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现代教育的先驱林砺儒先生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砺儒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2009年是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在一起座谈来纪念这个日子,是缅怀他的教育思想和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林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师范教育,回国以后就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师大附中任教。他积极推动师范教育建设和中小学的学制改革,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先驱。他率先在附中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促进了我国1922年的新学制改革,使我国教育制度逐步走向现代化。这种学制一直延用到今天。他还组织师大和师中的老师为附中自编新的教材,向全国介绍各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和附中的实践经验,在全国中学中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
  林先生在解放以前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为中国的师范教育事业辛勤奔波。20世纪20年代,一度撤销师范大学,林先生为恢复师大,与师大师生共同抗争,奔走呼吁,使师大得以恢复。他还对师范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作了详细的论述,写了许多文章。他说,师范教育“独立”不是字面上或行政决定能办到的,“‘独立’的第一义,应是训练方针和方法的独立。良师有其特殊的性格……”“师范教育既有其具体目的——培养良师,那自然不是陶冶一般国民之普通教育。”又说:“师范学校择个性之宜于任教师者,加以训练,以备服务社会,至于师范生个人之生计,国家另行设法供给了之。故师范教育之目的,完全为社会之公,而不计及个人之私。”这为师范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指明了方向。他强调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儿童和教育科学理论,科学育人。他的这些思想,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林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民众化、现代化,支持平民教育,他竭力抨击旧中国教育只是“官绅教育”,没有平民教育。他特别重视中等教育,而且深有研究。他强调教育要培养进步人格以适应进步的社会。中等教育应是全人格的教育,要让学生的活动“直接经验道德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换句话说,就是真、善、美、圣的生活”。他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他在1956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关于学习和思考》,文章中谈了六个问题:“学习必须独立思考”、“学习的创造性”、“实践可以衡量思想的深度”、“独立思考与学习集体的关系”、“独立思考与参加社会活动”、“独立思考与尊敬师长”。这些思想,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与我们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何等相似。
  林先生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在理论上涉及教育哲学、伦理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的讨论;从政策上涉及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的批评和建议;从微观上阐述了教育内容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善。林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以促进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林砺儒先生是我的老师,解放初期我在北师大教育系学习,他是我们的校长,并给我们讲中等教育的课程。他讲的内容已经不能具体记得了,但他的严肃而慈祥的音容至今难忘,尤其是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的精神更使我时刻铭记在心。今天我们纪念他诞辰120周年,我们更要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永不辜负林先生的教诲。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 潘静波)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我校是一所拥有120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名校,以“仁爱求真”为校训,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即崇尚仁爱、倡导求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校所有工作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2008年,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主持开展了扬州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项
不知从何时起,“规模决定效益”的理念涌进了小学校园。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3000多人、4000多人,甚至5000多人的小学。这样的学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把小学办“小”。  1.“小”规模  一所小学,如果学生人数超过了3000人,需要的建筑面积、活动场地等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能够超过3000人的小学,绝大多数是比较有名气的小学,至少在当地是有名气的。而这样的
一节自习课上,我正在给学生讲习题,一声怯生生的“报告”从教室门口传进来。声音是那么微弱,那么无助,以至于喊了好几声我才听到,全班同学也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门口。我打开教室门一看,原来是那个穿戴很差,个头矮小的袁可谅。一股怒气顿从心生,昨天才开过班会,强调不能迟到。我刚要发作,但看到全班几十双等着上课的眼睛,我压住了怒火,让她先回到了座位。  事后,我了解了原因,她为了交上住宿费,父亲跑了好几家亲戚借钱
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大笙称“竽”,小笙称“和”。“滥竽充数”的典故表明竽在战国已非常流行。笙最初用葫芦作斗,因其体大、质脆、吹奏费劲,唐代后逐渐改为木制,后又被铜斗代替。严格说来,已经不算瓠音。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介绍笙管时,吴景馨总喜欢用这首《听邻家吹笙》作为开场,在她看来,灼灼桃花、灿烂晚霞形容笙乐的欢快再合适不过。  宏音斋笙管制
近年来,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以“共建共享”思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人和个性精品”的办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准确定位以民族文化引领课程建设,以优质特色课程体系为学校生命力支撑,进而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特长、终身发展,促进学校优质、协调、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一、整体建构课程体系,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学校立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在开
一、英国“以家长权利保障为核心”的中小学入学政策分析    1.英国中小学招生政策的演变  回顾英国中小学招生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1870年初等教育法》:就近入学政策。即小学生就学距离为3英里,超过3英里则家长有权以距离远为由拒绝送子女上学。(2)《1944年教育法》:人人接受中等教育,考试选拔学生政策。即所有小学毕业生参加“11岁考试”,按成绩、能力等分别进入文法中学、技术中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着底子薄、师资水平不平衡、信息比较闭塞的弱势。不利的办学条件和外部环境使其发展要滞后于城市学校。所以,農村学校的发展除了借鉴城市学校的先进经验外,更重要的是立足自身实际,确立切合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打造因地制宜的校园文化。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兴中心小学以“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为办学理念,立足农村、因地制宜,通过强队伍、创特色、抓科研,走出一条适合本土特色的素质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余年来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感悟、一起进步,我当班主任的宗旨是与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积极营造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受到学生欢迎和爱戴。    一、点滴渗透爱的教育,建立民主和谐的班集体    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既要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又要允许学生张扬个性,因
华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绚烂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正是依托了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华,儿童诵读经典如今逐渐盛行并发展为一门成体系的课程。笔者认为,儿童诵读经典课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诵读经典有利于儿童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倍加
摘 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在这里阐述的“自然”是一种不是人为造作的自然。寿山石本源于大自然的造化,天赋神韵鬼斧神工,其灵性在于出水芙蓉般的自然美,而雕刻师们的造化之功,皆取材于日月山川、人文景物、花鸟虫鱼、大千世界,“师法自然”的这一美学立场为我们工艺美术创作提供了方向。  关 键 词: 寿山石雕;传承与创作;美学  一、茶石亦道,师法自然  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所提倡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