力量和思想力量;活的语文课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而学生的言说又能触动教师再创造;活的语文课指向师生精神的共同成长;活的语文课不仅仅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
  重读陶行知,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充电”,丰厚自我积淀,扎实苦练教学基本功。努力让课堂少一些匠气,多一些灵气。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课一节一节地琢,尽管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但终可以让遗憾少一些,再少一些;文一篇一篇地磨,尽管时时有难解的困惑,但终可以让思想亮一些,再亮一些。工作之余,蹲图书馆,泡书店,逛书城;假期出游,一路走一路观,一路读书一路体验。我深知,一个语文教师,业务发展的高度取决于自身的文化厚度,只有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的精神去执著追求,刻苦自励,不断超越,才有可能厚积薄发,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挥洒自如。
  写到此,我不禁想起昨天上的一节语文课。
  在学生的成语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不少学生判断失误的原因是,不知道“豆蔻年华”只能用于女孩,而且是十三四岁的女孩。为了让学生能够透彻地掌握,讲课时,我特意讲了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写得很美,学生特别喜欢。几遍读下来,很多学生都会背了。我在此基础上重点强调“豆蔻年华”专用于十三四岁的女孩。突然,有一个男生提问:“老师,那十三四岁的男孩叫什么呀?”他的话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兴趣。对呀,十三四岁的男孩叫什么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他们觉得有趣,但一时又说不上来。我迅速在脑海里搜索,突然灵光一现,蹦出一句归有光的“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对,“束发”!古代男孩到了15岁就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年。好险呐,差一点在学生面前掉价。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再查一下,弄透彻。
  课后,我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意外地发现“束发”的解释是:古代男孩束发为髻,以示成童。出现了一个于我而言比较陌生的词“成童”。什么叫成童?《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年龄稍大的儿童。一说八岁以上为成童。一说十五岁以上为成童。并附了一个例句: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礼记·内则》)句子的整体意思我明白,但是“舞勺”和“舞象”我不甚了然,继续查,查“舞”的词条,没收这两个词。我不甘心,查《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换个角度,查“勺”,一查不禁笑了,又是个新发现,这个“勺”在这里不读“sh a o”而读“zhu o”,是古代的乐舞名。我猜,“象”应该也是古代的乐舞名了,猜归猜,还是得查一下心里才踏实。一查“象”,《古代汉语词典》上面赫然写着“古舞名。一种手执干戈的舞蹈。”我再一想,既然象舞是一种手执干戈的舞蹈,那么勺舞是个什么样的舞蹈呢?虽然《古代汉语词典》里面没写,但我从网上查到郑玄给《礼记》做的注,《郑注》的解释为:“先学勺,后学象,文武之次也。”
  查到此,终于明白了。一个“束发”背后竟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真是学无止境啊。有了这个经历,我便对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合一”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的确如此。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自我积淀,才有可能做“活”的语文教师。这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需要教师付出许多刻苦的努力。
  融洽关系师生共进
  行知先生积极提倡“以教人者教己”,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与学生同甘共苦。他提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其实,我们面对不同性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做一条河才是最恰当的选择——既有“量”又能“容”。以河的姿态善待学生,接纳包容学生。学生也许是龙,是鱼,也许是虾,是蚌,教师都要能包容他们,滋养他们。停留在我们脸上的是笑意,永驻在我们心田的是宽容和爱,教师要用自己的心去点亮学生希望的灯。
  我多年负责高三的教学,离高考仅有的一年时间容不得半点拖延、马虎和懈怠。高考竞争如同打仗,在客观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士气则是胜负的关键。如果学生自己觉得有成功的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其实是渺茫的,甚至是虚幻的,但当时,只要他心存希望,他就会以超出常人几倍的勇气和努力去奋斗。尽管有可能最后他的成绩还是上不了线,但却一定会超出他的一般状态,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所以,每位教师都要去点燃学生心中希望的灯火,激发出他们奋斗的勇气。   “羊群走路看头羊”,一头老虎率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率领的一群老虎,这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表率作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教师有面对现实的坦然,有不满现状的进取精神,有奋勇争先的雄心和信心,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是不难具备的。
  记得上周改学生的练笔,有个孩子叫李娇,她的练笔中有一个片段特别诚挚动人。
  班主任和我们说过,高三,你不要把它看做一种包袱,要把它当成检测你潜能的一次机会,测测你究竟能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潜力。
  是啊,反正高三了,玩是玩不成了,就算你想玩,人家都在学,你能玩得欢吗?你心里能好受得了吗?你能玩得痛快吗?与其这么纠结,不如与大家一起加入到战斗中去,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潜能未被挖掘。等忙完这200多天,好日子都在后面呢。到那时再与大家一起痛快地玩,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岂不更有意义,岂不更畅快!每次想到这儿,我都禁不住内心澎湃,热血沸腾!
