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绚烂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正是依托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华,儿童诵读经典如今逐渐盛行并发展为一门成体系的课程。笔者认为,儿童诵读经典课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诵读经典有利于儿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倍加重视并深感困惑的问题。小学教育正是“蒙童养正”的黄金时段。诵读经典,就是要在蒙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福德。使这些精华成为其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中国自古就有“遗子黄金万两。不如教子一经”的名言。读古典之书,与圣贤为伍,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诵读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移风易俗。
其次,诵读经典可以开启儿童的智慧。儿童诵读经典,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奠定终身的文化底蕴,储备受用一生的“本钱”。这种“本钱”是他们未来成就大器必备的原始积累。那些被儿童反复诵读的经典好比一粒种子,先埋进心里,然后让其用一生的阅历去感悟,使“种子”慢慢发芽,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他每当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在《孟子》中找到答案。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贝聿明先生一再讲,对他思想与事业影响最大的是《老子》。
最后,诵读经典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裂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学校在实施儿童诵读经典课程时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在具体操作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不强求,只记忆。人的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大量研究证明,0~13岁是记忆力和模仿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理解力发展却比较缓慢。诵读经典就是要抓住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每天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没有思想压力的条件下自由诵读。不规定任务,不排名对比,能背诵最好,不能背诵,熟读也行。语文素养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通过熟读不仅读出字面上的内容,更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我们坚信先有书声琅琅,才有乾坤朗朗。
第二,不考试,只鼓励。技能性、实用性的知识是要懂了才教,而文化性、永恒性的知识可以不懂就教。儿童诵读经典与儿童欣赏音乐、美术一样,如果用现实的技能和实用知识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从长远的历程看。可以说他表面上不懂,其实他有某种默默地“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整个生命里去。
虽然这样的学习需要花费教师的许多精力,而且见效很慢,但我们可以用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的话自勉:“国学经典教育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心里,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是使安放我们灵魂的家园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 云南省怒江州实验小学
(编辑 陆燕)
首先,诵读经典有利于儿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倍加重视并深感困惑的问题。小学教育正是“蒙童养正”的黄金时段。诵读经典,就是要在蒙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福德。使这些精华成为其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中国自古就有“遗子黄金万两。不如教子一经”的名言。读古典之书,与圣贤为伍,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诵读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移风易俗。
其次,诵读经典可以开启儿童的智慧。儿童诵读经典,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奠定终身的文化底蕴,储备受用一生的“本钱”。这种“本钱”是他们未来成就大器必备的原始积累。那些被儿童反复诵读的经典好比一粒种子,先埋进心里,然后让其用一生的阅历去感悟,使“种子”慢慢发芽,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他每当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在《孟子》中找到答案。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贝聿明先生一再讲,对他思想与事业影响最大的是《老子》。
最后,诵读经典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裂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学校在实施儿童诵读经典课程时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在具体操作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不强求,只记忆。人的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大量研究证明,0~13岁是记忆力和模仿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理解力发展却比较缓慢。诵读经典就是要抓住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每天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没有思想压力的条件下自由诵读。不规定任务,不排名对比,能背诵最好,不能背诵,熟读也行。语文素养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通过熟读不仅读出字面上的内容,更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我们坚信先有书声琅琅,才有乾坤朗朗。
第二,不考试,只鼓励。技能性、实用性的知识是要懂了才教,而文化性、永恒性的知识可以不懂就教。儿童诵读经典与儿童欣赏音乐、美术一样,如果用现实的技能和实用知识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从长远的历程看。可以说他表面上不懂,其实他有某种默默地“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整个生命里去。
虽然这样的学习需要花费教师的许多精力,而且见效很慢,但我们可以用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的话自勉:“国学经典教育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心里,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是使安放我们灵魂的家园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 云南省怒江州实验小学
(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