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 受用终身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3813568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绚烂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正是依托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华,儿童诵读经典如今逐渐盛行并发展为一门成体系的课程。笔者认为,儿童诵读经典课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诵读经典有利于儿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倍加重视并深感困惑的问题。小学教育正是“蒙童养正”的黄金时段。诵读经典,就是要在蒙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作品,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福德。使这些精华成为其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中国自古就有“遗子黄金万两。不如教子一经”的名言。读古典之书,与圣贤为伍,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诵读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移风易俗。
  其次,诵读经典可以开启儿童的智慧。儿童诵读经典,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奠定终身的文化底蕴,储备受用一生的“本钱”。这种“本钱”是他们未来成就大器必备的原始积累。那些被儿童反复诵读的经典好比一粒种子,先埋进心里,然后让其用一生的阅历去感悟,使“种子”慢慢发芽,到了适当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说他每当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在《孟子》中找到答案。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贝聿明先生一再讲,对他思想与事业影响最大的是《老子》。
  最后,诵读经典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功能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裂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学校在实施儿童诵读经典课程时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在具体操作时要遵循几个原则。
  第一,不强求,只记忆。人的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大量研究证明,0~13岁是记忆力和模仿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理解力发展却比较缓慢。诵读经典就是要抓住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每天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没有思想压力的条件下自由诵读。不规定任务,不排名对比,能背诵最好,不能背诵,熟读也行。语文素养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通过熟读不仅读出字面上的内容,更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我们坚信先有书声琅琅,才有乾坤朗朗。
  第二,不考试,只鼓励。技能性、实用性的知识是要懂了才教,而文化性、永恒性的知识可以不懂就教。儿童诵读经典与儿童欣赏音乐、美术一样,如果用现实的技能和实用知识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从长远的历程看。可以说他表面上不懂,其实他有某种默默地“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整个生命里去。
  虽然这样的学习需要花费教师的许多精力,而且见效很慢,但我们可以用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的话自勉:“国学经典教育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心里,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是使安放我们灵魂的家园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 云南省怒江州实验小学
  (编辑 陆燕)
其他文献
2007年,广西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11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北京与教育部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庄严承诺。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广西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启动教育改革发展“双十”工程,不断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并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专项教育年”破解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立志、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课作为“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育人功能的独特性更是不可替代。“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正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价值追求所在。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我校是一所拥有120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名校,以“仁爱求真”为校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即崇尚仁爱、倡导求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校所有工作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2008年,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主持开展了扬州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
不知从何时起,“规模决定效益”的理念涌进了小学校园。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3000多人、4000多人,甚至5000多人的小学。这样的学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把小学办“小”。  1.“小”规模  一所小学,如果学生人数超过了3000人,需要的建筑面积、活动场地等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能够超过3000人的小学,绝大多数是比较有名气的小学,至少在当地是有名气的。而这样的
一节自习课上,我正在给学生讲习题,一声怯生生的“报告”从教室门口传进来。声音是那么微弱,那么无助,以至于喊了好几声我才听到,全班同学也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门口。我打开教室门一看,原来是那个穿戴很差,个头矮小的袁可谅。一股怒气顿从心生,昨天才开过班会,强调不能迟到。我刚要发作,但看到全班几十双等着上课的眼睛,我压住了怒火,让她先回到了座位。  事后,我了解了原因,她为了交上住宿费,父亲跑了好几家亲戚借钱
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大笙称“竽”,小笙称“和”。“滥竽充数”的典故表明竽在战国已非常流行。笙最初用葫芦作斗,因其体大、质脆、吹奏费劲,唐代后逐渐改为木制,后又被铜斗代替。严格说来,已经不算瓠音。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介绍笙管时,吴景馨总喜欢用这首《听邻家吹笙》作为开场,在她看来,灼灼桃花、灿烂晚霞形容笙乐的欢快再合适不过。  宏音斋笙管制
近年来,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以“共建共享”思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人和个性精品”的办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准确定位以民族文化引领课程建设,以优质特色课程体系为学校生命力支撑,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特长、终身发展,促进学校优质、协调、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一、整体建构课程体系,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学校立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在开
一、英国“以家长权利保障为核心”的中小学入学政策分析    1.英国中小学招生政策的演变  回顾英国中小学招生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1870年初等教育法》:就近入学政策。即小学生就学距离为3英里,超过3英里则家长有权以距离远为由拒绝送子女上学。(2)《1944年教育法》:人人接受中等教育,考试选拔学生政策。即所有小学毕业生参加“11岁考试”,按成绩、能力等分别进入文法中学、技术中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底子薄、师资水平不平衡、信息比较闭塞的弱势。不利的办学条件和外部环境使其发展要滞后于城市学校。所以,農村学校的发展除了借鉴城市学校的先进经验外,更重要的是立足自身实际,确立切合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打造因地制宜的校园文化。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兴中心小学以“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为办学理念,立足农村、因地制宜,通过强队伍、创特色、抓科研,走出一条适合本土特色的素质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余年来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感悟、一起进步,我当班主任的宗旨是与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积极营造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受到学生欢迎和爱戴。    一、点滴渗透爱的教育,建立民主和谐的班集体    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既要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又要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