  教学冯友兰先生《人生的境界》一文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道题目。
  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设计这个题目是源于去年高三期中考试过后部分学生因考试失利,情绪消沉。为鼓舞士气,增强斗志,在课文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这道题,一方面是进行语言表达专题的训练,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学生在精神上多鼓鼓劲儿,打打气。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写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句子。我从学生答案中挑选出四个写得比较好的,让作者自己抄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以便鼓励和鞭策的时候有针对性。在班上评讲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加以斟酌、锤炼、润色、修改,与例句组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师生在“黑色高三”共同创造的一首诗啊。
  有一种恒心,磨穿铁砚:有一种执著,水滴石穿;有一种魅力,高山仰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留一段历史佳话给后人,这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举吞吴的壮举,是一种坚韧的人生境界。
  有一种信念,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自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执著坚韧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有一种格调,高雅绝俗:有一种情操,纯洁高尚;有一种姿态,不蔓不枝。陶渊明东篱采菊,云中望月,描一卷田园诗画给后人,这种生于浊世却能超凡脱俗的气节,是一种俊逸的人生境界。
  有一种气质,洒脱出尘:有一种德行,香远益清:有一种品性,恬淡蕴藉。孟浩然白首归隐,醉月中酒,留下不为名利给后人,这种迷花不仕仍风流自赏的孤傲,是一种清雅的人生境界。
  有一种爱心,感天动地:有一种奉献,毁家纾难;有一种力量,众志成城。中国人携手同心,笑傲灾难,诠释一份大爱无疆给世人,这种面对国殇,不惧己危的努力,是一种无私的人生境界。
  从越王勾践到司马迁再到陶渊明、孟浩然。乃至今天的国人,学生结合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写出了坚韧、奋发、俊逸、清雅、无私的人生境界。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内容充实,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写、读、悟、品、改的过程中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情感的陶冶。
  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进发智慧的火花。
  激趣乐学
  当下,学生学语文的态度与感情,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大部分学生是“爱上语文真的好难”。淡漠、无所谓,似乎学与不学一个样,无动于衷乃至厌倦,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错综复杂,有教学内部的,也有教学外部的,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应反躬自省。
  对学生而言,当然要讲道理,增强学生学语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仅仅晓之以理远远不够,还要动之以情,努力使学生置身于精彩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从而知之、好之、乐之,从心底升腾起热爱母语的激情。
  教育的魅力,不仅在讲得精彩,更在于教师讲完之后所产生的那种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发自内心的欲罢不能、兴味盎然。学生的进步,主要不在于听教师讲,而在于自己学。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人在高三,总有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题。其实,在那些不得不练的题目中,也可以通过精心备课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一些精神的底子,文化的底子。比如,有一次讲评一道语言运用题:仿照《爱心》这首小诗的第一节,再写一节,要求句式大体相同,意思连贯,偶句押韵,具有诗意,字数不要求与原句相同。“爱心是一泓清水/没有大海的波澜/却让潜流/绕过千山”。
  学生的答案中有部分写得比较好的句子,讲评过程中,我不仅仅满足于“就题论题”,让学生会做这道题,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答案中的好句子,按照意象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排列组合,最终我们一起创作了一首诗。
  爱心是一泓清水/没有大海的波澜/卸让潜流/绕过千山
  爱心是一根蜡烛/没有火把的耀眼/却让心灵/不再黑暗
  爱心是一棵小草/没有大树的伟岸/却让春意/留在心田
  爱心心是一方泥土/没有钻石的荣光/却让生命/找到梦的酣畅
  爱心是一盏清茶/没有咖啡的浓酽/却把甘醇/渗进心坎
  爱心是一轮明月/没有太阳的光芒/却让夜行者/看到希望
  爱心是一缕阳光/没有彩虹的斑斓/却让明媚/洒满人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行知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写照。当年行知先生在美国留学师从杜威,为了改造中国的乡村教育,毅然回国,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办晓庄师范学校。躬亲教育三十年,著述七百多万字,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郭沫若先生曾写诗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今日,立足我的日常教学重读陶行知,更觉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 陆燕)
其他文献
