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力量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96292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多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我在湘西南的一座城市里生活。
  在这城市中心的休闲广场,晨练的人很多。我也常去晨练,在广场边上,我常看到一位瘦小的拉二胡的卖艺老人。
  那是一个明媚清新的早晨,太阳正慢慢升起,大地镀上了金色。晨练后,出于好奇,我与老人聊了起来。
  老人穿戴干净。这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尽管那时我们兄妹穿着缝补过的破旧衣服,但父母总让我们保持着整洁。父母常说人穷志不短,不要因为家里穷而使自己失去追求,萎靡不振,把自己弄得一副邋遢的样子。
  老人拉二胡很认真,拉的也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乐曲,比如《好人好梦》《祝你平安》《爱的奉献》等。琴声也很动听,休闲广场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不少被琴声吸引,屏声静气,驻足聆听。也有好心人把一元钱的硬币或几角钱的纸币放在他面前的小盒子里,当然也有五元、十元、二十元……
  每当有人放钱,老人都会真诚地说声“谢谢”,然后继续拉着他的二胡,身心完全沉浸在音乐渲染出的那种至真至纯的艺术氛围里。
  我是听村里人拉二胡长大的。记忆中,村里人在忙碌之余,常在我家的那棵老梨树下拉二胡。村里人的二胡大多是自己做的,竹筒蒙上蛤蟆皮或蛇皮做成二胡,样子粗糙,但拉出的声音却很美。
  邻居张叔叔拉二胡特别动听。他拉的《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香》《十五的月亮》等乐曲,现在我记忆仍特别深刻,那琴声也常在我的耳畔萦绕,特别是夏日的夜晚,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那动听的琴声如同注入我们身心的一股清风,醉了我们,也醉了乡村。
  老人告诉我他来自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老伴早年去世了,他唯一的儿子五年前在车祸中不幸去世,后来儿媳妇也走了,留下了他和正在上小学的孙女,他来到这个城市在休闲广场卖艺就是希望能多挣点钱供孙女上学。他说孙女现在上高中了,成绩很好,学校也给了他孙女助学补贴和奖学金。说到这里,老人脸上写满了喜悦。
  我问他从乡下来到城里,人生地不熟,生活会不会很艰辛?
  老人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指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说:“当你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就会觉得每天都是新的。有希望就有力量,就觉得生活很美好,永远是春天。我的希望就是我的孙女能有出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孙女送进大学的校园。”
  他接着说:“当你背向太阳的时候,你只看到自己的影子。人要学会向前看,人生风风雨雨,不管曾经怎样,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阴影就会抛在身后。”
  没想到一位卖艺老人的话如此充满哲理。老人的话让我很受启发,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
  我家在大山深处,那时不少孩子因家里穷,没读几年书就走出大山打工去了,但我父母却省吃节用,宁愿自己吃苦,也要让我们兄妹坚持上学。
  父母常跟我们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我们多学点知识,将来能有出息。这样他们干活也就觉得有劲,不累了。
  父母靠着体力长年累月在那块贫瘠的土地上耕耘,但耕来耕去,一年到头却挣不到几个钱。记得那年,为了我们兄妹的学费,父亲把外公送给他的结婚礼物,一把流传了几代人的老玉烟斗也卖了。
  父亲卖烟斗的那天我很伤感,一个人偷偷地躲进屋后的山里,默默地坐在一棵老松树下,泪珠不断地往下掉,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将来一定要把父亲的老玉烟斗赎回来。
  我参加工作后,几经周折,终于在外省的一户人家找到了这把几易主人的老玉烟斗,当我向买主说明情况后,买主被我感动了。在父亲生日的时候,我把赎回的这把老玉烟斗作为礼物送给了父亲。看到曾经的烟斗再次回到自己手中,父亲激动得泪流满面。
  有希望就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的父母就是凭着心中的希望,靠着卖苦力,把我们三兄妹都送进了大学校园。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有人希望有财富,有人希望有美丽的容颜,还有人希望有名利,而这位賣艺老人的希望是给自己孙女圆梦。
