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味道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ki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有过一些人生阅历的人,对幸福的涵义会有不同寻常的理解。这就好比饮茶,有人喜欢清淡、有人喜欢浓酽,有人喜欢西湖龙井,有人喜欢陈年普洱。
  年轻的时候,一度不满于现实的庸常,探究过幸福的奥秘,到底是阅历太浅,心气浮躁,归于枉然。
  年轻的时候,总是羡慕那些沉稳端庄、知性温婉的中年女性,心想什么时候才能像她们那样,静若幽兰,韵致优雅活得不疾不徐让人羡慕。然而,人到中年,每日被生活和工作追赶着,诗意顿失,身心俱累,却又羡慕起那些二八俏丽的青春少女,有着无数可以期待和憧憬的未来,正是人生的芳华,规划好人生,备足笔墨纸砚,踏实努力,绘制出什么样的图画只看自己的修炼、功力和运气了。
  人生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行,美丽的风景往往就在我们不经意时匆匆而过,韶华易逝,“时光容易把人抛”,那些氤氲着温暖亲情的美好时光,只待中年以后,在人生的大雪天、在泥泞的阴雨日、在春日柔柔的柳絮里、在夏夜的星空下,偶尔会在思想的跑马中抓住浮光掠影记忆的碎片:小时候体弱,发烧生病时,经常半夜高烧,伏在父母的肩上去医院,自己发烫的身体与父母背上暖暖的体温交融在一起,立时让幼小的身心有了亲情的依傍;上小学时,父母依然很年轻,旧日平房的家门前,飞着杨花的春天的中午,匆匆下班的母亲紧张地和面、擀面,擀好面后,用擀面棍压着剓面,在烟煤炉子上炒菜、烧水下面,父母和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吃一顿匆忙又简单的午餐,往往母亲忙到最后,最后一个吃饭;每日里凌晨即起,勤奋笔耕的父亲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后抑制不住地喜悦,拿来书报仔细阅读的神情,如今想起,父亲的那简陋又满是图书报纸的书房立刻在记忆里立刻变得明亮起来;高中时,下了晚自习后,我走出校门,远远地看到在飘着雪花的路灯下,身穿军大衣、戴着鸭舌帽、系着卡其色毛线围巾的父亲,冒着风雪接我放学的身影;还记得学校毕业后第一次离家远行,站台上,火车将要开时,父亲在绿皮火车的车窗外举着相机隔着车窗玻璃给我拍照的一幕;我回到北方工作,每日下班后回家,与父亲谈论创作,帮助父亲眷抄稿件,与母亲一起聊天、偶尔一起做家务的黄昏时分;成家后,在下班回家路上,接到年幼的儿子用稚嫩的童音给我打来的催促电话;夏夜,走在洒满月光的步行桥上,远远地望到渭水河畔一幢高楼上自家的一窗灯火......
  庆幸自己至今仍然保持着读书、写作和练习书法的习惯,要感谢父亲给予鼓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年轻时喜欢楷书,业余時间报书法班学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喜欢笔墨纸砚之间,翰墨的芬芳氤氲着的静默时光。怕我懈怠,父亲鼓励我爱好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于是坚持欧体临帖学习多年,我的书法作品还参加了一次书法学校的小型书展,获得了老师的好评。那时,父亲正在创作纪实文学《陈毅进藏》,有点小骄傲的我想给父亲一个惊喜,于是悄悄地将陈毅元帅的诗《乘车过雪峰》用楷书抄录了下来:
  “昆仑雪峰送我行,唐古雪峰笑相迎。
  唐古雪峰再相送,旭角雪峰又来迎。
  七日七夜雪峰伴,不苦风砂乐晶莹。
  同人举酒喜相贺,轻车已过最高层。
  明日拉萨会亲友,汉藏一家叙别情。”
  我前后写了十余稿,选了一幅满意的送给父亲。父亲拿到我的书法作品非常高兴,竟然将这幅作品贴到书房的墙上,每每有父亲的文友来访,父亲就向他们介绍我的这幅书法作品。1956年春,作为中央代表团警卫连的警卫员兼宣传员,父亲跟随陈毅元帅进藏为西藏自治区召开成立大会,一路上有机会与陈毅元帅接触,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美好的回忆文章。
