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兰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兰,像个花朵们运动场上的健将运动员,从二月一直开到了四月底,还在灿烂地开放着。
  杏花桃花,连翘梨花丁香花,一一都凋谢了,可是,二月兰还在开着。现在,它又陪伴着山楂花、金银花、月季花,一路前行。
  二月兰,又叫诸葛菜。我知道诸葛菜,并不知道它叫二月兰。植物、动物的知识很丰富。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植物的名字而争论,甚至争吵。比如说,这个说,它叫二月兰,另一个说,不对,它叫诸葛菜。面红耳赤。得知它们是一种植物的两个名字之后,大家握手言欢,开心一笑。这种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
  二月兰的兰字,让我敬畏。我以为,二月兰是兰花,兰花很娇贵,非常难养。我养了一株,数年都不开花,一气之下,当作野草扔掉了。从此,我对一切的兰花都敬而远之。其实,二月兰属于十字花科,而非兰科,名字容易误导我们。
  二月兰的花朵分紫色、淡红色、白色三种。花茎及叶子,与油菜有几分相似,但二月兰要纤细得多。这种植物,貌似娇嫩,实则生命力极顽强。它对生长的环境需求不太高,阴面阳面,干旱和湿地,都能成活。但是叶子和花朵的繁茂或者瘦弱,以及它的高低,可以辨别出它的生长环境。
  我喜欢紫色的二月兰,尤其是成片的时候,远看,就像一片紫色的海洋。微风一吹,小小的花瓣们抖动着,像是振翅欲飞的小蝴蝶。真是赏心悦目。
  二月兰的叶和种子,都可以食用,但我没有尝试过。我不喜欢以食用的目的来养花草,我喜欢观赏。

  二月兰虽然很容易成活,但令我沮丧的是,去年我曾经移植过三株,都没有成活。但我毫不气馁,今年又移植,终于成功了,移植了一小片。清一色,全是紫色的。
  我喜欢二月兰,大概是因为它的野性吧。无论人工如何种植,但人工的痕迹不明显,不管如何,它都像是野生的,生机勃勃,怡然自得。
  四月底,二月兰虽然还在开放,但凋落的气息开始显露。花瓣儿少了,比火柴棒还要细的豆荚七仰八叉地支楞起来了。很奇怪,别的花儿凋谢的时候,总有点伤感的味道,但是二月兰的花朵凋謝却没有这种感觉。那些向四面八方伸展的豆荚,倒像二月兰结实的小胳膊,挥舞着,它似乎在快乐地向我说:“明年见哦!”
  二月兰,真像是紫色的潮水,从二月一直奔涌到了四月,很快,它又要向五月奔去。远远地,我似乎听到了它的喘息声,犹如在海边聆听漫上海滩的海浪一样。
  五月,我该要采集二月兰的种子了吧?
  选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火车驶入大兴安岭,便会跨过甘河。甘河流过加格达奇,给这座小城增了色。  河打城南流,似小城的脉;小城靠河而建,像河的七色滩。水利专家老李说,别小瞧这条河,这可是咱小城的宝贝疙瘩。我问:“叫甘河,是甘甜的意思吗?”老李摇头:“甘河是鄂伦春语,是大河的意思。”  “这大河很长吗?”我又问。  “咋不长?从内蒙古的伊勒呼里山西边算起,到嫩江口,差不多五百公里。光流经咱们这块,也得有百十来公里。”老李自豪
人间最美四月天。相约三五知己,自湘西古镇县溪西行。沿路溪谷蜿蜒,有夹岸高山,古树参天。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时见农田屋舍,袅袅炊烟,鸡犬之声相闻,恰似桃源之境。复前行六七公里,溪谷山峦穷处,蓦见火红杜鹃,灿烂满山。  “杜鹃花里杜鹃啼,浅紫深红更傍溪。迟日霁光搜客思,晓来山路恨如迷。”迎面扑来的红,裹挟着唐人杨行敏的诗意,视觉的冲击直击心灵震撼。杜鹃又名映山红,“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
1因躲避新冠肺炎的浸染,洒家俨然一位客居的隐士,在海南的群山之中差不多滞留了三四个月。眼下恰是阳春三月,有道是“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于解除封闭后,老夫老妇一块儿驾车返乡。从海岛回东北故乡的途中,伴着疫情渐衰的好消息,想到了杜甫的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来,杜甫