  那天,我在老人面前的那个盒子里放了100元钱,这是我对这位携着希望卖艺的老人的深深的敬意,由衷的敬意,更是在给老人增添希望的力量。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我也离开了那个城市,但我却时常想起那位老人,想起老人那段充满哲理的话。我相信,老人的孙女一定早已走进了大学的校园,早已圆了老人的心愿。
  选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还是初春,但天气忽然就热了起来。  当然,在房间里坐着,还是凉飕飕的。靠窗读书,我常常穿了毛衣,还要外加厚的外套,才能坐得住。阳光遍洒北国大地,就连云朵,都似乎怕热,消失得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边缘。杨絮漫天飞舞,并借人喘气的间隙,争先恐后地朝鼻腔里跑。空气一时间变得拥堵稠密起来。  花朵开得有些不太耐烦,懒洋洋地在阳光里站着;若是有点荫凉,它们大约都会跑过去躲上片刻。还好有风,但这会儿北疆的风也是暖的
新居刚装修完时曾请朋友们来参观,无不交口称赞。但茶过三巡,朋友皆表诧异:“为什么不封阳台呢?”诘问的理由很充足:“不封阳台多脏啊,一天到晚擦灰都来不及”“阳台打通,客厅面积会增大,看起来更气派”“把阳台封起来,还可以做个书房或者客房,弄个洗衣房晒晒衣服也好呀,否则太浪费了”……一言以蔽之———“上海人,没有人家不封阳台的。”我不喜欢封阳台。平日格子间,周末亭子间,能有一块开阔地儿多好啊,呼吸新鲜空
小时候,我听很多人讲过芝畔烧肉的来历,那是一个充满奇遇的民间故事。长大后,我发现它是一种智慧和指南,指引我们在向善的道路上感知生活的最美味。  相傳,一季姓男子,在逃难途中饥病交加,昏厥不起,被善良的芝畔人刘孟广收留,细心赡养。后,季刘二人开一饭馆,生意极为红火。又三年,季某患病,告以实情,他乃京城御厨,并授以御膳烧肉秘方,刘依法烧制,肉味殊绝,芝畔烧肉自此闻名,永乐年间成为宫廷贡品。季某所罹之难
农历四月底,从太原回连云港,人和蓬勃的春意一起奔跑在陇海铁路线上,车窗外沿途洁白澎湃的洋槐花浪碎银般地沿丘陵沟壑肆意流淌,不禁忙于用手机抢时间抓拍,可定格在屏幕里的却是一抹一抹虚白幻化的雾气。怅恨无奈,望花作罢,慨叹之余,竟想起了几年前在《扬子晚报》副刊上读到的一篇《槐花深一寸》文章。文字是丁立梅先生写的,读的时候也恰值春夏槐花开放时节,至今还记得当时在那个夜晚咀嚼丁先生文字的情景和心境:思绪就像
二月兰,像个花朵们运动场上的健将运动员,从二月一直开到了四月底,还在灿烂地开放着。杏花桃花,连翘梨花丁香花,一一都凋谢了,可是,二月兰还在开着。现在,它又陪伴着山楂花、金银花、月季花,一路前行。二月兰,又叫诸葛菜。我知道诸葛菜,并不知道它叫二月兰。植物、动物的知识很丰富。有时候,我们还会因为植物的名字而争论,甚至争吵。比如说,这个说,它叫二月兰,另一个说,不对,它叫诸葛菜。面红耳赤。得知它们是一种
蓖麻这个蓖字是独一的。蓖麻叶子阔而大,像巨型巴掌,荷叶一样用带孔的茎秆顶着,不似一般花草的草香味,有股子难闻的气息,荫下没有草。它的绿,是一种独特的白绿,它的秆,带着节,竹子一般,还敷着一层白粉,像一个高高大大的外籍女子。爹说,上世纪50年代,刚修的潴龙河堤坡上,边边角角,乌泱泱的都是蓖麻。边说边伸手比画着,两人多高,蓖麻籽一嘟噜一嘟噜的。这些蓖麻是护堤人种的,谁种归谁。青年团的小青年,要求进步又
当阴晦涨满湿润的空气时,雨季,终于来了。对她而言,雨季,最是难耐。年轻的心束缚在朱阁绮户里,像是金丝笼中的雀儿,不论如何挣扎,天空依旧是分裂的。落寞的雨敲打雕花的窗楹,楼内的人儿纵然云鬓花容,却仍透漏着掩不住的忧郁,诗卷随意地散在一边,翻开,却是满满的愁绪。怎么不是呢?梦里,有着死生契阔的执手,剪烛西窗的温情。然而,梦只是梦,醒来,依旧是冷冰冰的雨,伴著声声似有似无的叹息。长夜未央,拔下鬓间的金步
秋高气爽,门口的石榴树累得弯下了腰。我蹲在树下,想为它拍一张日出时分的逆光照片,一枚藏在枝叶深处的笑石榴突然闯进了我的眼帘。小时候,老屋的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沧桑的树干虬曲交错,华盖如伞高过了屋檐。每年夏天,满树石榴花红红火火,令低矮的泥墙小院蓬荜生辉。父亲在树荫下用一根牛骨拨槌打绳儿,我就踢毽子跳方格写作业,被它偷偷地别一朵石榴花在发间,是常事。石榴的雄花像金盏,雌花像肚腹微凸的花瓶。花谢后雄花回
爱我的和我最爱的二姑姑走了。那个从台北移居洛杉矶、在洛杉矶一住四十多年的父亲的二姐,于二〇二〇年三月二十一日长辞于世。  那个在饥荒年代通过香港朋友给我们寄来香肠、奶粉、白糖的严家最不受待见的二小姐,在一个瘟疫横行、春风沉醉的日子里永远闭上了眼睛。  那个留下的家产提供了我们严家三代人十多年的服装面料、制鞋皮革、织毛衣的绒毛线、蕾丝花边、指甲油和香奈儿香水的深惠于我们的姑姑,突然撇下了我们。  那
春天来临的第一个征兆,不是柳树干硬的枝条上裹了淡若轻烟的青纱,不是去年扔在阳台上的花盆里抽出细若蚁腰的叶柄,而是忽然有一天出門发现天空变高了———像是被谁一下顶开了盖子,阳光毫无障碍地从极高处倾泻而下。忽然会有点眩晕,就像是睁开眼发现自己在升往天空的电梯里。这时各式各样的鸟叫也清晰起来,咕咕,唧唧,啾啾……虽然听不懂,媚丽得很,婉转得很。有些树还一片叶子也没,但鸟儿们不挑剔,穿梭上下,迷离左右,并