  前些年的一次同学聚会,见到了一位分别近二十年的老同学。他的人生经历可谓历经坎坷,因为少年时有了同龄人少有的情感经历,母亲早逝,父亲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总是力不从心,于是又重新组成了家庭。青春期的少年,敏感而孤独,缺乏母亲呵护的青春期,他外表强悍,内心脆弱,成长时的叛逆,使他对父亲再婚充满了抵触情绪。孤独、自卑、伤感、痛楚……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让他性格更加倔强,对父亲的新家庭的对抗更加强烈,早早地离家工作,因此也过早地品尝了人情冷暖。多年打拼,漂泊不定,在他是指心灵和情感,其次是对家庭、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他对幸福,尤其是对家庭幸福的感受与描述格外不同。他有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每当夜幕降临,我望着高楼林立的万家灯火,非常渴望有一扇窗为我而点亮,如果有母亲在家里等着我,哪怕是最寻常的粗茶淡饭,或是接到母亲打来的一个问候电话,哪怕是能被母亲臭骂一顿,都会让我感觉到无比温暖,那是我今生最大的梦想......”母亲过早的离去,这画面如童话一般在他的记忆中永远定格。
  走过岁月,在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生往事的时候,人们往往最珍视的是平凡日子里的点点滴滴。风雨归程,迈入家门,最渴望母亲递过来的一杯热茶,一碗醇香的小米粥:老父亲的饱含深情,却似乎毫不经意的一个问候:母亲凝望游子归来时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眼神,一个无言的拥抱;孩子蹒跚学步时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一个拥抱......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幸福符号。可是这一切,处在平静、寻常的幸福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感受却很迟钝。也许是习惯了,感觉生活理应如此,或是厌烦了,向往远走高飞。而当生活某一天发生突变,人们便猝不及防。天,彷佛要塌了下来,地,霎时间下陷,多少人捶胸顿足,痛哭流涕,后悔没有珍惜往日那些幸福的时光。其实,那些阴云蔽日、心情晦暗的时光也是应该称作幸福的日子,经历痛苦,让我们感受生命的无常,快乐的短暂,而每一次细致入微或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都会让我们心智成熟,更加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走过人生的风雨,我们才会认同亚里斯多德的“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清晨,走在洒满阳光的林荫道,感谢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中午,推开家门,做一餐午饭,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傍晚,关上电脑,收拾办公桌,整理好疲倦的精神,轻松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喜欢辛晓琪的一首歌叫《味道》,细细听来,说的是爱情的味道,是对思念中人的生命的味道,“熟悉的外套、白色的袜子、烟草的味道”,我以为唱的是离愁别绪,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实,说的也是幸福的味道……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二月兰,像个花朵们运动场上的健将运动员,从二月一直开到了四月底,还在灿烂地开放着。杏花桃花,连翘梨花丁香花,一一都凋谢了,可是,二月兰还在开着。现在,它又陪伴着山楂花、金银花、月季花,一路前行。二月兰,又叫诸葛菜。我知道诸葛菜,并不知道它叫二月兰。植物、动物的知识很丰富。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植物的名字而争论,甚至争吵。比如说,这个说,它叫二月兰,另一个说,不对,它叫诸葛菜。面红耳赤。得知它们是一种
蓖麻这个蓖字是独一的。蓖麻叶子阔而大,像巨型巴掌,荷叶一样用带孔的茎秆顶着,不似一般花草的草香味,有股子难闻的气息,荫下没有草。它的绿,是一种独特的白绿,它的秆,带着节,竹子一般,还敷着一层白粉,像一个高高大大的外籍女子。爹说,上世纪50年代,刚修的潴龙河堤坡上,边边角角,乌泱泱的都是蓖麻。边说边伸手比画着,两人多高,蓖麻籽一嘟噜一嘟噜的。这些蓖麻是护堤人种的,谁种归谁。青年团的小青年,要求进步又