华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绚烂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正是依托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华,儿童诵读经典如今逐渐盛行并发展为一门成体系的课程。笔者认为,儿童诵读经典课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诵读经典有利于儿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倍加
摘 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在这里阐述的“自然”是一种不是人为造作的自然。寿山石本源于大自然的造化,天赋神韵鬼斧神工,其灵性在于出水芙蓉般的自然美,而雕刻师们的造化之功,皆取材于日月山川、人文景物、花鸟虫鱼、大千世界,“师法自然”的这一美学立场为我们工艺美术创作提供了方向。  关 键 词: 寿山石雕;传承与创作;美学  一、茶石亦道,师法自然  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所提倡与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2009年是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在一起座谈来纪念这个日子,是缅怀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林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师范教育,回国以后就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师大附中任教。他积极推动师范教育建设和中小学的学制改革,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率先在附中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促进了我国1922年的新学制改革,使我国教育制度逐步走向现代化
近期,葡萄牙议会讨论通过了执政的社会党提出的新的学生章程提案,该章程有助于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赋予校方严惩肇事学生的权利。出台新的学生章程是由于校园暴力事件和学生违反校规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葡各界对该章程持欢迎态度。  一、中小学生违反学校纪律的事件逐年增加,促使政府出台新的章程  近年来,学生违反校规和校园暴力行为有所增长,具体表现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打闹,在校园打架斗殴,不尊重老师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诗《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写道:“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从这首诗中,我读出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两大内驱力:生命关怀和智慧启迪。在我看来,它们是促进一所学校甚至是整个教育和谐发展的内在机制,欠缺了这二者的学校和教育必将是平庸的、甚至是产生了变异的学校和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后发矫治,还是先发引领    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引起了我们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反思和研究。石家庄市在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下,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三级维护网络,石家庄一中处于第二级,学校也健全了“四室”,即测量室、活动室、放松室、咨询室,配备了相应的设施设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真正属于“心理问题学生”的案例毕竟是少数,而且,如果出现了“问
[摘 要]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校长领导力,新的形势需要我们使用一种更加人文、平等、均衡,更加富有创造力的心态、智慧来认识、理解和实践校长领导力。本文就校长领导力问题,从校长领导力界定入手,分析了校长领导力形成的基础,进而指出了校长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把握的六对关系,旨在揭示校长领导力形成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形成;提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1128(
作家毕淑敏在散文《请为你的夸奖道歉》里讲了她朋友的一个故事:一位到北欧某国访问的学者到当地一位教授家作客,见教授五岁的女儿长得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就夸奖了几句。不想教授竟严肃地对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学者大惊。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并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
只要老师以启发智力的方式(in 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 ways)进行教学,任何学科,无论是物理学、艺术还是汽车维修,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①。  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一个既定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是,我们是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想通过批判性思维做什么呢?  在《教育领导者》杂志2005年9月做的主题“孩子的
作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福州的“三坊七巷”也曾遭遇过日渐破败的困境。但在2008年左右,“三坊七巷”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始了全面的保护性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三坊七巷”坚持文物保护建筑不对外招租、不进行商业经营的模式,并将其开发成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推出“坊巷院落游”“古建园林游”等各种主题旅游,在保護文物建筑的前提下,注重人与建筑的互动,提出了“地域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