异地的清晨,一切刚刚觉醒,大亮的天光笼罩陌生的事物,仿佛时间重新开始。天气薄阴,雾霭缭绕。没有几丝风,却感到湿润的沁凉在皮肤上游走。在进入山林之前,我抬眼看了看像是突然高耸到眼前的崂山,山顶巨大的岩石从云雾中探出来,搞不清楚到底是山在云海里,还是云海在山里。这云海的崂山,這在海滨矗立了亿万年的崂山,自一早起,就不想揭开她的面纱,始终在半遮半掩里隐藏着矜持的神秘。初夏的崂山被一层厚厚的植被包裹,葱蔚
这不是最坏的一天,在五十多天的隔离里。这不是最好的一天,在五十多天的隔离里。五十多天往六十天奔了,哪一天解封?还是一个变数。医院还有上万确诊病例。可喜的是新增病例逐步减少。“新增”成为千百万人的置顶词,每天睁开眼睛就想看到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武汉?为什么是我?何止十万个为什么。传染病已经超出了我们对传染和病的理解。生活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世界也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世界观。蜗居于四面围墙小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在佛教修养方面颇有心得,各种经书看了不少,近现代的大德,他也都信仰过、学习过。之前,他曾多次跟我说过活在当下的快乐。然而,前不久,他突然感觉自己的心很乱,有时心跳一分钟一百多下,到了晚上没法睡觉,也不敢睡觉,怕有生命危险。他去医院查了查,医生给开了药。他仍很恐惧,向我请教。我就笑了,说你不是会念佛吗?他说念了心也狂跳。我说你不是读了很多书吗?你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呀,他说一下子也
还是初春,但天气忽然就热了起来。  当然,在房间里坐着,还是凉飕飕的。靠窗读书,我常常穿了毛衣,还要外加厚的外套,才能坐得住。阳光遍洒北国大地,就连云朵,都似乎怕热,消失得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边缘。杨絮漫天飞舞,并借人喘气的间隙,争先恐后地朝鼻腔里跑。空气一时间变得拥堵稠密起来。  花朵开得有些不太耐烦,懒洋洋地在阳光里站着;若是有点荫凉,它们大约都会跑过去躲上片刻。还好有风,但这会儿北疆的风也是暖的
新居刚装修完时曾请朋友们来参观,无不交口称赞。但茶过三巡,朋友皆表诧异:“为什么不封阳台呢?”诘问的理由很充足:“不封阳台多脏啊,一天到晚擦灰都来不及”“阳台打通,客厅面积会增大,看起来更气派”“把阳台封起来,还可以做个书房或者客房,弄个洗衣房晒晒衣服也好呀,否则太浪费了”……一言以蔽之———“上海人,没有人家不封阳台的。”我不喜欢封阳台。平日格子间,周末亭子间,能有一块开阔地儿多好啊,呼吸新鲜空
小时候,我听很多人讲过芝畔烧肉的来历,那是一个充满奇遇的民间故事。长大后,我发现它是一种智慧和指南,指引我们在向善的道路上感知生活的最美味。  相傳,一季姓男子,在逃难途中饥病交加,昏厥不起,被善良的芝畔人刘孟广收留,细心赡养。后,季刘二人开一饭馆,生意极为红火。又三年,季某患病,告以实情,他乃京城御厨,并授以御膳烧肉秘方,刘依法烧制,肉味殊绝,芝畔烧肉自此闻名,永乐年间成为宫廷贡品。季某所罹之难
农历四月底,从太原回连云港,人和蓬勃的春意一起奔跑在陇海铁路线上,车窗外沿途洁白澎湃的洋槐花浪碎银般地沿丘陵沟壑肆意流淌,不禁忙于用手机抢时间抓拍,可定格在屏幕里的却是一抹一抹虚白幻化的雾气。怅恨无奈,望花作罢,慨叹之余,竟想起了几年前在《扬子晚报》副刊上读到的一篇《槐花深一寸》文章。文字是丁立梅先生写的,读的时候也恰值春夏槐花开放时节,至今还记得当时在那个夜晚咀嚼丁先生文字的情景和心境:思绪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