当阴晦涨满湿润的空气时,雨季,终于来了。对她而言,雨季,最是难耐。年轻的心束缚在朱阁绮户里,像是金丝笼中的雀儿,不论如何挣扎,天空依旧是分裂的。落寞的雨敲打雕花的窗楹,楼内的人儿纵然云鬓花容,却仍透漏着掩不住的忧郁,诗卷随意地散在一边,翻开,却是满满的愁绪。怎么不是呢?梦里,有着死生契阔的执手,剪烛西窗的温情。然而,梦只是梦,醒来,依旧是冷冰冰的雨,伴著声声似有似无的叹息。长夜未央,拔下鬓间的金步
秋高气爽,门口的石榴树累得弯下了腰。我蹲在树下,想为它拍一张日出时分的逆光照片,一枚藏在枝叶深处的笑石榴突然闯进了我的眼帘。小时候,老屋的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沧桑的树干虬曲交错,华盖如伞高过了屋檐。每年夏天,满树石榴花红红火火,令低矮的泥墙小院蓬荜生辉。父亲在树荫下用一根牛骨拨槌打绳儿,我就踢毽子跳方格写作业,被它偷偷地别一朵石榴花在发间,是常事。石榴的雄花像金盏,雌花像肚腹微凸的花瓶。花谢后雄花回
爱我的和我最爱的二姑姑走了。那个从台北移居洛杉矶、在洛杉矶一住四十多年的父亲的二姐,于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一日长辞于世。  那个在饥荒年代通过香港朋友给我们寄来香肠、奶粉、白糖的严家最不受待见的二小姐,在一个瘟疫横行、春风沉醉的日子里永远闭上了眼睛。  那个留下的家产提供了我们严家三代人十多年的服装面料、制鞋皮革、织毛衣的绒毛线、蕾丝花边、指甲油和香奈儿香水的深惠于我们的姑姑,突然撇下了我们。  那
春天来临的第一个征兆,不是柳树干硬的枝条上裹了淡若轻烟的青纱,不是去年扔在阳台上的花盆里抽出细若蚁腰的叶柄,而是忽然有一天出門发现天空变高了———像是被谁一下顶开了盖子,阳光毫无障碍地从极高处倾泻而下。忽然会有点眩晕,就像是睁开眼发现自己在升往天空的电梯里。这时各式各样的鸟叫也清晰起来,咕咕,唧唧,啾啾……虽然听不懂,媚丽得很,婉转得很。有些树还一片叶子也没,但鸟儿们不挑剔,穿梭上下,迷离左右,并
这是多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我在湘西南的一座城市里生活。在这城市中心的休闲广场,晨练的人很多。我也常去晨练,在广场边上,我常看到一位瘦小的拉二胡的卖艺老人。那是一个明媚清新的早晨,太阳正慢慢升起,大地镀上了金色。晨练后,出于好奇,我与老人聊了起来。老人穿戴干净。这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尽管那时我们兄妹穿着缝补过的破旧衣服,但父母总让我们保持着整洁。父母常说人穷志不短,不要因为家里穷而使自己失去追
我妈妈住在内蒙古东部的一个县城。我曾经问过好几次她小时候的故事,她一次也没讲过自己的妈妈,包括我的后姥姥(她的后妈)。我小时候曾去姥爷家所在的乡下玩,在我和姐姐有限的童年记忆里,后姥姥是慈爱和蔼的。  春节将至,八十三岁的妈妈住进了医院。  这天晚上,我挤在她的病床上给她读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常常闭着眼睛听的她,在我停顿时有时睁开眼看我。  读完时她看着我说:“真苦啊!”  我感叹:
大寒那天,太阳正好。朋友说,可以晒被子了。我说,不行。没有力量。  老农说,这牛力气不小。他打量牛的蹄子、毛发的光亮,抚摸牛身肌肉的饱满,观察牛行走的姿态。这种力量人们叫它辨识力。  看一棵树从崖壁的石头缝里生出,并长大。看冬天烧过的枯草地,春风一吹,又是生机盎然。看初生的婴儿啼哭,看刚刚生产的母亲微笑。这些都是力量,它的名字叫生长,它来自大自然又归于大自然。  听一首歌,观一段舞蹈,欣赏一场音乐
一场由武汉蔓延至全国的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也注定将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前方,无数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放弃阖家欢乐的时光,日夜奋战在防控一线;后方,有人组织赶制口罩、防护服等紧缺物资,有人克服困难积极组织复工复产,有人宅居在家里利用难得的时间读书学习、提升自己……响应党和政府做好疫情防控的号召,每个人都努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为这场战“疫”贡献力量。人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质量。当下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